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本图讲述高中历史选修部分: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给大家归纳总结,便于学习历史时分专题复习,内容上分为中国古代与世界两部分,希望大家采纳
本图全面覆盖考试大题必考内容,只告诉你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完就能直接用于材料分析,帮助你拿到必修四大题更多高分!
本图浓缩众多考生头疼的选修三,整理最佳的复习内容,直接告诉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保证考到内容不丢分,板块化整理,系统化思路的选修三精华知识点,等你来取!
本图旨在全方位帮助高三学生巩固选择性必修二的法理常识,最快掌握选必二重点知识,辨析模糊知识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演变
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
目的:掌握人口变动,以便征发徭役
起源—战国时期
五家为一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根据职业身份地位不同分类
汉朝
编户齐名
户籍要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状貌等。定期人口普查。
东汉
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西晋
重建户籍,编织“黄籍”
东晋
分“黄”(南方土著)“白”(北方移民)二籍
东晋——南朝
白籍土著化
隋朝
输籍法,重新核定(大索貌阁)
唐朝
户籍三年一造(刮户)
宋朝
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有土地缴税的税户。客户:无土地佃户
元朝
诸色户计,各安生理
以职业定户籍的开端
明朝
沿元制,以职业定户籍造黄册
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管理松散
清朝
沿袭明朝制度,乾隆年间永停编审
户籍作用大大削减
户籍制度作用
加强对人民控制
有利于征派服役
有利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安
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秦汉:县乡里亭
唐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
明朝:里甲制
社会治理
秦汉:什伍组织
唐朝:领保制度
北宋:保甲制度
明朝:王守仁实行十家牌法
清朝:保甲制
兼具区划与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和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特点:自我管理与监督
社会保障
政府为主
重点在救灾
措施
仓储制度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养济制度
从唐开始政府设立专门救济机构
民间为辅
重点在日常生活赈济
宗族内部救助活动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兴起
世界
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历史与特点
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依靠村社,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
农村
庄园是基层单位
城市
享有一定自治权(由行会或商会把持)
宗教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西方
加强了基层治理
英国
1835年,确立自治市制度
美国
乡镇自治
法国
自治市镇
二战后
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政府与民众共同参与
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社区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特点
强调自治,拥有一定自治权
社区治理
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西方
确立
(1)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3)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发展
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欧美国家纷纷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
评价
积极
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消极
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易助长懒惰行为
中国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产生原因
了解
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处境,往往成为奴隶和农民起义的导火线。③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救济措施以图收买人心、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④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