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编辑于2022-06-21 23:08:19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哲学的物质范畴:
朴素的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近代科学为基础,将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原子结构
没有厘清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和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但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摄影复写反映;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实践揭示了社会存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局限于自然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驱逐出去;
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两种情况: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三个方面:
来源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都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客观需要及可能
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能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也要以尊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能够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的基础和前提:
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类只有在遵循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和潮流,成为历史的主人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但这不意味着人类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掌握真理,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
唯物史观—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过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出现,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物质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改造和影响自然以获取生产资料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
意义:
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我国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
是我们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即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一定与其他事物处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就相当于一张大网,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网中的一个环节或中介,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
多样性:
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有利条件支持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利条件制约和阻碍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
人在条件面前并非消极无为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改变条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建立在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能强行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发展:
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动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之所以能代替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伟大前程的事物;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是因为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既包含了旧事物中合理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因素,又克服了被环境淘汰了的、消极腐朽的部分,还涵盖了旧事物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的人们创造出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产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事物,所以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水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体现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中也包含着斗争性;两者相辅相成,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而使自身得到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可以从彼此身上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和发展,是由于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不是随机的,而是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促进了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为事物的量变做了充分的准备;
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斗争的性质和趋势加速了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诞生;促进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既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又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和谐的本质是协调和处理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促进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影响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占据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者制约作用;
每一对矛盾中,占据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重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留意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中也包含了共性;没有脱离共性而单独存在的个性,也没有脱离个性而单独存在的共性;
列宁曾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量变质变规律:
量: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质: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度: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这个范围,此物就会转化为他物;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质变开辟道路;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量变过程中也会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的过程中也会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
事物的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将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
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任何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
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
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果,反之亦然;
方法论:
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现象和本质
现象:
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是具体的,易变的,表露于事物外部的;
本质:
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是一般的,稳定的,深藏于事物内部的;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也表现着本质,任何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方法论: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现实与可能
现实:
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
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
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实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态;
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二者相互转化:
现实蕴藏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
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
既要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又要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进好的可能获得实现;
必然和偶然
必然:
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偶然:
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区别,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既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内容与形式
内容:
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形式:
将事物的组成要素团结在一起的结构或方式;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任何内容都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适合内容的形式,可以对内容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内容多种多样,形式也多种多样,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
方法论:
要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空洞的形式主义;
同时要注重形式对内容的促进作用,要积极对形式进行创新,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