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血管系统
这是一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等。
编辑于2022-05-15 20:38:03心血管系统
抗高血压药
分类
利尿药:如氢氯噻嗪
交感神经抑制药
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等
神经性阻断药:樟磺咪芬等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利血平等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等
肾素抑制药:阿利吉仑等
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等
血管扩张药: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利尿药
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
药理作用:硝苯地平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通过抑制钙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导致小动脉扩张,总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压。
临床应用:对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降压作用,亦适用于合并有心绞痛或肾脏疾病、糖尿病、哮喘、高脂血症及恶性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颜面潮红、头晕、恶心、便秘等
尼群地平:作用与硝苯地平相似,不良反应与硝苯地平相似,肝功能不良者慎用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缺乏内在拟交感活性,可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降压作用
降压特点
作用温和,缓慢,持久
伴有心率下降,心排血量下降
抑制肾素释放
长期用药不易产生耐受性
突然停药有反跳现象
影响血糖血脂代谢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
心血管反应
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
反跳现象
其他:幻觉、失眠、眼-皮肤黏膜综合征、抑郁等症状
阿替洛尔:降压机制与普萘洛尔相同,但是对心脏的β1受体有较大的选择性,口服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
拉贝罗尔:在阻断β受体的同时也阻断α受体,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及高血压急症、妊娠期高血压、嗜铬细胞瘤、麻醉或手术时高血压。大剂量可致直立性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常用作伴有糖尿病、左心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不良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不建议妊娠期服用
卡托普利
降压机制:抑制ACE,使AngⅠ转变为AngⅡ减少,从而产生血管舒张;同时减少醛固酮分泌,以利于排钠;特异性肾血管扩张亦加强排钠作用;由于抑制缓激肽的水解,使缓激肽增多;卡托普利亦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临床应用: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卡托普利与利尿药合用于重型或顽固性高血压疗效最好
不良反应
首剂低血压
咳嗽
高血钾
低血糖
肾功能损伤
对妊娠和哺乳的影响
血管神经性水肿
由于含有-SH基因,可有青霉胺样反应,如皮疹、味觉异常或丧失等
AT1受体阻断药
不影响缓激肽等物质的生化代谢,几乎不出现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氯沙坦
竞争性阻断AT1受体,可用于各型高血压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
降压机制:主要是通过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α2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临床应用:适用于治疗中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口干和便秘,有停药反跳现象,其他有抑郁、嗜睡、食欲缺乏、腮腺肿痛、血管性水肿等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肼屈嗪等药物作用机制
主要扩张小动脉,对容量血管无明显作用
同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兴奋交感神经,出现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部分对抗了其降压效力
有心悸、诱发心绞痛等不良反应
可能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程度
硝普钠
口服不吸收,静脉滴注给药起效快
直接松弛小动脉和静脉平滑肌
适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和手术麻醉时的控制性低血压,也可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
神经节阻断药
作用: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加上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结果使血压显著下降
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主要为具有α1受体阻断作用而不影响α2受体的药物
降低动脉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容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加
对代谢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主要不良反应:首剂现象(低血压)
主要药物: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主要通过影响儿茶酚胺的贮存及释放产生降压作用
钾通道开放药
肾素抑制药:阿利吉仑
其他
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的类型
劳累型心绞痛
自发性心绞痛
混合型心绞痛
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
药理作用及机制
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
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
临床应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各种类型心绞痛
不良反应:大剂量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及晕厥,超剂量还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表现为呕吐、发绀等
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抗心绞痛作用
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
本类药物因阻断β受体,可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少心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改善心肌缺血区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而改善糖代谢和减少耗氧;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解离而增加组织供氧
临床应用
钙通道阻滞药
抗心绞痛作用及机制
降低心肌耗氧量
舒张冠状血管
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应用
钙通道阻滞药因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故更适合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者
有强大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抑制心肌作用较弱
心肌缺血伴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患者禁用β受体阻断药,但可使用钙通道阻滞药
