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大纲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师德 主要大纲关键词:师生关系的模式:1.勒温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2.李皮特和怀特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
编辑于2022-06-16 23:45:09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概述
1 概念
孟子/《说文解字》
2 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影响)
3 形态
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2.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4 属性
1.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2.社会属性:永恒性/阶级性/历史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5 基本规律
2 教育的历史发展
1 教育的起源
1.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需要/交往 起源说
2.学校教育的产生
2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原始形态的教育
2.古代教育
a.古代中国: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代以后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代希腊
e.中世纪的西欧
3.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4.近代教育
5.现代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6.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a.孔子:《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墨子
e.老子
f.荀子
g.朱熹
h.苏格拉底
i.柏拉图:《理想国》
j.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k.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2.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
a.培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e.裴斯泰洛齐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a.康德
b.赫尔巴特
4.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a.斯宾塞
b.杜威
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a.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b.布鲁纳:《教育过程》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e.苏霍姆林斯基
f.瓦根舍因:“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之一
3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
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4.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马卡连柯
4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
2.晏阳初
3.陶行知
4.陈鹤琴
5.黄炎培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1 教育的功能概述
1 含义
2 类型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方法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本体功能
a.促进功能
b.个体谋生和享用公共能
2.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a.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
b.社会流动功能:横向流动/纵向流动
4 教育功能的限制
2 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1 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发展的内涵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a.内发论:孟子/董仲舒/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
b.外铄论:荀子/墨子/洛克/华生
c.实践主体论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a.顺序性:循序渐进
b.阶段性:针对性
c.不平衡性:关键期
d.互补性:长善救失
e.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f.稳定性和可变性
2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
a.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c.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a.制约教育的性质
b.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c.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d.制约受教育的权利和成都
e.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
a.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b.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c.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人口
a.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重要因素
b.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c.人口的结果影响教育的发展
d.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1 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功能
1 教育目的的含义和层次结构
1.含义
2.基本类型
a.价值性/功用性
b.终极性/发展性
c.正式决策/非正式决策
d.内在/外在
3.层次结构
a.国家教育目的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4.易混淆
a.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2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
2.选择
3.激励
4.调控
5.评价
2 教育目的的确立
1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2 教育目的确立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罗杰斯/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论:孔子/孔德/凯兴斯泰纳/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
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4.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
5.生活准备论:斯宾塞
6.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
3 在确立价值取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概述
1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 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概念
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4 学校教育制度
1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3.影响学制的因素
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a.西欧双轨制
b.美国单轨制
c.苏联学制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a.中国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b.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c.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d.类别结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e.学制类型:分支型学制
3 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概述: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2.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3.全纳教育
4 终身教育
1.终身教育概述
2.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 教师
1 教师的定义与发展
1.教师的定义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a.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b.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c.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2 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的职业角色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管理者
d.示范者
e.父母与朋友
f.研究者
g.补充:“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
2.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和创造性
b.示范性和主体性
c.连续性和广延性
d.长期性和间接性
e.个体独立性和集体协同性
