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孔子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简介、一、天命论、二、‘仁’学意涵、三、方法论。
编辑于2022-06-18 12:22:16孔 子
简介
(前 551~前 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祖先是 宋国的贵族。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删修六经。“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一、天命论
1.天命
(1)含义孔子的天命指的是人的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孔子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念的大传统。①保留了天的神秘性和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敬畏;②修正了周代关于天帝、天命只与天子、诸侯、大夫等贵族阶级有关的看法,而使每一君子直接地面对天帝,在人生的道路上由“畏天命”进而“知天命”,这就肯定了个人所具有的宗教性要求。
(2)“畏天命”到“知天命”
①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他在肯定天的超越性、道德性的同时,又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创化力量。
②天有创造精神,是万物的创造之源,但采取的却是默运的方式,而不是强行干预的方式。“无言”“无为”的自然之“天”与“天道”按自己的秩序运转,生成长养万物。“命”是指外在的命运,即时运,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天”和“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畏天命”。
③孔子又认为,“天命”也关系到内在。人能够体悟到天所赋予人的性分,在直面自己命运、敬畏天命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意义,勇于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一切,博施济众,修己安人。这就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了。
④孔子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孔子肯定人趋向美好的道德,是天赋予人的善良天性。天下贯于人的心性之中。天不仅是人的信仰对象,是一切价值的源头,而且也是人可以上达的境界。人本着自己的天性,在道德实践的工夫中可以内在地达到这一境界。
⑤孔子强调要在人事活动中,特别是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因此,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正因为生命有了这一超越的理据,所以儒者才有了积极有为的担当意识和超越生死的洒脱态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⑥孔子也运用占卜,但他与史巫之筮的差别在于强调德福的一致,以道德仁义作为福报和吉祥的根据。这样,主动性操之在自我,而不在超越的他者、自然的他者或社会的他者。
二、“仁”学意涵
1.以“爱人”为“仁”
(1)爱民
①“泛爱众,而亲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仁。像子产那样“惠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希望统治者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
②孔子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孔子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他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2)有等差的爱
①孔子主张爱有等差,这是人之常情。人对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爱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泛爱众”的前提是孝,即首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再推己及人。
②行仁从孝弟开始,孝弟是仁之伊始、仁之起始,而不是仁的全部或根本。仁是体,孝弟是用。“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是孝敬父母等亲情的扩大,即推己及人。
③在此之上,有“义”。“义”是合宜、恰当,尊重贤人是社会之义的重要内容,这是敬爱兄长之心的扩充。“亲亲”有亲疏近远等级上的差别,“尊贤”在德才禄位上也有尊卑高下的等级。“礼”就是以上“仁”(亲亲)和“义”(尊贤)之秩序、等第的具体化、形式化。
2.以“克己复礼”为“仁”
(1)“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修养自己,复礼是合于礼。
(2)礼
①礼是一定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范来调节的,包括需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
②孔子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主张以礼修身,强调教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转向内在的道德自我的建立,强调“为仁由己”。儒家的学问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为人之学”。“仁”道及其标准并不远离人们,现实的人只要有自觉,只要想去行仁,仁就在这里了。
③孔子也强调“礼后”(礼的形式之背后的人的真性)。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教条,虚伪的仪节,支配性的社会强制,使人不成其为真实的人。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人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
3.“忠”与“恕”接近于“仁”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①“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孔子讲内在的“直”德,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对巧言令色,虚伪佞媚。
②“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内心真诚的直德的发挥。孔子的意思不是通过外在强迫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去体验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上站得住并通达人间。这才是仁人的品格。
(2)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讲的则是待人接物,是推己之心。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3)“忠”“恕”的关系
①两者综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或絮矩之道。实际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
②“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这里,道指人道,即仁。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违道不远。
4.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1)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有禄位的诸侯、卿、大夫、士等的要求,也是他对政治的理想。
①对执政者,孔子认为仁德高于聪明才智,强调了严肃庄敬的态度和合理合法的重要性。对于官员、君子,提出了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
②对政事,孔子强调顺着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得到幸福的“利民”思想,一切政治都要从安民济众的根本出发的。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
③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孔子反对苛政,主张德政。在管理中光靠政令与刑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唤起民众的羞耻之心。根本上宜以内在的道德加以诱导,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制度、行为方式即“礼”来训练、调教民众,使民众有羞耻感,心悦诚服地归服。
(2)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
①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②人生存的价值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孔子有自己的终身之忧和终身之乐:“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③孔于提倡追求人生修养的意境,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吾与点也”之叹,表达了儒家在人世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
(3)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得以长存的依据。这些价值理想通过他自己实践仁的生活显示了出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5.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1)“仁”这个范畴有不同的层次,高一层次的、作为人的最高标准、最高道德原则、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理想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
(2)仁人
①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圣王)为最高。在特定的语境中,孔子视“圣”与“仁”为同一境界,最高人格境界。这是理想的近乎完美无缺的仁人,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孔子在这一层次上从不轻许人(包括他自己)为“仁”。
②第二层次的仁人也称“成人”(全人)。集智慧、清廉、勇敢、多才多艺于一身,再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其外,就是“成人”了。这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
③第三层次的仁人称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贤人与君子都是现实人,都有自然欲求,只是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超越了自然与功利。
三、方法论
1.人性修养
(1)教育
①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性”与“习”比照,他肯定人的品质差异往往在“习”而不在“性”,认为后天文化教育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大的差别。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导向的环境影响,它的力量比一般自发的环境影响的力量更强。这就肯定了后天教育的必要性
③孔子看到了人的性情和人的智力的某些先天的差异,承认有“上智”与“下愚”的区别。所以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2)修养在知性、德性两方面,他向慕古代圣贤的人格和文化遗产典籍,勤奋敏捷地学习、体验,如果人们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品质,或者使有这种品质的人渐渐流向片面。
2.学习方法
(1)孔子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他主张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他提倡学无常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很虚心,“每事问”,又提倡老实坦诚的学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他强调学习要反复温习与实践:“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主张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强调多闻多见,善于存疑,不匆忙下结论,不盲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3.思想方法在思想方法上,孔子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为了防止私意揣测、绝对肯定、拘泥错谬、自以为是。
4.一般方法论 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1)含义
①“庸”有三义,一是“平常”,一是“不易”,一是“用”。“中”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中庸”一般解为“用中之道”。
②在文质关系上,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文质关系的中道。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孔子的弟子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是性情、仪表上的中道。
③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的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④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随时符合标准,那标准其实也是与时迁移的。如果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礼”是标准与原则的话,“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立于礼”,符合礼,不是机械地拘执僵死的教条、规范。“礼之用,和为贵。”
(2)“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的反映。孔子赞美《韶》《武》等乐曲,提出了“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关于《关雎》,孔子指出“以色喻于礼”“反纳于礼”,即把好色之心引导到礼的节度之内,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张相呼应。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一平衡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