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浙江师范大学2022级马原考点整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编辑于2022-06-16 19:45:2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一)不同视角理解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看
2.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看
3.从阶级属性看
(二)主要内容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三大基本组成部分
许多知识领域
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
二、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一、物质与其存在方式
(一)概述:世界观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
含义
世界观: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把握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世界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与唯心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应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哲学的物质范畴
1.旧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形成
(2)内容
客观实在性
(3)意义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但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1.从起源上看
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基础
2.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
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实践是根本途径
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人具有社会性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
三、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1.含义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新事物与旧事物
新事物不可战胜
四、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含义与关系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2)作用、地位
(3)方法论意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二者含义
(2)二者关系
(二)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
2.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必要准备;必要结果;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含义
2.基本内容
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发展的环节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
3.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4.揭示“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螺旋式上升
5.指导意义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2.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1)突出特点
实践
辩证法
(2)认识的特征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3)不可分割
(二)从实践到认识
实践-认识-实践
感性认识
初级阶段
直接性
不深刻性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
抽象性
间接性
非理性因素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大条件
1.投身实践
2.思考,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实践看
认识世界的目的
从认识看
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辩证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过程
统一
四、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客观性(本质属性)
1.内容
2.形式的主观性
3.一元性
(二)绝对性
(三)相对性
(四)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
根源: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五)真理与谬误
1.相互对立
2.相互对立是相对的
3.相互可以转化
对立统一
五、价值及其特性
(一)含义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1.主体性
2.客观性
3.多维性
4.社会历史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标准
真理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基本特点
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有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评价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二)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
核心地位、主导作用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1)不完全同步性和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两者的辩证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凝聚力量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历史观
唯物历史观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
2.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3.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推动作用
阻碍作用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两者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五、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用
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第四章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性
使用价值
价值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内容
(二)表现形式
(三)积极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消极作用
1.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进步
3.收入两极分化
三、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2.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二)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
四、劳动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特殊性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突出特点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五、剩余价值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生产中的作用
1.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1)含义
(2)三要素
(3)两特点
2.增值过程
3.两种形态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消极影响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的前提条件
(1)空间上并存
(2)时间上继起
2.资本周转
(1)含义
(2)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血汗工资制度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必然结果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六)意义
揭露了剥削本质,阐明了经济根源
核心内容和基石,是锐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