3.教师劳动的价值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3 教师的基本素质
1.高尚师德
2.深厚的文化素养
3.专业的教育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4 教师的职业形象
1.道德形象:最基本的形象
2.文化形象:教师形象的核心
3.人格形象:教师形象的整体体现
5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a.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师德
b.专业知识
i.普通文化知识
ii.所教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
iii.教育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iv.实践性知识
c.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
d.专业实践
3.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a.扩充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b.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i.示范教育
ii.入职培训
iii.在职培训
iv.自我教育
4.教师专业的发展阶段
a.福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i.教学前关注
ii.早期生存关注
iii.教学情境关注
iv.关注学生
b.钟祖荣——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
i.准备期:新任教师
ii.适应期:合格教师
iii.发展期:骨干教师
iv.创造期:专家教师
c.柏林纳五阶段发展观
i.新手水平
ii.高级新手水平
iii.胜任水平
iv.熟练水平
v.专家水平
d.叶澜五阶段发展观
i.“非关注”阶段
ii.“虚拟关注”阶段
iii.“生存关注”阶段
iv.“任务关注”阶段
v.“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5.教师专业发展取向
a.理智取向
b.实践—反思取向
c.文化生态取向
2 学生
1 学生的定义
2 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活生生的人
i.能动的个体
ii.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iii.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b.发展中的人
i.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ii.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iii.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a.以学习为主要人物
b.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c.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 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的概念及教育作用
1.概念
2.教育作用
2 师生关系的构成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3 师生关系的类别
1.社会关系
2.教育关系
3.心理关系
4.伦理关系
4 师生关系的模式
1.勒温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
a.放任型
b.专制性
c.民主型
2.李皮特和怀特对教师的领导方式进行研究分类
a.强硬专断型
b.仁慈专断型
c.放任自由型
d.民主型
5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a.尊师爱生:人际关系
b.民主平等:社会关系
c.教学相长:教育关系
d.心理相容:心理关系
2.树立教师威信
a.教师威信的概念
b.教师威信的类型:权力威信/信服威信
c.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d.树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3.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a.教师方面
i.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ii.教师领导方式
iii.教师的智慧
iv.教师的人格因素
b.学生方面
c.环境方面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提高教师自身的组织
d.发扬教育民主
e.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f.善于和学生交往
第五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1 课程的含义
2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4.课程理论
3 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a.要素主义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
c.结构主义课程论
2.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存在主义课程论
c.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
4.后现代课程理论:多尔
4 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a.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分科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e.经验的课程
2 课程的组织
1 课程资源
1.含义
2.分类
a.空间分布: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
b.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
c.存在形态: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d.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2 课程内容
1.课程组织的原则与方式
a.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b.组织方式
c.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d.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e.直线式与螺旋式
2.课程内容的设计
a.课程计划
i.含义
ii.组成部分
01.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02.培养目标
03.课程设置
04.学科开设的顺序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
05.课时分配
06.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07.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和方法
08.执行计划的若干实施要求
iii.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b.课程标准
i.前言(说明)
ii.课程目标
iii.内容标准
iv.实施建议
v.附录(术语解释)
c.教材
3 课程设计
1.泰勒的目标模式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4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概念及依据
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5 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概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课程缔造取向
3.课程实施的结构
6 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4.CSE评价模式
3 新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概述
1.背景
2.依据与核心理念
2 课程目标改革
1.新课程的总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
2.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要点
a.课程功能的转变
b.课程结构的转变
c.课程内容的转变
d.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
e.学习方式的转变
f.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
3.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维目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课程结构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概述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a.主要内容
i.研究性学习
ii.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iii.信息技术教育
b.性质
c.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4 课程实施改革
1.理念改革
a.现代学生观
b.现代教师观
c.现代教学观
2.方式改革
a.教学方式改革
b.学习方式改革
c.现代学习方式
i.自主学习
ii.合作学习
iii.探究式学习
d.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5 课程评价改革
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2.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
3.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6 课程管理改革
1.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
2.地方课程的开发:概念/功能
3.校本课程的开发
7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教学
1 教学概述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定义
2.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2 教学的意义
3 教学的基本任务
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a.备课的概念和作用
b.备课的三个计划
