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教改和教育对象课堂讲义精要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教改和教育对象课堂讲义精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学程序、价值观:善的绽放、教学的反思与感悟、中美基础教育改革反思等。
编辑于2022-05-27 17:09:47小学教改和教育对象课堂讲义精要
教学程序
一、 学生是学校的根本,未来与希望(严谨治学)
二、 教学方法
1. 口授法
(1) 讲授法
(2) 读法
2. 直观法
(1) 演示法
(2) 观察法
(3) 参观法
3. 实践法
(1) 实习法
(2) 实验法
(3) 练习法
a. 凭想象画苹果
三、 教学过程
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1.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在教导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致力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习主动性,赋予个性
3. 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上,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态度决定一切
5. 在教学的最终目标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四、 三个中心
1. 教师
2. 教室
3. 教材
五、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中介: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教学方式
接受式学习,机械学习
抽象学习
1. 自主学习
2. 体验学习
3. 个性学习
教学情境
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
价值观:善的绽放
一、 进入新单位
1. 热心
2. 热情
3. 专业
态度决定一切
二、 做好人:点化本能,开启智慧
1. 教师师德:精神健康,立德树人
2. 医生医德:肉体健康,救死扶伤
三、 人才特质
1. 好奇心
2. 想象力
3. 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一、 学校
1. 根本使命是育人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 转变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二、 家庭
1. 急于将竞争压力施加给孩子
2. 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心理
三、 社会
1. 迷茫,放任与功利
2. 社会教育的空洞乏力
四、 教育改革
1. 高考制度的改革
2. 教育内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县管校任
双向聘任制
具体
(1) 更新教育管理观念,大胆改革
行政办学
专家办学
(2) 改变大疲劳战的思维模式
时间有限,效率优先
(3) 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五、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给理想一点时间,给梦想一段空间
中美基础教育改革反思
一、 总括
1. 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长避短
2. 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国的基础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
二、 中美比较
1. 价值观念差异
(1) 美: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2) 中: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 文化背景差异
(1) 英国小于300年
英语
(2) 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文
3. 经济科技上的差异
美国科技比中国强得多,发展早
4. 教育体制上的差异
(1) 美:政府极少干预
(2) 中:行政主导一切,缺乏竞争机制
5. 独生子女的差距
(1) 美
a. 银发老人
b. 长发女人
(2) 中:4-2-1金字塔
6. 学校管理上的差异
(1) 美:人权至上
(2) 中:严格规范
7. 教学与方法的差异
(1) 美:趣味性的启发性教学
(2) 中:典型的应试教育
a. 基础知识扎实
b. 扼杀学习积极性
教育(解放心灵)
一、 教育是有立场的
二、 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递社会文化,生产与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三、 产生条件
教育起源于劳动
语言的形成
四、 发展
1. 原始社会
教育局限于年轻一代
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 奴隶社会
3. 封建社会
出现独立的教育机构
一切统治阶级都在利用教育巩固政权
4. 资本主义社会
5. 社会主义社会
6. 共产主义社会
五、 传统教育
三大弊端
(1)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剥离
(2) 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脱离
(3) 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五大环节
1. 备课
2. 复习旧课
40~45分钟
3. 讲授新课
15分
20分
25分
4. 巩固练习
5. 布置作业
六、 教育家
1.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1) 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2) 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德行的虔信,使人能够理解和利用万物,生活美满,心灵快乐
2. 洛克
(1) 白板说
a. 人心是白纸
b. 人之初,性本善
(2) 绅士教育
a. 有德行
b. 有学问
c. 有能力
3. 卢梭
追求个性解放
4. 赫尔巴特
(1)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2) 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基本任务
a. 教育任务:树人
b. 教养任务:育德
c. 教师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5. 杜威
(1)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2) 实用主义
6. 加里宁
(1)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所实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有系统的
(2) 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受教育者所需要的品质
7. 凯洛夫
教育是社会的历史的过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8. 孔子
有教无类
七、 共识
教育是由目的的,有计划的培养青年一代的活动,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属于上层建筑
八、 六大原则
1. 自觉性原则
2. 直观性原则
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系统性和连贯性相结合
5. 巩固性原则
6. 可接受性原则
九、 本质:培养人
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 教育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有组织的,持续不断的传授知识给公众
2. 知识是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能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个可长久保持的,非先天或遗传可产生的东西
十一、 形式化程度
1. 形式化:现代私塾,成人教育
2. 非形式化: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十二、 正规化程度
1. 正规教育:学历教育
2. 非正规教育
十三、 实施机构
1. 家庭
2. 学校
3. 社会
4. 网络
十四、 目的
1. 国家:培养时代新人
(1) 有理想
(2) 有本领
(3) 有担当
代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有作为才能有价值有地位
2. 个人: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啥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
(1) vitality(元气)
(2) courage(勇气)
(3) sensitive(敏感)
(4) intelligence(智力)
十五、 意义
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
善不可能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
十六、 真谛
文化的熏陶
基础教育改革及动向
一、 目的
1.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2. 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的升本观
3.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4. 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二、 三大评价体系
学生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课程
人文关怀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高考改革
多元录取
择优录取
自主录取
推荐录取
定向录取
破格录取
教师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用心
待遇
人文关怀
三、 具体内容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子主题
教育是基础,未来民生
时不我待
四、 师生关系
