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胰腺疾病(下)
介绍胰腺自身免疫疾病、胰腺肿瘤等疾病,胰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详细总结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胰腺癌,转移方式,临床表现,早期发生转移的因素,诊断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
编辑于2022-05-22 14:57:54胰腺疾病(下)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
以胰腺肿大和主胰管不规则、贯通性狭窄为特征的特殊类型慢性胰腺炎
病因:AIP属于IgG4相关性系统性疾病;AIP血清或组织IgG和IgG4水平升高
病理
I型:淋巴浆细胞性硬化性胰腺炎(LPSP)→胰腺组织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小叶间导管纤维化。免疫组化示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
II型:特发性导管中心性胰腺炎(IDCP),IgG4多不升高
临床表现
无痛性梗阻性黄疸(最常见)
腹痛、背痛、体重下降
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胰腺外器官受累,与AIP同时或先后发生(多为I型)
CT:胰腺弥漫性肿大,典型者称“腊肠样”,胰周伴低密度“鞘样”结构,称“鞘膜”征。该征对诊断AIP有较高特异性
诊断
I型AIP(具备①②可拟诊,三项兼备可确诊) (具备1项+激素治疗有效可诊断) (伴胰外器官受累者支持AIP诊断)
影像学检查示胰腺增大及胰管不规则狭窄(弥漫性或节段性)
IgG4升高或自身抗体阳性
组织学示:胰腺纤维化伴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治疗
激素治疗:泼尼松0.5mg/(kg·d),2-4W后根据疗效酌情减量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
免疫抑制剂
胰腺癌
发生于胰腺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可来自胰腺外分泌腺、内分泌腺或非上皮组织,其中95%为胰腺癌)
病因&机制
P16、K-RAS、P53、DPC4基因突变
病理:胰头癌多见,原发性胰腺外分泌腺恶性肿瘤有导管腺癌、浆液性囊腺癌、黏液性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腺泡细胞癌、胰母细胞瘤、实性乳头状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瘤,其中85%-90%起源于胰导管上皮细胞。
导管腺癌癌前疾病: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黏液囊性肿瘤(MCN)、乳头状导管黏液瘤(IPMN)
早期发生转移的因素
胰腺无真正意义上的包膜
胰腺血管、淋巴管丰富,肿瘤生长快
胰腺区域腹膜较薄,癌细胞易于突破
转移方式
直接蔓延:胰头癌在早期就压迫并浸润邻近的脏器 胰尾癌多见腹膜转移,癌细胞可直接种植于腹膜后神经组织
淋巴转移:胰头癌常经淋巴转移至幽门下淋巴结
血行转移:胰体尾癌易早期发生血液转移,转移至肝最为常见
TNM分期
临床表现
上腹饱胀不适和上腹痛(最早出现)
胰头肿瘤压迫胰管→胰管梗阻、胰管内压力增高→小胰管破裂,胰液外溢至胰腺组织→慢性炎症,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向肩背部、腰胁部放射
胰体尾癌出现腹痛提示晚期
癌肿侵及腹膜后神经→持续性剧烈腹痛,腰背痛,
消化道症状
早期可有上腹饱胀、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腹泻(泻后腹胀不缓解); 后期肿瘤浸润胃十二指肠→恶心、呕吐、呕血、便血;
黄疸:胆总管受压梗阻,癌灶肝内转移; 库瓦济埃征(Courvoisier征):肿瘤压迫导致胆道系统梗阻,肝脏和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常可于体表触及胆囊。
腹部肿块:可伴压痛,晚期体征
消瘦、乏力
胰源性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动脉血栓、脾静脉、门静脉血栓,焦虑、抑郁、个性改变等
检查
X线:十二指肠曲增宽、降部内侧呈“反3”征象;
首选CT
ERCP“双管征”
超声内镜(EUS)优于CT
CA199、CA50
诊断:年龄≥40岁合并以下表现,高度怀疑胰腺癌
①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②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③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④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⑤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⑥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⑦自发性胰腺炎,嗜烟者应加倍怀疑