i.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ii.课题(单元)教学计划
iii.课时计划(教案)
c.备课的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上课
a.上课的地位和作用
b.课的类型
i.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ii.完成教学任务的类型数量:单一课/综合课
c.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d.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a.含义
b.内容
c.要求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2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原则
1.概述
2.我国目前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g.量力性原则
h.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i.整体性原则
j.师生协同原则
2 教学方法
1.概述
a.概念
b.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a.语言传递
i.讲授法
01.定义
02.语言表达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03.基本要求
ii.问答法
iii.讨论法
iv.读书指导法
b.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c.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3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概念
2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1.孔子:学——思——行
2.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苏格拉底:产婆术
4.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5.夸美纽斯:模仿、偏差、纠正
6.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8.凯洛夫: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
3 教学过程的本质
1.认识过程
2.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简捷性/有领导的认识
4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水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5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4 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2 个别教学制
1.概述
2.评价
3 班级授课制
1.定义
2.产生与发展
3.基本特点
4.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5.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6.评价
4 分组教学制
1.定义: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2.评价
5 国外几种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1.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
2.道尔顿制
3.设计教学法
4.文纳特卡制
5.特朗普制
5 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的概念
2 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1.导向功能
2.鉴别和选择功能
3.反馈功能
4.咨询决策功能
5.强化功能
6.竞争功能
3 教学评价的类型
1.评价基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2.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评价的主客体:他人评价/自我评价
5.评价的范围: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6 课堂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含义
2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3 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加涅/布里格斯
2.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迪克/科瑞
3.过程模式:肯普
4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
a.含义
b.步骤
c.表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
2.教学内容设计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c.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3.教学时间设计
4.教学措施设计
a.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b.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c.教学结构的确定
5.教学过程设计
a.导入
b.提问
i.基本阶段:引入/陈述/介入/评价
ii.形式:回忆式/理解式/运用式/分析式/综合式/评价式
6.教学设计评价
a.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
b.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7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1 教学策略
1.含义
2.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
3.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a.讲授策略
i.含义、特点
ii.功能和表现形式
iii.一般程序步骤: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iv.运用:误用/建议
b.对话策略
i.含义、特点
ii.形式
01.问答:发问/候答/叫答/理答
02.讨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
c.指导策略
i.活动指导策略的功能与表现形式
ii.活动指导的策略运用
01.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
02.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
03.自主活动的导入
04.自主活动的促进
05.成果交流的组织
4.补充: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a.以教师为主:指导教学
b.以学生为主
i.发现教学:启发式教学
ii.合作学习
iii.情境教学
c.个别化教学
i.程序教学
ii.计算机辅助教学
iii.掌握学习
2 教学模式
1.内涵
2.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
a.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基
b.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布卢姆
c.三种典型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理论的教学模式
i.支架式教学
ii.抛锚式教学
iii.随机进入式教学
d.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
e.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奥苏伯尔
f.程序教学模式:普莱西
g.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h.暗示教学模式:洛扎诺夫
i.纲要教学模式:沙塔洛夫
3.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a.自学——指导式
b.目标——导控式
c.传递——接受式
d.引导——发现式
e.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a.翻转课堂
b.微课
5.慕课
a.课程范围
b.授课形式
c.主要特点:规模大/开放课程/网络课程
第七章 德育
1 德育概述
1 概念
1.广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2.狭义:道德教育
2 功能
1.个体性功能
a.生存性功能
b.发展性功能
c.享用性功能
2.社会性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3.教育性功能
2 德育过程
1 概念
2 结构
1.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矛盾
3.特点:社会性/实践性/不平衡性/渗透性
3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4 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2.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
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4.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
5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3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 德育目标
1.概念
2.确立依据
3.分类
a.内容分层: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
b.学段分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 德育内容
1.定义
2.选择依据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4 德育原则、途径、方法与德育渗透
1 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9.渗透性原则
2 德育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班主任工作
3 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
4.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6.修养
4 学科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
2.原则
a.自然渗透原则
b.整体渗透原则
c.有序渗透原则
