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广西大学覃东爽制作思维导图
编辑于2019-11-21 11:01:02农产品安全
指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或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与动物性食品安全
饲料添加剂中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饲料添加剂的超量使用
造成添加剂成分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积累,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违禁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激素类
类激素类
安眠镇定类药品
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影响
饲料中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
饲料本身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
动物性饲料原料的安全问题
饲料的化学性污染
霉菌污染
细菌及病毒污染
农药残留
转基因饲料和转基因微生物
重金属残留
饲料安全
指饲料产品(包括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不含有对饲料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而且不会在动物性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饲料产品以及利用饲料产品生产的动物性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隐蔽性
长期性
复杂性
饲料(feed)
是能被动物食用又能给动物某种或多种营养的物质统称,动物通过摄取饲料来满足维持生命和生产的需要。根据饲料的生产阶段分为预混和饲料、浓缩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饲料是动物的食物,也是人类的间接食物。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不仅会给养殖业带来危害和损失,还会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饲料添加剂(feed additives)
是指为了完善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动物健康水平,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的物理特性,增加饲料耐贮性,改善畜产品的品质等特定的目的而以微小剂量添加到饲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其类型包括促生长添加剂(药物添加剂)、氨基酸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酶制剂和防霉剂等。 饲料添加剂是饲料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料效率,其使用是否适当直接影响饲料的质量安全。
饲料添加剂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改善和平衡饲料营养
增加吸收率的作用
一般添加剂
防止腐烂变质的防霉防腐剂
促生长、增加抵抗能力的抗生素
污染的主要环节
生产
流通
加工
销售
烹饪
主要因素
产地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氧化硫、氟化物、光化学烟雾、硫化氢、氨、氯和氯化氢、以及多种气体污染物的复合污染
对叶片造成直接伤害。当大气污染物浓度过高时,会附着在作物叶片上而造成损伤
对生长和产量造成影响
对品质造成影响
水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生活污水
主要来自生活中的各种洗涤水,一般99%是水,固体物质不到1%
工业废水
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后向外排放的水。
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处理难
农业污水
有机物、农药、化肥、病原微生物
特点
灌溉含有还原性物质的污水,会导致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产生低价的金属离子,如二价的铁、硫、锰等,根系的生长和活性均受到影响。
含有机质、植物营养元素及病原微生物高
含有较高浓度的化肥农药。
面广、分散、难以治理。
水污染对作物的毒害作用
①耗氧污染物(还原性物质)对作物的危害
耗氧污染物是指该物质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②石油污染物对作物的危害
污染物附着在作物的表面,影响作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抑制作物的生长
③重金属污染物对作物的影响
重金属污染物不仅会降低作物的产量,还会降低作物产品的品质。
④有毒污染物对作物的影响
工业废水常常含有苯、二氧化硫、醇类、脂类、酚类 等有毒化学物质,严重毒害作物,使作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污染严重的土壤,作物的生长会受到严重的抑制,产量和品质降低
作物的根系生长及活力会受到抑制,产量和品质降低。
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要求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使用制度
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严格执行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
肥料与农产品安全
肥料的分类
化学肥料
种类
单元肥料:氮肥(N)、磷肥(P)、钾肥(K)、微量元素肥料等
复合肥料:是指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NPK主要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NK、NP、NPK等
特点
营养元素比较单一
化肥所含养分浓度比有机肥高得多
养分释放快,肥效短
有机肥料
种类
堆肥:各类桔秆、落叶、青草、动植物残体、人畜粪便为原料,按比例相互混合或与少量泥土混合进行好氧发酵腐熟而成的一种肥料。
沤肥:沤肥所用原料与堆肥基本相同,只是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发酵而成。
厩肥:指猪、牛、马、羊、鸡、鸭等畜禽的粪尿与秸秆垫料堆沤制成的肥料。
沼气肥:在密封的沼气池中,有机物腐解产生沼气后的副产物,包括沼气液和残渣。
绿肥: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
作物秸秆
饼肥:菜籽饼、棉籽饼、豆饼、芝麻饼、蓖麻饼、茶籽饼等
泥肥:未经污染的河泥、塘泥、沟泥、港泥、湖泥等。
炭基肥:以生物炭、高级有机质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有机肥
特点
有机肥料所含各种养分种类齐全
有机肥料养分浓度比较低
养分释放慢,肥效长
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双向调节土壤ph)和结构,培肥地力,这是化肥所没有的。
