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物学思维导图
文物学思维导图:包含文物学研究对象,文物的渊源和概念演变,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等等
编辑于2022-05-25 11:04:18文物学概述
文物学研究对象
文物的渊源和概念演变
文物及其范围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
文物特性
物质性
时代性(历史性)
不可再生性
不可替代性
(文物价值)客观性
永续性
文物学的任务(本书目录)
基本要素
分类
鉴定
价值与作用
古器物
古书画
古文献
古代文化史迹
近现代文物
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排比法
历史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
年代测定法
文物纪录片
内容
海曙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级别高、数量多,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省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目前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3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市区级文物保护点195处、7条历史文化街区。
国宝8个,省宝13个
庄重
社会 海丝 子城罗城 历史 社会公用 南宋沉船
传承地的历史深厚,历史文化
展示+介绍
建筑遗址、贸易、水利、石刻、文化、教育、典故
策划
背景主题
海曙区100多项文保项目浓缩了宁波建城1200年来的发展史,承载着宁波的文化记忆。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它能告诉我们的是古城海曙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脉络。
片头
长镜头的国风mg动画演绎千年海曙的历史:1、嘟嘟嘟的汽笛声画面依此出现,现代的鼓楼,天封塔、天一阁、城隍庙等元素画面叠化融入港口码头的;2、三江汇聚口形成,子城罗城的建立;3、阳光下沙漠上,一群骆驼从远处走来画面叠化一艘艘海船在海面上航行, 寓意从陆上丝绸到海上丝绸的发展;4、学堂内
文明发端
春秋
三江口 国家级
1000多年的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海丝之路的起点港
浙东运河河道 省级
航运、灌溉、水驿、漕运
它山堰 国家级
水利工程
从三江口到浙东运河河道到它山堰
三江口的形成,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丝之路起点港
宋
水则碑 国家级
水利发展
大西坝及凉亭 国家级
河海联运 通道
社会发展
走向近代
文保清单
汉
祖关山墓葬群 市
汉至六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唐
天宁寺塔 国家级
唐时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筑
五代
延庆寺 市
甬上学才重地 宗教建筑
明
天一阁 国家级
历史文化 建筑祠堂 碑铭石刻
白云庄 国家级
学术届 浙东学派发祥地
张苍水 省级 明-清
历史
朱陛牌坊 明 省级
清
全祖望墓 国家级
浙东学派史迹
林宅 国
宁波地方史、文学艺术、建筑工艺发展史
伏跗室 省
浙东藏书文化
月湖清真寺 省
港口城市历史见证 宗教
海曙楼 省
德育教育基地、建立城市标志
十三洞桥 省
百梁桥 省
沈氏宗祠 省
文化
郡庙 市
宁波方志及庙堂建筑
天封塔 市
水运航标,港城重要标志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
民国
钱业会馆 国
宁波历史、货币文化
翁文灏故居 省
近现代建筑 地理学创始人
中山公园旧址 省
明清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格集中体现 研究宁波建筑发展史和千年治所变迁
华美医院旧址 省
宁波西医发展
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旧址 省
第一所女子学校 教育历史
观宗寺 市
对外文化交流 宗教
近现代
灵桥 省
宁波最早跨江大桥
市人民大会堂 省
樟村四明烈士墓 省
爱国主义教育 出进社会文明建设
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
古代的文物研究
金石收藏研究与金石学
先秦至宋以前
汉代:对金石时代鉴定、文字考释、文字互证与存录 许慎《说文解字》(用以识读墓志)
魏至唐代:订史正俗,撰述引用,著录石经。谬误多。 郦道元《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宋代:兴盛时期
方法:著录、摹写、考释、评述
背景:巩固政权、建立伦理纲常秩序之需,故大力提倡,奖励经学
开创之功: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先秦古器记》
重要著录: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赵明诚《金石录》、洪释《隶释》
元明:低谷阶段
朱德润《古玉图》
清代:鼎盛时期
背景:帝王喜好、重视此道,前代的经验积累
特点:精鉴,详考证,范围广,并进行了一定的集成性和综合性的工作(清以前偏重于石刻)
重要著录:《西清四鉴》=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乙篇
清末至民国:走向衰落
古器物学集大成者:罗振玉、王国维
书画的收藏与研究
定义:指对书写、绘制于绢帛和纸质的绘画、法书的收藏与研究
历史悠久: 石器时代:旧/新石器时代矿物颜料绘制的岩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
战国:战国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帛书,长沙陈家大山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
汉: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及法书材料
唐:已有多种书画理论著录、书画著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宋代
宋徽宗赵佶《宣和画谱》、《宣和书谱》
私人收藏:周密《云烟过眼录》
元明
元代:书画著录较少,大都内容简单
明代:有很大发展
王世贞尔雅楼藏众多名画、何良俊《书画铭心录》、詹景凤《东图玄览》
清代:兴盛时期
《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
五代至清,宫廷及私人收藏多,与帝王喜好有密切关系
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宫廷、官府收藏
西汉:在孔子故居发现古书【孔壁中书】
西晋:整理魏国国王墓出土竹简【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竹书纪年》
清:《四库全书》
藏书楼
内廷四阁:文渊、文溯、文源、文津
江南三阁:扬州文汇、镇江文淙、杭州文澜、
私人收藏
明:天一阁藏书楼
清:“南瞿北杨”
南瞿—瞿绍基—铁琴铜剑楼 北杨—杨以增—海源楼
与丁丙“八千卷楼”与陆心源“皕宋楼” 合称为“晚清四大藏书楼”
文化史迹的调查与研究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元:葛逻禄奶贤《河朔访古记》
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古物和古迹的保护
古物保护
宫廷设正式收藏之所(主)
宫室、祖庙、府库···楼阁、陵寝
私人收藏之所(辅)
某斋/楼/阁
王世贞尔雅楼、范式天一阁
古迹保护
调查研究
采取保护措施
对古迹的维修
对古迹增设保护性措施
集中保护碑刻
对古迹划范围、立界石,设专人保管
近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
特点: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方法的进步,保护古物机构的建立,保护法规的颁布;帝国主义对我国珍贵文化遗产进行了掠夺和破坏
甲骨的收藏与研究
早期的收藏与研究
