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修》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思维导图
思修中第六章是讲述遵法守法用法,从这几大点阐述培养法治思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编辑于2019-11-20 13:19:38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国家机关赋予某些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特征
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
刑罚方式极其残酷
封建制法律
基本特征
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维护专制皇权
刑罚严酷
资本主义法律(剥削阶级类型)
根本任务
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原则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
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
特征
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经济建设: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建设: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文化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
中央军委
法律执行
行政执法主体
法律适用
人民法院(审判权)
人民检察院(监督权)
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法律遵守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地位
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基层群众自治
基本经济制度
全民所有制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种类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非诉讼程序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基本要求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措施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措施
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
措施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措施
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特征(4个方面)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履行
作为(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
不作为(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
特征(4个)
历史的
源于现实需要
必须依法设定
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相互依存
目的(法律权利)与手段(法律义务)
复合性
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
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监督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的身体不受拘束
人的行动自由
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
人格尊严权
姓名权
肖像权
名誉权
荣誉权
隐私权
住宅安全权
通信自由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休息权(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
信仰宗教的自由
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
举行或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文化教育权
个人的文化权利
集体的文化权利
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权利行使的目的
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立法意图和精神
权利行使的限度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权利行使的方式
口头方式
书面方式
行为方式
权利行使的程序
法律规定的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
刑事责任
受刑罚处罚(负刑事责任)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含义
正当性思维
规范性思维
可靠的逻辑思维
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与人治思维的区别(法治思维的特征)
依据上
方式上
价值上
标准上
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具体表现
普遍适用性
优先适用性
不可违抗性
权利制约
要求
权力由法定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
含义
权利主体平等
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救济公平
司法救济公平
行政救济公平
社会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合法性
中立性
参与性
公开性
时限性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的含义
含义
四个要素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法律法规条文
法律法治基本原理
掌握法律方法
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
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参与立法讨论
依法行使监督权
提出批评
建议和申诉
控告
检举
旁听司法审判
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意义(4点)
要求(2点)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推动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