常用药物: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卡维地洛
尼可地尔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调血脂药
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他汀类
药理作用及机制
调血脂作用及作用机制:对LDL-C的降低作用最强,TC次之
非调血脂性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炎症反应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和分泌功能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纤溶活性发挥抗血栓作用
抗氧化作用
减少动脉壁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的形成,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缩小
肾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
调节血脂
肾病综合征
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
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
不良反应:大剂量应用时可出现胃肠反应、皮肤潮红、头痛失眠等暂时性反应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胆汁酸结合树脂
考来烯酸和考来替泊
药理作用及机制
被结合的胆汁酸失去活性,减少食物中脂类的吸收
阻滞胆汁酸在肠道中的重吸收
由于大量胆汁酸丢失,肝内胆固醇经7α-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胆汁酸
由于肝细胞中胆固醇减少,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增加或活性增强
LDL-C经受体进入肝细胞,使血浆TC和LDL-C水平降低
此过程中的HMG-CoA还原酶可有继发活性增加
不良反应:常见便秘、腹胀和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
胆固醇吸收抑制药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抑制药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药
主要降低TG和VLDL的药物
贝特类
药理作用:降低血浆TG、VLDL-C、TC、LDL-C;升高HDL-C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以TG或VLDL升高为主的原发性高脂血症
不良反应:食欲缺乏、恶心、腹胀等消化道反应,一般不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以减少横机纹溶解的风险
烟酸
药理作用及机制:属于B族维生素,大剂量烟酸能增加血浆TG和VLDL。
临床应用:属于广谱调血脂药,对除Ⅰ型高血脂症外均有效
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皮肤潮红及瘙痒等,其他有肝脏损害,高尿酸血症,高血糖,棘皮症等
降低Lp(a)的药物
抗氧化剂
多烯脂肪酸
n-3型多烯脂肪酸
n-6型多烯脂肪酸
黏多糖和多糖类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
心力衰竭时心肌功能及结构变化
心肌功能变化:左心、右心或全心功能障碍
心脏结构变化
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精氨酸加压素增多
血液及心肌组织中内皮素增多
心力衰竭时心房钠尿肽和脑钠肽、肾上腺髓质素分泌增多
心力衰竭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β1受体下调
β1受体与兴奋性Gs蛋白脱偶联或减敏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活性增加
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等
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等
利尿药:氢氧噻嗪、呋塞米等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类药:地高辛等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等
扩血管药:硝普钠、肼屈嗪、哌唑嗪等
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减少醛固酮生成
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临床应用
对各阶段心力衰竭患者皆有作用,也可延缓尚未出现症状的早期心功能不全者的进展,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利尿药
促进水的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血肿
对轻度CHF,单独应用噻嗪类利尿药多能收到良好疗效;对于中、重度CHF或单用噻嗪类疗效不佳者,可用袢利尿药或噻嗪类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拮抗交感活性
抗心律失常与抗心肌缺血作用
临床应用
对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型CHF,β受体阻断药长期应用可阻止临床症状恶化,改善心功能,降低猝死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注意事项
正确选择适应证
长期应用
应从小剂量开始
应合并使用其他抗CHF药
正性肌力药物
强心苷类
药理作用及机制
对心脏的作用
正性肌力作用
减慢心率作用
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利尿作用
对血管的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心力衰竭
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心脏反应
快速型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
胃肠道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奎尼丁能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1倍,两药合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用量的30%~50%,否则易发生中毒,尤其是心脏毒性。
苯妥英钠因能增加地高辛的清除而降低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拟肾上腺素药可提高心肌自律性,使心肌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高,而导致强心苷中毒。
排钾利尿药可致低血钾而加重强心苷的毒性。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儿茶酚胺类
β受体参与维持正常心脏功能
常见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异布帕明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扩血管药
肼屈嗪
哌唑嗪
硝普钠
硝酸酯类
钙增敏药及钙通道阻滞药
钙增敏药
钙增敏药可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肌丝对钙离子的反应
作用于TnC水平,增加钙离子与TnC的结合,以增加肌丝对钙离子的反应
改变钙结合信息传递的机制
作用于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之间
钙增敏药激活ATP敏感度钾通道,使血管扩张,改善心脏的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钙通道阻滞药
具有较强的扩张外周动脉作用,可降低总外周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改善CHF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具有降压和扩张冠脉的作用,可对抗心肌缺血
环节钙超载,改善心室的松弛性和僵硬度,改善舒张期功能障碍
短效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
长效钙通道阻滞药: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最佳适应症: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舒张功能障碍的C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