1899年,王懿荣初识甲骨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著录甲骨的书
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研究甲骨的专著
罗振玉——第一个考定甲骨出土地点(安阳小屯殷墟)
王襄《簠室殷契类纂》——最早甲骨文字典
王国维
首先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甲骨文作为原始史料,用来研究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等。
研究方法:第一个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学者
科学发掘时期及其以后的研究
1928年,中央史语所对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由董作宾主持
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1952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
简牍和古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敦煌汉简
罗振玉和王国维《流沙坠简》——标志着我国近代学者研究简牍的开端
居延汉简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
敦煌藏经洞文书经卷的发现与研究
罗振玉的三部著作收录了敦煌石室遗书中重要者,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挖掘古遗址发现的文书经卷
帝国主义国家考察队对中国文化遗址掠夺性挖掘
古遗址和古墓葬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本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和考古学术团体相继建立,并立即开展了科学发掘与研究
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开创了中国学者运用近代科学方法从事田野考古研究的道路
周口店遗址——裴文中主持,发现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安阳殷墟
有字甲骨
三叠层
夯土建筑基址
殷王陵区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周秦和汉代墓葬
西湖博物馆 良渚遗址——良渚文化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
郭宝钧主持发掘卫国贵族墓地——研究卫国历史、葬制、车制的重要资料
夏鼐发掘齐家文化墓葬——发现该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古建筑和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
子主题
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
文物保护法规
现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
文物研究机构与队伍
文物调查、研究与保护成果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文物保护与管理
古代的文物研究
金石收藏研究与金石学
先秦至宋以前
汉代:对金石时代鉴定、文字考释、文字互证与存录
魏至唐代:订史正俗,撰述引用,著录石经
宋代:兴盛时期
方法:著录、摹写、考释、评述
开创之功:刘敞《先秦古器图碑》、《先秦古器记》
重要著录: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等
元明:低谷阶段
朱德润《古玉图》
清代:鼎盛时期
特点:精鉴,详考证,范围广,并进行了一定的集成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清末至民国:走向衰落
古器物学集大成者:罗振玉、王国维
书画的收藏与研究
定义:指对书写、绘制于绢帛和纸质的绘画、法书的收藏与研究
宋代
宋徽宗赵佶《宣和画谱》、《宣和书谱》
私人收藏:周密《云烟过眼录》
元明
元代:书画著录较少,大都内容简单
明代:有很大发展
王世贞尔雅楼藏众多名画、何良俊《书画铭心录》、詹景凤《东图玄览》
清代:兴盛时期
《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
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宫廷、官府收藏
西汉:在孔子故居发现古书
西晋:整理魏国国王墓出土竹简
清:《四库全书》
私人收藏
明:天一阁藏书楼
清:“南瞿北杨”
文化史迹的调查与研究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元:葛逻禄奶贤《河朔访古记》
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古物和古迹的保护
古物保护
宫廷设正式收藏之所
私人收藏之所
古迹保护
调查研究
采取保护措施
对古迹的维修
对古迹增设保护性措施
集中保护碑刻
对古迹划范围、立界石,设专人保管
近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
1. 特点: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方法的进步,保护古物机构的建立,保护法规的颁布;帝国主义对我国珍贵文化遗产进行了掠夺和破坏
2. 甲骨的收藏与研究
2.1. 早期的收藏与研究
1899年,王懿荣初识甲骨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著录甲骨的书
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研究甲骨的专著
罗振玉——第一个考定甲骨出土地点(安阳小屯殷墟)
王襄《簠室殷契类纂》——最早甲骨文字典
王国维
首先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甲骨文作为原始史料,用来研究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等。
研究方法:第一个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学者
2.2. 科学发掘时期及其以后的研究
1928年,中央史语所对安阳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由董作宾主持
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1952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
3. 简牍和古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3.1. 简牍的发现与研究
敦煌汉简
罗振玉和王国维《流沙坠简》——标志着我国近代学者研究简牍的开端
居延汉简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
3.2. 敦煌藏经洞文书经卷的发现与研究
罗振玉的三部著作收录了敦煌石室遗书中重要者,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3.3. 挖掘古遗址发现的文书经卷
帝国主义国家考察队对中国文化遗址掠夺性挖掘
4. 古遗址和古墓葬的科学发掘与研究
4.1. 本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和考古学术团体相继建立,并立即开展了科学发掘与研究
4.2. 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开创了中国学者运用近代科学方法从事田野考古研究的道路
4.3. 周口店遗址——裴文中主持,发现了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4. 安阳殷墟
有字甲骨
三叠层
夯土建筑基址
殷王陵区
4.5.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
4.6.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周秦和汉代墓葬
4.7. 西湖博物馆 良渚遗址——良渚文化
