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编辑于2022-05-07 15:01:28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德日确立了法西斯统治,成为战争策源地。
德意日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社会主义在多国胜。苏联成为世界性强国。
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殖民主义体系瓦解。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企图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明治维新后,日本形成对外扩张 的大陆政策;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加紧实施侵华政策。
2.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国民政府妥协退让及西方大国姑息纵容使日本侵华计划步步得逞。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之后日本加紧部全面署侵华。
4. 1937年7月7日,日军攻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进行长达6周的南京大屠杀。
在晋冀鲁豫、山东等根据地,中国军民被杀、房屋被焚烧
细菌战和化学战,利用活人做实验。
强迫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附庸,“以战养战”。
经济掠夺
农业
1. 强占耕地
2. 低价收购农产品
工矿、交通运输业
1. 独占东北重工业和铁路交通
2. 掠夺矿产资源
3. 将沦陷区作为日本原料基地
金融
1. 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2. 滥发伪币和军用票
3. 增加苛捐杂税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对策
中国共产党揭露日本野心,号召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
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布对日战争。
党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到东北,组建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联军,并派员到东北义勇军中工作。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部分国民党军爱国官兵自发抗战,中共与之合作,如支持东北义勇军、十九路军抗战。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12.9,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调整。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新政策,批评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错误。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兵谏”,扣留蒋介石;
2、中共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谈判。
3、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193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庐山讲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日的战略态势。
(四)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日军以国民党军为主要作战对象,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的主要任务,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太原会战(1937.10.13-11.2):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麒、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壮烈牺牲。
2、淞沪会战(1937.8.13-11.2):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
3、徐州会战(1938.3-4)“:台儿庄战役,中国守军歼敌1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我国军事上的重大胜利,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4、武汉会战(1938.6.12—10.25):使日军“速战速决”占领全中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二)国民政府作了一些有益抗日的改革:
1政治上,
◇改组国民政府军委会,下设政治部,聘周恩来任副部长。
◇释放政治犯如救国会领导人“七君子”等。
◇设立国民参政会(最高咨询机关)
2、实施战时经济政策,组织东部工厂与学校内迁。
3、文化改革:
◇允许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等。
(三)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是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优势;
2、主观原因,国民党战略方针失误,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而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3、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方针,而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一)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是使抗战成为全面全民族的抗战。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将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关键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同时,毛泽东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全民族抗战初期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115师平型关大捷取得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配合国民党军开展忻口战役。林彪太原失陷后, 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主主要地位,八路军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开辟晋察冀(第1个)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创建华中根据地。
(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和作用
全民族抗战中,游击战具有全局性意义
1、战列防御阶段,敌后游击战是辅助性的;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推动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2、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抗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进行过运动战如百团大战。
3、全民族抗战中,游击战具有全局性意义。抗战中,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坚持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党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对国民党方针: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其目的是力争党对抗战的领导权,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基础和主要依靠量);
•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