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 班级概述
1 班级的含义与特点
2 班级组织的发展
3 班级的结构与功能
1.学生群体
a.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b.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2.班级的功能
a.社会化功能
b.个体化功能
4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 班级管理
1 班级管理概述
1.概念
2.功能
2 班级管理的内容
3 班级管理的原则
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原则
4.情通理达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协调一致原则
4 班级日常管理的常用方法
1.目标管理法
2.制度管理法
3.民主管理法
4.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
5 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
3.班级民主管理
4.班级目标管理
6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7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存在问题
2.应对策略
8 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1.处理原则
2.处理的方法
3 班主任工作概述
1 班主任的概念及历史
1.概念
2.历史
2 班主任的意义和作用
1.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品德素质
2.智能素质
a.知识素质
i.本体性知识
ii.文化知识
iii.实践性知识
iv.条件性知识
b.能力素质
i.组织管理能力
ii.教育教学能力
iii.创新能力
3.个性心理素质
4.身体素质
5.外在素质
4 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5 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概述
1 概念
2 一般规律
1.定向性与顺序性
2.阶段性与连续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 心理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3.补充
a.钟摆实验
b.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i.练习性游戏(0-2岁)
ii.象征性游戏(2-7岁)
iii.规则性游戏(7-12岁)
4.影响因素
a.成熟
b.自然经验
c.社会经验
d.平衡化
5.认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发展阶段
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b.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e.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f.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g.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h.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3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a.心理发展的表现
b.心理发展的原因
3.内化说
4.教学与发展:最近发展区
5.教学应用
a.支架式教学
b.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c.同伴合作学习
d.在情境认知理论的应用
3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1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
印刻现象
2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1.学习准备状态的含义
2.影响因素
3 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4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总览
乳儿期 0-1岁
婴儿期 1-3岁
幼儿期 3-6、7岁
童年期 6、7-11、12岁
少年期 11、12-14、15岁
青年期 14、15-25岁
成年期 25-65岁
老年期 65岁以后
1 婴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1.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3.婴儿期气质的发展
a.托马斯/切斯: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b.巴斯:活动型/情绪型/社交型/冲动型
c.凯根:抑制型/非抑制型
4.婴儿期依恋的发展
a.安斯沃斯: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2 幼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1.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2.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3 童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4 青少年期
1.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11、12岁-17、18岁)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2.心理发展的特点
3.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式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 学习概述
1 学习的含义
2 学习的分类
1.学习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e.辨别学习
f.概念学习
g.规则或原理学习
h.解决问题学习
3.学习结果:加涅
a.言语信息
i.符号记忆
ii.事实的知识
iii.有组织的整体知识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e.态度
4.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伯尔
a.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b.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5.学习的内容: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2 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饿猫实验
2.观点: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a.获得与消退
b.泛化和分化
3.高级条件作用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2.观点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a.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b.消退
c.惩罚
d.强化的其它分类:一级强化/二级强化
e.强化程序
i.连续强化
ii.部分强化
01.定比强化/不定比强化
02.定时强化/不定时强化
4.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a.行为塑造
b.程序教学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作用论
2.观察学习
a.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
b.观察学习实验
c.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d.模仿动机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3 认知学习理论
1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
1.苛勒的经典实验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3.评价
2 托尔曼认知地图论基本观点
1.相关实验
a.位置学习实验
b.潜伏学习实验
2.托尔曼的学习理论
a.学习实质:S——O——R
b.学习结果:目标——对象——手段
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1.认知表征理论
a.动作性表征
b.映像性表征
c.符号性表征
2.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的环节:获得、转化、评价
c.布鲁纳学习理论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3.教学观
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i.动机原则
ii.结构原则
iii.程序原则
iv.强化原则
c.布鲁纳学习理论教学观的教育意义
4.发现学习论
4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4.先行组织者技术
a.陈述性组织者
b.比较性组织者
5.讲授教学原则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4 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
a.接受或注意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
e.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
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a.动机阶段
b.领会阶段
c.获得阶段
d.保持阶段
e.回忆阶段
f.概括阶段
g.作业阶段
h.反馈阶段
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2.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a.知识观
b.学习观
i.主动建构性
ii.社会互动性
iii.情境性
c.学生观
d.教学观
2 对教育的意义
6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马斯洛/罗杰斯
2 马斯洛与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a.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i.认知学习/经验学习
ii.无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
