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7 小学课程
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第一章的小学课程,教育基础小学课程知识点总结,分为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内容模块。
编辑于2022-05-28 16:42:18教育基础(下)
07 小学课程
课程的概念(单)
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一词的由来(单)
斯宾塞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博比特
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开拓者”
课程的类型(单)
分类标准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地位:最古老,最广泛的课程
注重学科知识,语数英政史地
活动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
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单科形式,本质上就是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合并起来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相关课程
不打破界限,两门或以上结合,例如:xx与xx 历史与地理
融合课程
打破界限,紧密融合
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课程
核心课程
中心课程,以一门为中心,合并相关的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选修和必修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
设计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国家必修
地方课程
地方省级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某校中教师开发的,且一般是选修课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读、写、算、三基双基
拓展型课程
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拓视野,发展特殊能力
如音乐绘画机械制造
研究型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被列入课程计划之中
隐性课程
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被列入课程计划之外
校徽校歌、规章制度、班风、环境
课程层次(古德莱德)
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专家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领悟/理解
运作的课程——教师实际实施
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
课程理论(单)
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
巴格莱、布鲁纳
观点
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
卢梭、杜威、罗杰斯
观点
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
布拉梅尔德
观点
以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
课程结构(单)
概念
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
属性
客观性(社会、知识、学生)
结构性(课程各成分有规则性)
可转换性(动态可变的)
可度量性(可以用数量表示)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针对学校提出的文件叫课程计划
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课程
地位
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学校工作的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
概念
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地位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
概念
教学活动的材料
主体
教科书和讲义
地位
教学的主要依据
编排形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
按照知识逻辑顺序,由浅入深
横向组织
打破界限知识体系,构成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
内容不重复
螺旋式
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级深化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
按学科知识组织内容
心理顺序
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组织内容
编写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简)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学科因素
课程资源
概念
课程资源是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地位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分类
根据来源
校内课程资源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
校外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社区
根据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看得见,摸得着。教材。
隐性课程资源
班风,学风
根据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
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
条件性课程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根据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
动物,植物,微生物,食物链。
社会课程资源
音乐会,节日庆祝,民俗活动,图书馆,博物馆。价值观念,宗教伦理。
根据载体
文字性课程资源
教科书,报刊,图书
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图片、视频、音频、实物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简)
进行社会调查
审查学生活动
开发实施条件
研究学生情况
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建立资源数据库
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基本要求
了解
课程开发
概念
确定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主要因素(单)
学生、社会、学科
模式(单)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
泰勒
地位
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
确定目标的来源:学科专家、学生、社会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观点:自由自主的活动
课程实施
概念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基本取向
1.忠实取向——不改变计划
呆板
⒉相互调适取向——计划与实际的相互调整
3.课程缔造取向(创生取向)——缔造新的经验
课程评价
概念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关注预期计划、目标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从预期转向实际上来
CIPP评价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
各门课程所占的比重
综合性
开放学科课程的同时开放综合课程
选择性
开设选修课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生活化、时代化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
口诀:放平的关节有内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内容
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性质
国家必修课程。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口诀:一研二社二技
影响因素
课程目标、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学校的教育条件
实施过程(简【已考】)
确定活动主题
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具体实施
总结交流
活动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
学生观
教师观
教学观
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