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教资笔试)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等。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主要有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1)疏导原则。主要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严慈相济原则。主要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4)长善救失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基本特征。
不平衡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差异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中学生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独立性,不平衡性。)
性心理(疏远期,爱慕期,恋爱期)
正确认识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把握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了解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方法。
引导中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机制。(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万物有灵论,不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可逆性,守恒概念,具体的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以后,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逆向性、补偿性,灵活性
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心里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
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情绪(心境,激情,应激)
詹姆斯生理反应
坎农脑
阿诺德评估
沙赫特认知
情绪发展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方法(敏锐觉察情绪。平和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意志行动。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人格的发展。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
结构(气质,性格)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态度是性格的核心。
因素(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个人主观。)
气质类型。
粘液质。
胆汁质(不平衡)
多血质。(没有耐心)
抑郁症。
气质教育。
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
根据学生气质,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这两种极端的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考虑到学生的气质
性格培养。
树立效仿的榜样。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认知风格类型。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冲动型与沉思型。
同时型与继时型。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
口唇期,0~1.5
肛门期。1.5~3
性器期,3~6
潜伏期。6~12
生殖期,12~17.18
埃里克森。
婴儿期,0~1.5,信任感对怀疑感
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怯感
学前期,3~6.7,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7~12,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30,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30~60,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60~死亡,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期。
人格特质理论。
佛罗伊德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奥尔波特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典型的。)
中心特质。(独特的。)
次要特质。
卡特尔(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福利曼和罗斯曼(AB型)
能力的发展。
分类
一般能力。(每个人都有。)
特殊能力。
流体能力。(越来越少。)
晶体能力。(越来越多,社会阅历等)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自知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自然智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的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自我意识的发展。
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1~3,(第1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3~少年期
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期,青春期(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