b.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c.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第三章 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1 学习迁移
1 含义
2 种类
1.迁移的性质,即迁移的影响效果: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迁移发生的方向/时间顺序: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4.迁移内容: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5.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6.迁移的范围: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7.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低通路迁移/高通路迁移
3 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沃尔夫
b.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c.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d.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
2.当代的迁移理论
a.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
b.产生式理论
c.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4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陆钦斯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5 学习迁移的促进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 记忆和遗忘
1 记忆概述
1.概念
2.种类
a.长时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图尔文)
b.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c.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d.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的方式: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品质
a.敏捷性(快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2 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3 记忆的过程
1.识记(编码)
a.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b.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2.保持(存储)与遗忘
a.信息的存储过程
b.遗忘
i.含义
ii.分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iii.影响因素
0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02.材料的意义
03.学习程度
04.材料的序列位置
iv.遗忘的主要规律
v.遗忘产生的原因
01.桑代克:消退说
02.干扰抑制说:詹金斯
03.压抑说(动机说):弗洛伊德
04.同化说:奥苏伯尔
05.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vi.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3.再认/回忆——信息提取
a.再认
b.回忆
是否有预定目的
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
是否有中介环节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第四章 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1 学习策略
1 概述
1.定义
2.特点
a.操作性与监控性统一(最基本)
b.外显性与内隐性统一
c.主动性与迁移性统一
2 分类
麦基奇/迈克卡
1.认知策略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归类策略/纲要策略
2.元认知策略
a.元认知
b.元认知策略
i.计划策略
ii.监控策略
iii.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a.学习时间管理
b.学习环境的设置
c.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d.学习工具的利用
e.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3 训练
1.训练原则
a.主体性原则
b.内化性原则
c.生成性原则
d.特定性原则
e.有效监控原则
f.个人效能感原则
2.训练模式
a.课程式教学模式
b.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c.交叉学习式教学模式
3.学习策略的教学
2 知识的学习
1 概述
1.含义
2.分类
a.反映活动的深度
i.感性知识(感知、表象)
ii.理性知识
b.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安德森)
i.陈述性知识
ii.程序性知识
2 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
1.知识直观
2.知识概括
3 知识学习的类型
1.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 技能的形成
1 技能的含义与特点
2 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
a.含义、特点及分类
b.形成阶段
i.冯忠良: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ii.费茨/波斯纳: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c.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2.心智技能
a.含义及特点
b.形成阶段
i.加里培林
01.活动的定向阶段
0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0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0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05.内部言语阶段
ii.冯忠良
01.原型定向
02.原型操作
03.原型内化
iii.安德森
01.认知阶段
02.联结阶段
03.自动化阶段
c.培训要求
3.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4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问题解决的学习
1.解决问题的历程
a.含义
i.问题的含义
ii.解决问题的含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b.问题解决的过程
i.发现问题
ii.理解问题
iii.提出假设
iv.检验假设
c.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a.问题情境和表征
b.已有知识经验
c.定势与功能固着:邓克尔
d.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e.情绪和动机状态
3.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 创造性
1.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4.创造性的培养
5 品德的形成
1 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1.道德
2.品德
3.道德与品德的辨析
2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3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三段:无律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b.四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3.艾森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a.道德两难法(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
b.阶段
i.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ii.需要取向的推理
iii.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iv.移情推理
v.深度内化推理
4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形成与培养
a.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信奉)
b.培养方式
2.影响条件
a.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b.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1 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概述
1.含义、功能及成分
a.含义
b.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节
c.成分
i.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ii.学习期待及诱因
2.分类
a.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b.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低级的学习动机
c.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d.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辅助性学习动机
e.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伯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f.布鲁纳: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关和结果的影响
1.学习动机与学习关系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 相关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a.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影响
b.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i.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体验