4.8.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
4.9. 郭宝钧主持发掘卫国贵族墓地——研究卫国历史、葬制、车制的重要资料
4.10. 夏鼐发掘齐家文化墓葬——发现该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5. 古建筑和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
5.1. 外国一些探险队的调查与劫掠
5.2. 中国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调查与研究
1929,中国营造学社成立
1932,科学调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1933,研究山西应县木塔(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
1937,山西五台山古代建筑(佛光寺大殿)
1935,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
1937-1938,成立了整修碑林的西安办事处
1944,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学者、美术家对石窟调查
6. 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
6.1. 1895,上海强学会最早提出了办博物馆的主张
6.2. 近代早期博物馆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6.3. 中国近代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综合性博物馆的开端,在我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6.4. 1926,历史博物馆开馆——民国政府建立以来,第一个由国家开办的博物馆
6.5. 1925,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6.6. 总结: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紧密相关
7. 文物保护法规
7.1. 国民政府保护文物的法规
1913,《古物陈列所章程》——对古物陈列所的性质、任务、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等均做了规定
1930,《古物保护法》——民国年间制定、公布、实施的一个重要的保护文物的法规
1931-1935,制定一系列便于贯彻实施《古物保护法》的细则,民国时期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保存文物的法规
7.2. 边区人民政府保护文物的法规
1939-1948,部分地方政府颁布保护文物的规定和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管理委员会得到继承和发展
现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
1. 文物研究机构与队伍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即抓紧创办文物研究与保护机构
1.2. 中国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途径与方法培养文物人才,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2. 文物调查、研究与保护成果
2.1. 进行两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出版《中国文物地图集》
2.2. 设立文物出版社、创刊
3.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3.1. 金属文物
3.2. 纺织品、纸张文物
3.3. 竹器木器漆器文物
3.4. 壁画文物
3.5. 石质文物
3.6. 古建筑
3.7. 文物环境
3.8. 文物探测、检测
3.9. 计算机应用技术
3.10. 文物复制
3.11. 其他
3.12. 大型遗址保护规划
4. 文物保护与管理
4.1. 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技术手段保护文物
文物分类
文物分类的原则
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
复杂性:时代或年代不同,地域区别,质地不一,种类众多,功能各异
可分性:历史性;地域(点)性;物质性;功用;有形
物以类聚
同类相聚为重要原则
标准不同,内容不同
同类文物都有内在联系
一个标准与一种方法
复合体文物归类与约定俗成
复合体文物是指用不同质地材料制成的器物
原则:约定俗成
视器物的主要质地而定
视复合材料中某种材料对器物功能起决定作用而定
文物分类的方法
时代分类法
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
一般按朝代划分
一般只考虑相对年代
区域分类法
文以物所在地点为标准
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存在形态分类法
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
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
质地分类法
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
功用分类法
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
文物的功用与其形制是分不开的
属性(性质)分类法
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文物的性质)
来源分类法
以文物的来源为标准
拨交
征集
交换
捐赠
发掘
价值分类法
以文物价值为标准
不可移动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移动文物
珍贵文物
一级文物
二级文物
三级文物
一般文物
文物分类法的局限性与发展
某些分类方法的局限性
质地分类法与来源分类法无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归类
文物分类法的发展
对文物的认识深度
研究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文物分类研究的程度
文物分类与文物保管
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
对文物按质地分类,根据不同质地文物对保管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制定不同的保管方案和制度
有利于分级保管
文物法规的制定
科学保护
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打下基础
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作伪使文物真假难辨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物,都不能离开时空而存在
判明年代与揭示价值之必须
鉴定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文物鉴定与文物定级和保管
文物定级、保管需要科学依据
文物的等级是根据文物的价值与作用确定的
在文物藏品定级时,需要在文物年代明确的前提下,评定它的价值,确定它的级别
文物鉴定的内容与要求
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
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和传世文物
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即文化史迹(古建筑、石窟寺、纪念建筑、石刻为重点)
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辨伪
主要是对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而言
断代
文物的真伪,最根本的是时代不同
通过文物鉴定判明其年代,是对所有文物而言
评定价值
没有价值的遗存,不能称其为文物
