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的知识导图,讲述了意识的一般概念、意识状态、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注意的一般概念。
编辑于2022-05-09 12:02:03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一般概念
意识
定义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包括可以语言报告的一些东西,如对周边环境的知觉
在行为水平上,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在哲学水平上,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不同角度理解
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无意识
个体不曾察觉到对心理活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又称潜意识
精神分析认为,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认知心理学认为,无意识主要用于完成一些背景任务
常见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是意识不到的
当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能动性
人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生物节律: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
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
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对人体的这种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起关键作用
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睡眠
睡眠及其阶段
在清醒状态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β波;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变为α波(8~13Hz)
睡眠阶段
阶段1:混合脑电波,持续约10分钟
阶段2:偶尔出现睡眠锭,持续约20分钟
阶段3:出现δ波,有时出现睡眠锭,持续约40分钟
阶段4:大多数脑电为δ波,进入深度睡眠阶段,有时会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共持续60-90分钟,之后睡眠由深入浅,再次进入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出现类似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第一次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则长达1小时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睡眠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
梦
精神分析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
生物学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催眠
另一种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会轻易地对暗示做出反应
容易被催眠者的特征
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想象力丰富
容易沉浸在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受暗示性强
不同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被催眠者在催眠者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
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白日梦与幻想
白日梦: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
幻想:程度较严重的白日梦
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精神活性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包括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三大类
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功能
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
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
观点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
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是,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被过滤掉的信息会消失
双耳分听: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
衰减理论
代表人物:特瑞斯曼
观点
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
后期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多伊奇、诺尔曼
观点: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
代表人物:约翰斯顿
观点
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资源理论
观点
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
代表人物:谢夫林等
观点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资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
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
由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
使大脑维持这普遍的兴奋水平
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边缘系统:对新异刺激的变化作反应
大脑皮层: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前额叶在注意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意的一般概念
基本概念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注意和意识
不同
注意决定什么东西可不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
在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
联系
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注意的外部表现
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
常伴随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种类
分类一
不随意注意
含义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原因
刺激物自身特点:刺激物自身特点包括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人本身的状态:人的状态包括需要、情感、兴趣与过去的经验等因素
作用
积极:帮助人们对新异刺激进行定向,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
消极:使人们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随意注意
含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原因
对注意目的的依从性
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对人格的依从性
随意后注意
既有预定的目的,有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结合。一般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分类二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现象:负启动、返回抑制、注意瞬移
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动摇或注意起伏不同于注意分散
分配性注意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见的方法:双作业操作
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有些熟练程度较高或已达到自动化
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