ii.替代经验
iii.言语说服
iv.情绪唤醒
c.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措施
4.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提高内驱力:阿特金森
5.控制点理论:罗特
6.成败归因
a.归因理论来由
b.韦纳成败归因
i.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ii.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
iii.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iv.补充:归因与习得性无助
7.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a.能力实体观:建立表现目标/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b.能力增长观:设置掌握目标;中等难度的任务/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8.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a.高驱低避型
b.低驱高避型
c.高驱高避型
d.低驱低避型
4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含义
2.如何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
2 注意
1 概述
1.概念
a.含义
b.特点
2.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3.外部表现
a.适应性运动
b.无关运动停止
c.呼吸运动的变化
2 种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a.定义
b.客观条件
c.人的主观状态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a.定义
b.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3 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
a.注意对象的特点
b.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
3.注意的分配
a.定义
b.例子
c.条件
4.注意的转移
a.定义
b.条件
4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
a.防止外部干扰
b.讲究教学艺术
2.有意注意
3.两种注意转化的规律(转化交替)
第六章 个别差异与教育
1 人格
1 人格概述
1.含义
2.结构
a.自我意识的含义
i.自我认识
ii.自我体验
iii.自我调节
b.自我意识的发展
i.生理自我
ii.社会自我
iii.心理自我
3.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复杂性
4.影响因素
a.生物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早起童年经验
d.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i.权威型教养方式
ii.放纵型教养方式
iii.民主型教养方式
e.学校教育的影响
f.个体主观因素
g.社会实践活动
5.人格理论
a.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心理学之父)
i.共同特质
ii.个人特质
01.首要特质
02.中心特质
03.次要特质
b.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
i.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ii.个别特质/共同特质
iii.体质特质/环境特质
iv.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气质特质
c.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i.本我:快乐原则
ii.自我:现实原则
iii.超我:道德原则
iv.补充:人格发展阶段论
01.口腔期(0-1岁)
02.肛门期(1-3岁)
03.性器期(3-6岁):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0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
0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2 气质差异
1.气质的含义
2.类型(盖伦)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3.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a.不可遏制,兴奋性(胆汁质):强、不平衡
b.活泼型(多血质):强、平衡、灵活
c.安静型(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
d.抑郁型(抑郁质):弱
4.气质差异与教育
3 性格差异
1.含义
2.性格与气质关系
3.性格的结构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4.性格差异与教育
4 认知风格
1.场依存与场独立:威特金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4.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帕斯克
5.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
6.内倾型和外倾型:汤普森
5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2 智力
1 能力的概念
2 智力和智力理论
1.智力
2.智力理论
a.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
b.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c.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i.内容:思维的对象
ii.操作:智力活动的反应方式
iii.成果:智力活动的产物
d.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i.语言智力
ii.逻辑数理智力
iii.视觉—空间智力
iv.音乐智力
v.运动智力
vi.社交智力
vii.自知智力
e.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i.成分智力
ii.经验智力
iii.情境智力
3 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4 智力差异
1.个体差异
a.类型差异
i.知觉: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ii.记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
iii.言语和思维
01.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
02.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
03.混合型
b.水平差异
c.表现早晚的差异
2.群体差异
3 学困生
1 含义
2 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3 学困生的教育措施
第七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概述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3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缺陷症)
2.儿童厌学症
3.强迫症
4.焦虑症
5.抑郁症
6.恐怖症: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7.人格障碍症: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1 目标
2 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和理解学生相结合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3 基本内容
4 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
1.影响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a.全身松弛训练
b.系统脱敏疗法
c.肯定性训练
d.合理情绪疗法(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利斯
e.补充:移置法
第八章 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1 课堂管理
1 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功能:维持/促进/发展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对教师的期望
2 群体管理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2.群体动力的表现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课堂内的人际关系
3 课堂纪律管理
1.概述
2.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a.课堂情境结构
i.班级规模的控制
ii.课堂常规的建立
iii.学生座位的分配
b.课堂教学结构
i.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ii.课程表的编制
iii.教学过程的规划
3.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4.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2 教师职业心理
1 教师的职业角色
1.内涵
2.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a.教师角色的认知
b.教师角色的认同
c.教师角色的信念
2 职业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
a.教师的知识结构
b.教师的教学能力
i.教学认知能力
ii.教学操作能力
iii.教学监控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
a.职业理念
i.教学效能感
ii.教学归因
b.职业性格
3.教师的行为特征
a.教师的教学行为
b.教师的期望行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3 职业成长
1.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
2.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4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教师职业压力
2.职业倦怠
3.职业倦怠的原因
4.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应对
教育法学
第一章 法与教育法
1 法的概述
1 法的含义
2 法的特征
1.规范性
2.国家意志性
3.国家强制性
