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资笔试)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1)疏导原则。主要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严慈相济原则。主要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标志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严格的规章制度。
一定的组织结构,领导核心。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动力。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稳定发展时期,是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方法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
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
课堂管理
功能(维持功能--基本功能,促进功能--促进学习,发展功能--促进自律)
基本模式取向
行为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取向(以学生为主)
教师效能取向
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
功能
归属功能
认同功能。
支持功能
塑造功能。
分类
正式群体(由正式文件名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学生自由结合,自发性的非正式群体)
课堂气氛
分类(积极型,消极型,对抗型。)
教师
学生
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纪律
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发展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
维持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团体警觉:在讲授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
班主任工作
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领导方式(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型,民主平等型)
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
进行个别教育工作:严格要求先进生,鼓励中等生,关心后进生。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树立榜样,增强是非观念。
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善于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做好班主任计划与总结
课外活动
内容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社会活动。
主题活动。
组织形式: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群众性活动。
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教师心理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
建立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师操作能力,教师监控能力。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行为特征。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木桶效应:水装的多少与否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教师成长的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的途径。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习与研究)
开展微格教学。(教学实践)
反思教学经验。(教学反思)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进行专门训练。(自我发展)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专业发展。
布鲁巴奇,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
去人性化。
个人成就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