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水电解质紊乱
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水、电解质紊乱》,主要内容有:1.正常水、钠平衡;⒉.脱水;3.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4.水肿。
编辑于2022-05-18 19:23:4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 正常水、钠平衡
(1)体液的容量与分布
细胞内液占体重40%; 细胞外液占体重20%,(15%是组织间液,5%是血浆)
男性、儿童、瘦子体液含量较多。
(2) 体液电解质成分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主要阳离子 Na+ K+、Mg2+ 主要阴离子 Cl-、HCO3-、蛋白质 HPO42-、蛋白质
(3)体液的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体液中溶质颗粒所产生的渗透效应,与颗粒多少有关,与颗粒大小无关。 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晶体渗透压(Na+、Cl-、K+等)
血浆渗透压:290-310mmol/L。
(4)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水的生理功能: ①促进物质代谢; ②调节体温; ③润滑作用; ④体内的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2)水平衡 “三来四去” ①摄入:饮水(1000-1300ml)、食物水(700-900ml)、代谢水(300ml)→2000ml—2500ml ②排出:皮肤蒸发 500ml、呼吸蒸发350ml、粪便水 150ml,尿量 1000-1500ml。→2000ml-2500ml 注意:肾每日最低尿量500ml才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物,最低排出水量为1500ml。 (从尿排泄代谢废物35g/日,最大浓度60~70g/L) 生理需水量:1500~2000ml/d
(5)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钠平衡
血清Na+浓度 成人:135~145mmol/L 儿童:130~150mmol/L 钠的生理功能 1)为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 2)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血容量和细胞内液的平衡。 3)参与神经、肌肉、心肌静息电位维持和动作电位形成 摄入:每天饮食摄入钠100~200mmol,主要来自食盐。 排出:肾、皮肤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6)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 容量感受器位于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处; 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处。
『口渴中枢调节体液容量及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作用』(保水) 
『醛固酮(ADS)的调节作用』(保钠保水排钾) 
『心房钠尿肽(ANP)的调节作用』 心房钠尿肽(ANP)——由心房肌细胞产生的多肽 作用——拮抗RAAS系统的作用 ①减少肾素的分泌; ②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③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 ④拮抗醛固酮的作用。
水通道蛋白AQP: ①AQP1位于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管腔膜和基膜以及降支直小管管腔膜和基膜; ②AQP2和3位于集合管,AQP2缺陷→尿崩症;拮抗AQP3→利尿; ③AQP4位于集合管主细胞基质侧; ④AQP5位于肺泡上皮I型细胞。
2. 脱水
(一)低渗性脱水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点:失Na+>失水,血清Na+浓度<135mmol/L,血浆渗透压<29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原因
(1)经肾丢失
①长期连续使用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噻嗪类→抑制髓袢升支对Na+的重吸收。
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醛固酮分泌不足,保钠保水减弱,水钠排出。
③肾实质性疾病
髓质正常间质结构破坏,高渗环境破坏,Na+随尿排出。
④肾小管酸中毒
肾小管酸中毒是以肾小管排酸障碍为主的疾病,集合管分泌H+功能降低,H+-Na+交换减少,Na+留在管内,随着尿排出增加而增加。
(2)肾外丢失 (继发性)
①经消化道失液
呕吐、腹泻、胃肠吸引术等丢失体液后,只补充水不补钠。
②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
胸膜炎形成胸水,腹膜炎形成腹水等。
③经皮肤丢失
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后只补充水分不补充钠。
对机体的影响
①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细胞外液低渗,水往高处走,细胞外液水分往细胞内液走,导致细胞外液水分少而再少,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容易发生循环衰竭——尤其是外周,患者直立性眩晕、血压下降、四肢冷、脉搏细速。
②血浆渗透压降低
无口渴感!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早期ADH分泌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低比重尿和尿量无明显减少;晚期ADH分泌增多,因血容量显著降低,此时重吸收增多,少尿。
③有明显的失水体征
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转移。
④经肾丢失→尿钠含量增多; 肾外丢失→尿钠含量减少。(血容量下降激活RAAS)
防治
给予等渗NaCl。
·主要脱水部位——细胞外液 ·主要威胁——循环衰竭(休克)
(二)高渗性脱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特点:失水>失钠,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原因
(1)水摄入减少
水源断绝、饮水困难;某些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严重疾病或年老体弱的患者无口渴感。 1日不饮水丢失水约1200ml,约占体重2%,婴儿丢水更多,可达10%。
(2)水丢失过多
①经呼吸道失水: 过度通气(如癔症和代酸)
②经皮肤失水: 高热、大量出汗和甲亢。
③经肾失水: 中枢性尿崩症—ADH产生和释放不足;→水钠排出 肾性尿崩——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反应缺乏; 使用大量脱水剂如甘露醇、葡萄糖等。
