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五天
中教史第五天内容总结,包括书院的发展、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等等。
编辑于2022-05-12 11:21:35第五天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直接原因)
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佛教禅林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不仅对当时的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评价:朱熹把这些儒家核心思想汇聚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对后世官学和私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书院
含义: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发展于宋代,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由朱熹创立。书院扩大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和辩论,注重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学术风气浓厚
分类:
书院是一种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评价:
书院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培养目标:注重道德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官学多于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
书院精神: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
书院功能:书院重视藏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书院组织形式: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者叫山长或洞主,即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一概负责,不另设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教学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形式多样
实行门户开放
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
学生学习:强调学生读书自学
书院的规章制度:《白鹿洞书院揭示》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平等
书院发展倾向:逐渐官学化
书院作用:
促进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
私塾的发展
西周:小学
两汉前:书馆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家学”“蒙馆”
宋元明清:“私塾”“社学”
私塾的种类
家塾,义塾,学馆,专馆
私塾的特点
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用《须知》《学则》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
蒙学教材
发展
周秦至汉唐:西周《史籀篇》最早
宋元明清:专题分类编写
种类
识字教学的教材
伦理道德的教材
历史教学的教材
诗歌教学的教材
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
特点
按专题分类编写
学者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
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识字、知识和伦理道德结合
朱熹的教育思想
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明天理灭人欲
教育作用:变化气质
教育目的:明人伦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读书要讲究顺序,不能颠倒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读书计划,并遵照执行
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切勿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一,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虚心涵泳
虚心,读书要虚怀若谷进行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
切记体察
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
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反对悠悠然
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
这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
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优点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及其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读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来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缺点
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不仅使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也有消极作用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良知
教育作用:致良知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量力施教)
论儿童教育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做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儿童的性情总是喜好嬉游,而厌恶拘束,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
儿童教育的内容是诗歌、习礼和读书
这些利用的选择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性格中的弊端,在品德、知识、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虽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就在这个程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不可拔苗助长
评价
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要求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黄宗羲)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基本的精神:在于反对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场面
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义利观
“实材实德”的培养目标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实学教育内容:三事,三物,六府
“六斋”及各侧的教育内容
文事斋
武备斋
经史斋
艺能斋
理学斋
帖括斋
“习行”在教育方法
习行的含义
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就如此,学到了知识才是真实有用的
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反对,唯独通过静坐读书来获取知识,他主张将读书,讲学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多的精力
重视习行的原因
颜元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
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这是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因为静坐读书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终于住在书房中,影响健康
习行的意义
颜元所说的习行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这是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学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进一股清新之风,令人耳目一新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
英华书院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教会学校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在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