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二天
中教史第二天重点知识总结,包括孟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述等等。
编辑于2022-05-12 11:18:25第二天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奉为位次孔子的亚圣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性善论的含义:孟子认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这些都是人所固有的。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动物,是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孟子认为,人们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
教育作用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扩充善性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通过教育来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第一次明确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孟子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的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的政治社会关系,实现社会改良达到长治久安,自孟子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2000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道德教育)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何实现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认为主要靠内心修养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主张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深造自得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理论的总结者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性,是指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包括生理本能和感知、认识能力
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荀子认为,孟子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懂人之性伪之分,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际上是伪而不是性,所以,荀子提出,在谈论人性时,首先应把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获得的品质分开来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乃至对立的,但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就无法加工文饰,而缺乏加工文饰,素材永远是那么原始和不完整。只有素材与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化性起伪(即教育的作用)
要实现“涂之人可以为禹”,使可能变为必然,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即“化性起伪”。注意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方面的因素,人成为禹,也是这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即荀子所说的注错习俗,或者说浙,有什么样的习俗,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性,所以人应当注意选择环境
教育:教育的作用则显得更主动,他是以一定的规矩,对人加以改变的过程
个体努力:荀子称之为积,即不断地注意积累知识和道德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荀子的教师观)
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荀子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施教来实现的,教师与师法——教育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荀子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起来
荀子强调尊师,既出于其性恶论,也与当时时代的统一趋势有关。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要求加强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教育实现的,而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这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的统一性出发而强调尊师
师生关系
荀子片面强调学生服从,老师主张师云亦云。背叛教师,不依师法言行者,人人都应当唾弃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对教师的要求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德高望重
讲课有条理而不为师法
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人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素丝说”
墨子以素丝与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认为,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带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这一思想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论显得进步了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说教,善述善作,合其志功的教学方法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述
《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他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做了完整而明确的概括
三纲领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特点:《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个人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三纲领与八条目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有极大的影响
《中庸》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性与教
中庸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学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对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目的
对社会的作用和目的: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表现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风美俗
对个人的作用和目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
学制: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设学
学年:把大学教育的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视学与考试
视学:天子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定亲视察学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倍感困难。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以理解为内容的顺序和年齢的顺序。如果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兵效果将适得其反。
观摩学习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反,则孤陋而寡闻。”
长善救失原则:“字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G 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原,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学记》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爱,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教师
《学记》十分尊师
《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学识
懂得教育成败的原理
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
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规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本意并非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但后人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总结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