治疗
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
除远处转移外,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重要血管广泛侵犯,癌肿侵及血管内膜/血管内癌栓均无法达到根治性切除。
采用CTA、MRA评估肿瘤对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腹腔动脉干的侵犯程度
根治性手术: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姑息性手术:胆-肠内引流术,内镜下放置支架解除黄疸
综合治疗
全身化疗:5-Fu和吉西他滨;靶向治疗:厄洛替尼、尼妥珠单抗
放疗
壶腹周围癌
起源于Vater壶腹或附近结构,包括胰腺、胆总管末端、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它们临床表现相似。
病理大体形态呈乳头状、结节状;分肿块型和溃疡型;以腺癌最多见
临床表现
黄疸:黄疸深浅呈波浪式变化(癌肿溃烂脱落可使跟梗阻暂时通畅)
胃肠道出血:癌肿组织溃烂、脱落所致,出血较少
腹痛
治疗:同胰头癌,疗效好于胰头癌。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表现为惰性、缓慢生长的低度恶性,到高转移性等明显恶性的异质性肿瘤,发生于胰腺的成为pNET。
病因:DAXX/ATRX、MEN1、mTOR等基因突变,家族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
分类
功能性pNET:因分泌过多激素产生相关症状,常见胰岛素瘤、胃泌素瘤
无功能性pNET:因占位病变产生相关症状
胰岛素瘤:90%为直径1-2cm的单发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
低血糖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头痛、焦虑、饥饿、复视、健忘
昏睡、昏迷、一过性惊厥、癫痫发作
低血糖引起儿茶酚胺过度释放, 常出现在清晨或运动后
出汗、心慌、震颤、脉速、面色苍白
这种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摄取葡萄糖后迅速缓解,对发作情况不能记忆
发作次数渐频、症状渐重
诊断
定性诊断
Whipple三联征
空腹时低血糖发作
发作时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
静脉推注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72h快饥饿试验:饥饿72h内出现症状时测定
血糖<2.2mmol/l
胰岛素≥6μU/ml(36pmol/L)
C肽≥200pmol/L
胰岛素原≥5pmol/L
β-羟丁酸≤2.7mmol/l
血/尿中无磺脲类药物的代谢产物
胰岛素IRI与血糖G的比值>0.3,提示为胰岛素瘤
定位诊断:见教材
治疗:尽早手术
▶ 避免低血糖发作:按时加餐或静滴葡萄糖 服用二氮嗪抑制B细胞释放胰岛素 术前准备:▶手术当日晨不加餐,以免麻醉误吸及影响术中血糖监测; ▶手术当日晨测定空腹血糖和胰岛素;
术中监测血糖:肿瘤切除后分别在30min、45min、60min等不同时间内测定血糖,如血糖升高达术前基础值的1倍或5.6mmol/l,可认为切除完全。
术后“反跳型高血糖”处理:持续在2W以内,常规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多因瘤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抑制正常B细胞,切除肿瘤后,正常B细胞尚未恢复所致。
胃泌素瘤:60%以上为恶性肿瘤
卓-艾综合征:高胃酸分泌、顽固性溃疡、胰岛非B细胞瘤
正常情况下,胃泌素由位于胃窦黏膜的G细胞合成,受胃中氨基酸和肽类物质刺激产生,低PH、肠促胰液素可抑制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瘤分泌胃泌素不受低PH抑制,肠促胰液素可促进其分泌。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腹泻
下列情况应疑有胃泌素瘤
内科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溃疡
溃疡并伴腹泻,大量酸分泌
多发溃疡或远端十二指肠,近端空肠溃疡
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家族史
胃液分析:基础胃酸(BAO)>15mmol/h,即使胃大切后BAO>5mmol/h,胃液PH<2
血清胃泌素测定:正常人空腹胃泌素<150pg/ml;患者>200pg/ml
肠促胰液素激发试验:静脉注入2U/kg的肠促胰液素,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2min、5min、10min、20min,测定胃泌素水平
定位诊断同胰岛素瘤
治疗:根治性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时唯一可治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