④经胃肠道丢失: 呕吐、腹泻及消化道引流
对机体的影响
①口渴
细胞外液高渗,刺激口渴中枢,口渴饮水。 但在衰弱的患者和老年人,口渴反应不明显、
②细胞外液含量减少
丢失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含量减少,失水>失钠,细胞外液高渗,刺激ADH分泌增多,保水,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
③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细胞外液高渗,水往高处走,细胞内液水分向细胞外液转移,同时也引起细胞脱水而致细胞萎缩。
④血液浓缩
血容量下降,醛固酮分泌增多,保钠保水排钾,但此类患者血液浓缩、血压下降及氮质血症比低渗性脱水轻。
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细胞外液高渗,脑细胞严重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热(婴幼儿)。
(三)等渗性脱水
特点:水钠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和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抽放胸水、腹水。
等渗性脱水不进行处理,患者通过不感性蒸发和呼吸等丢失水分而发生高渗性脱水; 如果补给太多低渗溶液则可转变为低钠血症或低渗性脱水。
3. 水中毒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特点
患者水潴留使体液量增多,但血钠下降,血清Na+<135mmol/L,血浆渗透压<29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
原因和机制 (和高渗性脱水对比)
主要原因——过多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造成体内外液量增多。
①水的摄入过多——无盐水灌肠、肠道吸收水分过多、精神性饮水过量和持续性大量饮水;静脉输入含盐少或不含盐的液体过多过快。
②水排出减少——急性肾衰竭,ADH分泌多,交感兴奋。
在肾功能良好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水中毒,故水中毒最常发生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又输液不及时。
对机体的影响
①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②细胞内水肿——血钠浓度降低,细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水分向细胞内液转移,造成细胞内水肿。
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细胞肿胀和脑组织水肿使颅内压升高,脑脊液压力增加,易形成脑疝。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淡漠、神志混乱、失语、嗜睡等。
④实验室检查——血液稀释,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降低,早期尿量增加,尿比重下降。
4. 水肿
水肿——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引起的病理过程。
分类
①按水肿波及的范围: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
全身性水肿→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局部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炎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②按发病原因: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炎性水肿。
③按发生水肿的器官组织分为皮下水肿、脑水肿、肺水肿。
发病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EFP=(毛细血管流体静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充血性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静脉血栓形成、动脉充血等。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白蛋白减少——蛋白质合成减少、丢失多、消耗多。
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见于各种炎症和血管壁损伤。
水肿液的特点——所含蛋白含量较高,可达30-60g/L。
④淋巴回流受阻
恶性肿瘤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等摘除主干淋巴结,丝虫病。
水肿液特点——蛋白含量较高,可达40-50g/L,其原因是水和晶体物质透过血管壁回吸收到血管内,导致蛋白浓缩。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GFR下降)
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②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交感兴奋、RAAS激活。
(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ECBV减少,心房牵张感受器兴奋性降低,ANP分泌减少,水钠潴留。
②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 ,肾血流量减少,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相对增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①醛固酮含量增高
分泌增加或灭活减少
②ADH分泌增加
作用于V2受体
水肿的特点
(1)形状
漏出液——水肿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质含量低于25g/L;细胞数少于500/100ml。
渗出液——水肿液比重高于1.018;蛋白质含量可达30-35g/L;可见较多的白细胞。
(2)皮肤特点
①凹陷性水肿(显性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可能有凹陷。
②隐性水肿——分布在组织间隙中的胶体网状物(化学成分是透明质酸、胶原及黏多糖等)对液体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膨胀性,无凹陷。
(3)全身性水肿
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如脚踝、双下肢;→重力效应 肾性水肿首先表现在眼睑或面部水肿;→组织结构疏松 肝性水肿则以腹水多见。→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参与水肿形成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炎性水肿具有稀释毒素、运送抗体等抗损伤作用
其他水肿——细胞营养障碍、对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