4.社会规范
3 法的渊源
1.正式的法的渊源
2.非正式的法的渊源
2 教育法的概述
1 教育法的含义
2 教育法的特征
1.国家意志性
2.强制性
3.规范性
4.普遍性
3 教育法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标准功能
3.预示功能
4.强制功能
4 教育法的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公共性原则
3.保障性原则
4.平等性原则(机会均等原则)
5.终身教育原则
6.方向性原则
5 教育法规体系结构
1.纵向结构
a.《宪法》
b.教育基本法律
c.教育单行法律
d.教育行政法规
e.地方性教育法规
f.教育规章
i.部门教育规章
ii.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2.横向结构
a.教育基本法
b.基础教育法
c.高等教育法
d.职业教育法
e.社会教育法
f.民办教育法
g.教师法
h.教育投入法
i.学位法
第二章 教育法律关系
1 教育法律关系概述
1 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
2 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1.是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2.是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而结成的社会关系
3.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
4.是反映教育规律的社会关系
3 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
1.调整对象: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
2.法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
3.教育权利能否正常实现:调整性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
4.法律关系主体是否特定化:绝对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
5.教育法律关系所体现社会内容性质不同:基本教育法律关系/普通教育法律关系/诉讼教育法律关系
4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教育法律关系情形:产生/变更/消灭
2.导致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
2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1.主体的含义
2.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法人的权利和行为能力
2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
1.物质财富
2.非物质财富
3.行为
3 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
1.教育权利
2.教育义务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三章 教育法律规范
1 教育法律规范概述
1 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
2 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
1.基本职能:调整性规范/保障性规范
2.专门职能:一般性规范/概念性规范/原则性规范/规则性规范/技术性规范
3.调整方式: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4.法律行为产生的基础:调控性规范/构成性规范
5.内容的弹性程度: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
3 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1.假定
2.处理
3.制裁
2 教育法律与教育道德
1 教育道德的含义
2 教育法律和教育道德的比较
1.共性
2.区别
3.联系
3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1 教育政策的含义
2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
第四章 教育法制过程
1 教育立法
1 教育立法的含义与原则
含义
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稳定连贯性原则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民主性原则
教育法规内容统一、协调原则
2 教育立法的程序
提出法律议案
审议法律草案
法律的表决和通过
公布法律
2 教育法规的实施
1 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
2 教育法规实施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效力性原则
a.形式效力
b.时间效力
c.空间效力
d.对人的效力
3.民主性原则
4.平等性原则
3 法规实施的方式
1.法规的遵守
a.禁令的遵守
b.义务的履行
c.权利的享用
2.法规的适用
a.适用主体是国家机关
b.适用具有国家强制性
c.适用具有程序法定性
d.适用的法律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
4 教育法规的解释
1.正式解释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地方解释
2.非正式解释
a.学理解释
b.任意解释
3 教育行政执法
1 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
2 特征
1.国家意志性
2.法律性
3.强制性
4.单方权威性
5.主动性
6.执法主体多元性
3 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越权无效原则
3.应急性原则
4.合理性原则
5.权责统一原则
6.公开、公正原则
4 内容与方式
1.教育行政许可
2.教育行政出发
3.教育行政强制措施
4.教育行政强制执行
5.教育行政奖励
第五章 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1 教育法律责任
1 定义
2 归责要件
1.有损害事实
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
3.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 归则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2.过错推定原则
3.公平责任原则
4.无过错原则
a.责任法定原则
b.责任自负原则
c.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相适应原则
d.责任平等原则
e.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 分类
1.行政法律责任
2.民事法律责任
3.刑事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
2 法律制裁
1 含义
2 违法的含义与种类
1.含义
2.种类:一般违法/犯罪
3 法律制裁的方式
1.民事制裁
2.刑事制裁
3.行政制裁
4.违宪制裁
第六章 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
1 学生的权利
1 含义
2 主要内容
1.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
2.受尊重权
3.隐私权
4.安全权
5.学生财产权维护
6.法定的其他权利
3 学生作为特定的教育主体所具有的权利
2 学生伤害事故
1 定义
2 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1.制度不严,管理不善
2.设备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
3.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
4.体罚或变相体罚
5.安全保护措施不力
6.学生特殊体质或疾病
7.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
3 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1.预防
2.处理
第七章 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1 教师权利的概述
1 教师权利的含义及性质
1.含义
2.性质
2 权利的内容
1.教师的一般权利
2.教师的职业权利
a.教育教学权
b.学术研究权
c.管理学生权
d.获取报酬权
e.民主管理权
f.进修培训权
2 教师权利的维护
1 教育权利的维护
1.教学权的维护
2.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权利的维护
3.民主权利的维护
2 人身权利的维护
第八章 教育法律救济
1 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1 含义
2 特征
3 法律救济基本原则
4 渠道
1.司法渠道/诉讼渠道
2.非诉讼渠道
a.行政渠道
01.行政申诉
02.行政复议
03.行政赔偿
b.仲裁渠道
c.调解渠道
2 教育行政申诉制度
1 教育申诉制度
1.含义
2.特征
3.申诉参加人:申诉人/被申诉人/受理机关
4.申诉范围
5.申诉程序:提出/受理/处理
2 学生申诉制度
1.含义
2.特征
3.范围
4.参加人
5.程序
3 教育行政复议制度
1 行政复议的含义
2 行政复议的特征
4 教育行政诉讼
1 行政诉讼的含义
2 特征
师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 含义、地位
1.含义
2.地位
3.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的区别
2 特点
1.适用的针对性
2.要求的双重性
3.内容的全面性
4.功能的多样性
5.行为的典范性
6.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3 范畴
1.教师的义务
2.教师的良心
3.教师的公正
4.教师的责任
5.教师的幸福
4 功能
1.对教师思想的认识功能
2.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功能
3.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4.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5.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2 解读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 含义
2 意义
3 任务
1.提高师德认识
2.陶冶师德情感
3.磨炼师德意志
4.培养师德行为
4 原则
1.坚持知行结合原则
2.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原则
3.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4.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5.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结合
5 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