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
这是一篇关于普通心理学感觉的思维导图,其内容详实,涵盖全面,并且罗列了与感觉有关的理论,例如在听觉理论中就包括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以及神经齐射论
编辑于2022-06-17 16:08:13感觉
感觉概述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eg.我看到苹果是红色,用手摸发现是圆的,咬一口是甜的)
作用:(理解)
提供了内外的环境信息
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g.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平衡)
感觉是一切较高的、较复杂的认知活动基础(记忆思维产生的基础)
感觉编码:
感觉器官将接收到的物理能量、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冲动的过程 (eg.水果作用与我的眼睛(颜色是物理能量),靠光射到了我的眼睛里,光信号最终转化为神经冲动,作用于我的枕叶视觉皮层,我看到了红色,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前三者叫做距离感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内部感觉
测量
1. 绝对感受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感觉器官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E=
2.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叫最小可觉差(JND) (差别阈限) 韦伯定律:(K是一个常数 也叫韦伯常数)K= (原来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韦伯分数越小 差别感受性越强 听觉相对于其他感觉通道是最强的 ”
3. 刺激强度(物理量)与感觉大小(心理量)的关系: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P= K LgI
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用数量估计法得出 P=
4. 信号检测论:SN→ y 击中 N → y 虚报 SN→ n 漏报 N → n 正确拒绝
感觉现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eg.万绿丛中一点红)
继时对比(eg.吃药后吃糖)
感觉适应: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eg.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正后象(性质相似)
负后象(性质相反)
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所以感受性就发生变化(eg.鼻塞会 影响味觉)
联觉:一个刺激引起两种感觉(eg.看到红色觉得温暖)
视觉
含义:人类适宜波长可见光 380nm-780nm 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波长由长向短)
生理基础: 折光→感觉→传导→中枢
折光 :透过角膜→前房→瞳孔→水晶体→玻璃体→视网膜
感觉
最外层细胞:
锥体细胞(细节、颜色、形状)→明视觉器官,在白天起作用
杆体细胞(明暗)→暗视觉器官,在夜晚起作用
四点不同:锥体细胞:600万个、呈锥状、集中在视网膜 中央窝、明视觉器官 杆体细胞:1.2亿个、呈杆状、分布在视网膜边缘、暗视觉器官
第二层: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最内层:神经节细胞
传导:光能转化为神经信号后,由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中枢
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段区域,不同的细胞有对应的感受野 皮层的感受野>外侧膝状体感受野
特征观察器
“what”系统(负责处理颜色和物体形状信息) “where”系统(负责处理运动、空间、位置信息)
视觉现象
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
普肯耶现象:不同的光照条件引发的两类不同的视觉细胞 锥体C在白天强光下工作对长波敏感; 杆体C在夜晚工作对短波敏感
颜色
特性:色调(光的波长决定)、明度(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反射系数)、饱和度(颜色纯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原理 就是光的叠加)
颜料混合(减法原理 就是光被吸收)
颜色混合规律:互补律 间色律 代替律
色觉缺陷:
色弱:对光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色白色
局部色盲:红绿色盲、蓝黄色盲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马赫带:产生机制是侧抑制产生的,暗的更暗,亮的更亮
视敏度(视力)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明适应:由暗处转入亮处,视觉感受性下降,过程快1-2分钟
暗适应:由亮处转入暗处,视觉感受性上升,过程慢30-40分钟
后像:正后象、负后象
闪光融合:交替速度加快,闪烁光就变成了连续光
视觉掩蔽: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eg.穿帮镜头)
视觉理论(在视网膜水平上更支持三色说:在神经系统更高水平上支持四色说)
三色说
托马斯 杨:有专用的红绿蓝三个感受器,它们对某种频率的光产生效应
赫尔霍姆兹:对所有的光都有反应。但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
无法解释:色盲
四色说
黑林:黑-白、红-绿、黄-蓝、 会通过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之所以 产生色盲 是缺少对应的视素,不能同化异化
听觉
含义:人耳对声波的感觉,由物体振动产生
范围:16-20000Hz
生理基础
耳的构造: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科蒂氏器(听觉感受器)
声音传导途径:
生理传导
空气传导
骨传导
声音产生途径:声波→科蒂氏器→听神经→丘脑→(经过换元)颞上回和颞中回
现象:
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
等响度曲线:横轴是声音的频率、纵轴是声音的强度,每条曲线上的心理感受响度都是一样的;我们观察到人耳最敏感的部位是 1000-4000Hz之间
乐音、噪音
声音的掩蔽:纯音掩蔽、噪音掩蔽、纯音加噪音掩蔽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提出者:罗 拉瑟福德
观点:声音振动引发了基底膜(耳蜗里的)振动
缺点:500Hz以上不行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提出者:赫尔霍姆兹
观点:不同频率会引发基底膜长短不同的纤维振动(上长下短,高低相反)
缺点:人耳接受的声音高低之频约为1000:1 而纤维长短之比约10:1所以不对应无法解释
行波理论(新位置理论):
提出者:冯 贝特西
观点:不同频率的波会引发基底膜从底部到顶部来振,高频波在底部,低频波在顶部
缺点:500Hz以下的振动各处都一样
神经齐射论:
提出者:韦弗尔
观点:400Hz以下个别长短不同的纤维振动,400-5000Hz纤维联合起来振动,5000-20000Hz遵循编码理论
其他感觉
嗅觉
感受器:嗅细胞存在于鼻腔上粘膜中
唯一不通过丘脑进入大脑的感觉
味觉
感受器:味蕾
基本味觉:甜、咸、酸、苦
分布:甜在舌尖、咸在舌中、酸在两侧、苦在舌根
肤觉
压觉:两点阈(越短越灵敏,越宽越不灵敏,这是一种绝对感觉阈限)
温度觉
痛觉
内部感觉:动觉(肌肉 关节有关)、平衡觉(内耳的前庭器有关,包括耳石和半规管 半规管有三个管平衡觉的)
内脏感觉(黑暗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