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编辑于2022-06-08 09:55:35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的思维导图,包含私人资本输出(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以及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了归纳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的思维导图,包含私人资本输出(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以及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导图,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了归纳整理。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都很低,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千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所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存在社会分工,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它商品就不复存在。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以及货币形式。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随着货币的产生,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其二,阻碍技术进步。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以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W G-W”(W代表商品, G代表流通中的货币) 资本总公式:“G-W G'"(W代表商品, G代表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而是作为资本的货币, G'代表的是价值增殖后的货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生活资料来源,因而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用 m表示),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木主义所有制的含义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法律形态。
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 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用c表示):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用v表示):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W=c+v+m(剩余价值)
m'=m/v(物化劳动的形式)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越多,资本积聚的规模就越大,个别资本总额就越大。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其表现是: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 扩展到全球,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资本越来越集中千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千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个人的意愿来进行;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售卖不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还要实现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 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的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主要有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