评定文物等级
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
(六点)
文物鉴定方法
传统鉴定方法
比较
综合考察——对不可移动文物尤为适用
传统鉴定举要
瓷器
造型
纹饰
胎釉
款式
古书画
主要依据
书画的时代风格
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辅助依据
印章、纸娟、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
古建筑
两查
调查建筑物的现存结构情况
查找有关的文字记录资料
两比
将现存结构与已知年代的建筑或“法式”进行对比
将现存结构与文献资料对比
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
近现代文物
近现代文物范围与种类
近代现代文物的范围
近代以来,人们在社会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存
近代现代文物的种类
不可移动文物:指近代现代文化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可移动文物:反映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典型性实物
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
遗址或旧址
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
机关、部队、团体及会议所在地中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或旧址
故居或旧居
领袖人物和著名人物的故居或旧址
墓葬
领袖人物陵墓和著名人物墓葬
烈士墓或英烈坑
万人坑及其他
纪念性建筑
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著名人物、烈士等而建造的
领袖人物和著名人物工作和生活过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方,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发地的建筑
民族风格建筑
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典型代表反映了各民族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外国风格建筑或中外结合风格建筑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见证
近现代可移动文物
反映近代现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或反映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实物
判断其是否为文物,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认定)
少数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
少数民族文物
一般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
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的各类建筑;反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遗迹
少数民族制造(制作、创作)的具有本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反映其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器物和用,以及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等:还有反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遗留的各种遗物
民俗文物
是反映不同民族或地区间的不同风俗习惯等民俗的遗存
民俗文物和民族文物是交叉的
范围很广,涉及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既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相关的社会关系,又反映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文物价值与作用
文物价值
文物价值的客观性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和遗物都具有历史价值
时代早
单有历史价值一般也可定为文物
时代晚
还要看是否有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
首要的
时代特点:时代性和时代内容在文化遗迹、遗物上的统一
时代性:文物在其产生的朝代所处的位置
时代内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
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欣赏价值、愉悦价值、借鉴作用、美术史料价值
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遗迹和遗物
实用的遗迹和遗物
作为美术品、工艺品等而创作的艺术品
专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一些器物
科学价值
历史遗迹和遗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它的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文化遗迹即文物科学价值
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
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是不断深化、逐步揭示的
文物价值内涵的复杂性、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给评价文物价值带来了很大难处
价值尺度:证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说明社会问题的程度
认识和评价文物价值,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史料作用
文物的证史作用
是历史的见证
对文献记载的证实
文物的正史作用
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
文物的补史作用
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补充记载的缺佚
文物史料的功能
对专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有特殊价值与作用
文物作为史料的特点:形象、具体、直观、多样
文物的借鉴作用
借鉴与发展的见证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物,从总体来说,其本身就是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
发展新的文化艺术,需要学习、借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
古代文物可为科学技术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大量文物本身蕴藏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或信息
文物考古成果,往往成为经济建设论证的重要依据,甚至成为建设项目选址的决定性依据
文物的教育作用
文物教育的特点
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文化遗存(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
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文物教育的凝聚力
共同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物教育的场所与形式
场所
