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教资笔试)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
编辑于2022-06-14 09:12:29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1)疏导原则。主要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严慈相济原则。主要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1)疏导原则。主要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严慈相济原则。主要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感觉
感觉的特性
感觉现象
知觉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错觉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消极)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积极)
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广阔稳定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记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保持时间极短(0.25~4秒)
容量较大。
记忆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保持信息很短。(30秒左右,不超过一分钟)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
保持时间长久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编码、存储、提取)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学习的程度。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方法。
遗忘学说 消退说,干扰说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适度复习
思维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种类。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问题解决
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策略
算法式策略。
启发法策略。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与迁移。
思维定势、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思维。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酝酿效应。
想象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学习与学习理论
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学习的分类。
加涅
学习层次。
信号学习
刺激-反映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连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
言语信息的学习。
智慧技能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态度的学习。
奥苏贝尔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影响学习的因素。(智力非智力。)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准备率,练习率,效果率。)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泛化,刺激分化。)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苛勒,完形--顿悟学习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
真实或真诚。
尊重,关注和接纳。
同理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的。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
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寄予自己的背景经验而构建起来。
学生观
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经验世界的丰富性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教学观,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习动机
概念(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构成(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
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与外部。
远景与近景。
奥苏贝尔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
低层次:尊重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趋向成功。
避免失败。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坚持。
影响人们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性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成就目标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表达明确的期望。
设置合适的目标。
学习迁移
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转换说(苛勒)
认知结构转换说(奥苏贝尔)
影响因素。
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分类。
上位学习。(后具体)
下位学习(先具体)
变式
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进行组块化编码。
技能。
操作技能。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注意原形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