变教师支配为平等合作的平等观
五、 课程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民主观
六、 教学方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创新观
七、 课程评价
变重结果轻过程为重视过程的发展观
八、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九、 三维目标
1. 基础知识
2. 基本技能
3. 基本方法
十、 三要素
1. 情感: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
2. 态度:情感的表现
3. 价值观:对人与事的评价与取舍
十一、 回顾及展望
回顾过去:基础教育改革,其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强国先强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分析现在:基础教育面临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通过改革进一步的方向,未来方向,线上线下结合
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充满生机,改革道路任重道远
十二、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教育平等的机会
1. 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具有明显的不均衡
(1) 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
(2) 存在严峻的的地区差别
(3) 存在明显的的校际差别
(4) 存在历史性的师资差异
(5) 存在突出的群体差异
2. 对策:无差别教育
(1) 学校教学设施无差别
(2) 学校师资队伍无差别
(3) 学校资金投入无差别
(4) 理念梦想行动无差别
(5) 学习机会无差别
十三、 一堂好课
1. 标准
备学生
备知识
备情境
2. 具体做法
(1)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
(3) 为学生生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
(4) 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5) 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 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有效学习
十四、 好的教育
1. 培养终身运动者
2. 培养责任担当者
3. 培养问题解决者
4. 培养优雅的生活者
十五、 三大课题
1. 师资队伍
基础
2. 课程设置
核心
3. 教育评价
考核标准
十六、 个性发展
把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作用各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即培养完整的人
(1) 个性多样
(2) 具有自主性
(3) 首创精神
十七、 核心
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
人数控制
主要小班级规模
教学时间
合理安排
教学天数越多,教学质量越高
十八、 方向
2001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11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
2022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
十九、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5.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目标
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1. 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 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
3.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有责任,有担当
5. 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6. 具有环境意识
善待
7. 具有健康的身心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国际理解
一、 宗旨
帮助人们把外国人当作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1) 对他们的理性我们要理解
(2) 对他们的苦难我们要帮助
(3) 对他们的快乐我们要支持
二、 回归生活
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
(1) 会做事
(2) 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a. 善于发现
b. 换位思考
三、 关爱自然
1. 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要环保,善待自然
2. 天人合一
指导思想
一、 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核心价值,推进素质教育
二、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综合实践活动
一、 起点
学生
二、 概念
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三、 性质特点
1. 对应分科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2. 对应学科课程是一门经验性课程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四、 特性
1. 整体性
活动的主题选择范围是全方位的,学生本人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 实践性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专门来发掘课程资源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3.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与时俱进
4. 生成性
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5. 自主性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广阔空间
五、 活动内容
1. 研究性学习(做中学)
(1) 目的: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 概念: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素养
最终形式是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
(3) 三个层次
初级: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完成
中级:合作学习
高级
(4) 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众不同的观察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方式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与道德
做事要有理有据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道德素养
六、 劳动与技术教育
1. 学生获得积极地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
2. 多方面的发展为目标
3. 以操作性的学习为特征
通过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技术素质)
七、 信息技术教育
1. 定义概念
(1) 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有效手段
(2)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主要内容
2. 目的帮助学生发展适应学生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1) 学生对浩瀚如烟海的技术反思和辨别能力
(2) 达成形式健康向上的信息化处理
现代学习方式
一、 本质
1. 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2. 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3. 构建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维度结构的开放的学习趣味
二、 基本特征
1. 主动性是首要特征
2. 独立性是核心特征
3. 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精神,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方式及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独特性的体现
4. 体验性
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活动产生的
5. 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新思想的种子,开始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1. 基本原则
科学性
时代性
民族性
2. 文化基础
(1)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兴趣
(2) 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3. 自主发展
(1) 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
(2) 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4. 社会参与
(1) 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2) 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
问题解决
技术应用
Z20125301 段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