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招教课程模块
招教课程模块的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课程概述、课程设计、内容、实施与评价、第八次课改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5-29 07:32:45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的由来
中国
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也
是我国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课程
宋朱熹《朱子全书 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西方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课程是跑道=过程; 课程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1918美国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的定义
具体表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古德莱德课程分类
理想的课程: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达到的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的领悟,理解 运作的课程:教师课堂上实施的 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程中实际体验到的
关于课程定义的其他说法,
课程即教学科目/知识/学科(传统教育的观点,最主流) 课程即学习经验(现代教育的观点) 课程即活动(现代教育的观点)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复杂会话
课程的类型
学科固有属性/课程的设计形式
学科课程
课程内容为间接经验; 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亚里士多德 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优点: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
经验课程
课程内容为直接经验,叫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综合课程
代表人物:怀特海
综合课程的基本形式
相关(联络)课程、融合(合科)课程,广域(综合)课程,核心(问题)课程
课程设计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三级课程互为补充,不互为前提 国家课程是实施地方课程的前提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前提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课程功能
工具性课程 知识性课程 技能型课程 实践性课程
课程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可以相互转化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的发展
博比特:1918年《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领域的诞生 泰勒: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典型的课程理论理论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
布鲁纳 学科基本结构 螺旋上升式编制课程
要素主义课程论
巴格莱 共同要素,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强调教师处于核心地位
永恒主义课程论
赫钦斯 永恒学科,经典名著 强调教师处于重要地位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 以经验为中心,以社会生活的实际组织课堂教材,课程组织心理学化。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社会是课程的中心,社会问题是核心问题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奈勒 教材是用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手段,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人文学科成为课程的重点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多尔 4R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罗杰斯 关注学习者 教学是教儿童,而不是单纯教教材 在课程组织方面强调统整或整合,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
课程设计、内容、实施与评价
课程目标
含义: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地位:课程编制最为关键的依据
特点:实现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进性
价值取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舒伯特)
普遍性目标
一般的教育宗旨的原则
行为目标
具体的,可操作的 博比特——行为目标提出者;泰勒——行为目标之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生成性目标
反对预订的外在目标 杜威——教育即生长;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人本主义课程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
表现性目标
个性化表现,反映多元性 艾斯纳——表现性课程目标观
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首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发展需要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类社会已整理好的知识科目。
泰勒主张确立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课程设计
概念:桥梁;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两种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课程评价之父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
博比特提出活动分析法,为泰勒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奠定了基础。
步骤
确定目标(最关键的一步)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评价结果
目标,内容, 方法,评价
评价
优点:提供反馈方式;具有操作性;关注整个课程方案
缺点:忽视了实际教学情况;降低了师生的自主性;对于无法被观测到的行为目标无法检验。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基本观点
可追溯到卢梭及以后新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杜威的无目的论) 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课程发展及教师发展
评价
教育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其主动而有能力的发展 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主张,教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
含义,取向,选择的原则
含义: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 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组织形式
直线式:内容重复,在我国中小学占主流。 螺旋式:内容重复,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结合。
纵向: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分科 横向:按照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综合
逻辑顺序:传统教育;强调学科的固有逻辑 心理顺序:现代教育;强调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
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的三种物化形式)
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国家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教学科目设置,学生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培养目标 地位: 原则:完整性,基础性,多样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构成: 地位:直接依据,重要标准 特点: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统一的基本要求,最低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
教材
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新课改将教材视为跳板,而不是圣经。
课程实施
含义: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影响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教师的特征(核心) 学校的特点(学生的学习) 校外环境
实施结构
1、安排课程表,确定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首要环节)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了解学生 4、选择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最后一个环节)
实施取向
辛德尔,波林,扎姆沃特。
忠实取向: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 创生取向:联合创造教育经验 相互调试取向:计划+变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根据预期目标进行评价 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目标游离模式
斯克里文 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课程
CIPP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全面,但难操作
CSE模式
斯塔克,古巴,林肯 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职业教育领域
课程资源
来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性质: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
第八次课改
新课改的背景
标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21》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两大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指导思想:邓小平“三个面向”江泽民“三个代表” 工作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课改的目标
总体目标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习方式改革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口号 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课程文化”的再造(学校文化的再造)
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核心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结构:确保均衡性,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课程内容:改变偏难繁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学习方式: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自主,合作,探究。
课程评价:改变甄别选拔,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
课程管理:改变集中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层次构成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 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学生观
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有发展的需要)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探究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教师观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特征;核心特征。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学生尊重赞赏 对教学帮助引导 对自己反思 为别人合作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学科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评价
主要问题
评价理念
基本特点
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