博物馆和纪念馆
文化遗迹
其他
形式
现场参观
出版文物书刊光盘、拍摄文物影(视)片
制作模型与复制、仿制文物
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保护管理的内容与手段
文物管理的内容
复杂性、艰巨性、专业性、广泛性、社会性
法规管理
文物法规反映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法律法规管理文物,是依法行政、以法制管理文物,依法治文的必然道路
计划管理
研究制定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和各项计划,指导管理工作和文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技术管理
运用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
专项管理
指对大的类别的文物,根据其本身的特殊性,实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系统管理
文物管理的手段
法律法规手段
法律规定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保护文物的权利和义务,是衡量其行为合法或非法的准绳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力量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制定文物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计划、措施,组织贯彻执行,进行检查、监督等
经济手段
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
对保护文物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行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制裁
技术手段
严格控制使用违背保护文物原状的新工艺、新材料
交流借鉴文物保护技术
教育手段
人才培养
举办干部培训班
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文物法律法规
法律
宪法
基本法律
专门法律
国际公约
行政法规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发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国家法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
位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之下,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文物调查与普查
文物调查对象
2002年《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受国家保护的各类文物
调查不可移动文物,采集可移动文物及标本
文物调查形式
日常调查、区域调查、专题调查、重点勘察、配合工程调查、文物复查、试掘、文物普查
文物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队伍、做好计划、准备资料和用具
文物调查的基本要求
实地调查
征集文物和采集文物、标本
及时做好资料整理
文物调查的管理
研究制定文物调查计划与措施、检查开展文物调查情况和质量,以及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的情况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
是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及其环境的管理,是保护文物安全和环境不被破坏,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
2002年《文物保护法》第二章有明确规定
公布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核定公布的
六类三级
划定保护范围
重点保护区(文物本体)
一般保护区(影响范围)
原则:保证不可移动文物的完整性,并在保护单位之外留出安全距离
树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牌
内容、形式、书写字体、质地、说明
建立记录档案
主要包括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的记录和有关文献史料
主卷
副卷
备考卷
设立保管机构
专门机构
专人负责
划出建设控制地带
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两措施一原则
文物保护单位分级管理
古建筑和纪念建筑物保护管理
修缮工程审批
施工和竣工要求
古建筑和纪念建筑物利用的原则
合理利用
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
辟为参观游览场所
其他用途(报经批准)
必须作其他用途的批准
保护的责任和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管理
突出名城特点
深入调查是制定保护规划的基础
规划的基本内容
原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体现它的性质和特点
做好规划,加强管理
处理好发展生产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
考古发掘管理
馆藏文物管理
民间收藏文物管理
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门类与保护原则
传统技术
对某些文物的保护,传统技术更适用
使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协调统一
现代科学技术
意义:为研究工作提供科学数据,为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勘测技术
保护与维修技术
分析鉴定技术
专门技术
采用某些技术手段保护某类文物的技术
往往把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协调起来
保护与维修的原则
保持文物原状
文物的原状是制作(或建造)时、或历史形成的原状
古器物保护与维修技术
保护古器物传统技术举要
青铜器
锡焊法
打制法
补配法
铁器
机械去锈法
铁器黏合、补配、着色
竹、木、漆器
缓慢干燥法
灭菌
蒸汽消毒法
真空处理法
更换木胎
纺织品
控制温湿度、避光、防虫菌以及清洗与加固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古器物保护
由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评议鉴定后才可以应用
文物分析鉴定技术与年代测定技术
分析鉴定技术
确切地区分古器物的质地
探明古器物质地材料来源
究明古器物的制造工艺
鉴别古器物的真伪
检验古器物损坏的自然因素
文物年代测定技术
运用某种方法断代,亦可用另一种方法校正
对年代距今较近的文物,适用性较差
古建筑保护与维修技术
保护、维修工程分类
保养工程
抢救工程
修缮工程
修复工程
迁建工程
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修缮工程设计
方案设计
技术设计
重点修缮工程属于现状维修的,可以一次性设计
木构古建筑维修技术
瓦顶保养与维修技术
拔草
勾抹
揭瓦维修
梁架维修技术
偷梁换柱
打牮拨正
落架重修
梁架抢救加固技术
一般都采取简易可行的临时支撑
斗拱维修技术
油饰彩画维修技术
地仗维修
油饰维修
彩画维修
彩画封护
古建筑维修中新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运用高分子材料加固残坏构件
粘接木构件
浇注中空木柱
加固劈裂构件
古建筑的防护技术
防火设施
防雷设施
监控设施
防虫技术
不可移动文物防范技术
文物保护单位防范原则
预防为主
人防、物防、技防并举
防打结合
综合治理
保障安全
文物保护单位防范技术系统
入侵报警技术系统
电视监控技术系统
振动监控报警技术系统
防范技术应用
应做好设计
按设计施工,保证质量
做好保密工作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