有机肥含有多种糖类和氨基酸,能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减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农产品品质
微生物肥料
种类
有固氮作用的菌肥,包括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以及固氮蓝藻肥料
分解土壤有机物的菌肥,包括有机磷细菌肥料和复合细菌肥料
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菌肥,包括硅酸盐细菌肥料、无机磷细菌肥料
促进作物对 土壤养分利用的菌肥,包括菌根菌肥料
抗病及刺激作物生长的菌肥,包括抗生菌肥、增产菌肥
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活体肥料,它的主要作用是含有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物质转化和有益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肥料的肥效与活菌数量、强度及周围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包括温度、水分、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原生活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排斥作用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应用时要加以注意。
常见的施肥不当及其造成的污染
施用量过大
偏施化肥
长期偏施化肥,会造成土壤有机质缺乏,土壤板结,养分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污染作物产品和环境等问题
施用方式不当
施肥浅或表施,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时下很多用户怕麻烦,施了基肥以后,就不再追肥,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
施用单一或比例不恰当
施用时期不当
施肥时期和次数是根据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的各生育期的吸收比率来确定。
施用条件不当
施肥的肥效与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点、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以及水、气、热等诸多条件有关,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则极易造成养分流失、缺肥等现象的发生。
农膜与农产品安全
分类
普通农膜
广谱农膜
微薄农膜
特殊农膜
特殊农膜:包括黑色农膜、黑白两面农膜、银黑两面农膜、绿色农膜、微孔农膜、切口农膜、银灰( 避蚜) 农膜、(化学)除草农膜、配色农膜、可控降解农膜、浮膜等
地膜覆盖的作用抑制土温。
提高土温。地膜覆盖在冬春季节有提高地温和保墒的作用。
抑制土温,夏季覆盖薄膜,可抑制土壤温度上升
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营养。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减少水分蒸发,有明显保水作用
增加光效应
防止土壤盐渍化
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危害
促进作物早熟
不合理使用的危害
对土壤环境危害:土壤板结,蓄水性能降低,微生物活动受影响。
对农作物的危害:土壤中的农膜很难分解,会严重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土壤中水肥的移动。
残膜中添加剂(抗氧化剂、紫外线稳定剂、阻燃剂和增塑剂)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农用塑料中一般都加入40%的增塑剂,其中的邻苯二甲酯类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该物质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农药与农产品安全
农药的定义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药品,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分类
无机农药
无机农药是由天然矿物原料加工制成的农药
种类
砷酸钙、砷酸铅、磷化铝、石灰硫黄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
特点
作用比较单一,品种少,药效低,且易发生药害,所以目前绝大多数品种已被有机合成农药所代替,但石灰硫黄合剂、波尔多液等仍在广泛应用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尼古丁,生物碱,鱼藤酮类,除虫菊类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又称天然农药,系指非化学合成,来自天然的化学物质或生命体,而具有杀菌农药和杀虫农药的作用。
种类
植物源农药
动物源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
特点
毒性低,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不易产生抗药性
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诱发害虫患病
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有机农药
种类
杀虫剂:包括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
杀菌剂:是一类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危害或可消除病症、病状的药剂。
除草剂:又称除莠剂,是一类专门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杀螨剂:是一类专门用来防治螨类及其卵子的化学药剂。
杀鼠剂:是一类专门用来防治鼠类的药剂。如磷化锌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化学物质。
杀线虫剂:是用来防治植物病原线虫的化学药剂
杀软体动物剂:是用来防治有害软体动物的药剂
特点
毒性大
残留期长
病虫易产生抗药性
农药过量或不合理使用的危害
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水体等,造成严重的产地环境污染。
使用农药的其他副作用包括其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农药可消灭那些原本无害的寄生天敌和捕食者,而使害虫的数量
农药还杀死了大量的鸟类、鱼和其他动物
农药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
除草剂会降低作物产量,或者杀死邻近田块的作物。
连续而且大规模地使用农药,使一些病虫害出现新的抗药品系。
现行的施用化学农药模式是用飞机喷洒,其效率极低,大量农药不能到达目标作物上,而伤害了邻近的非目标作物。
农药的毒性、残留和安全间隔期
农药的毒性
农药的毒性是指农药损害生物体的能力。
生产上常分为高毒、中等和低毒农药3类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安全间隔期
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至作物收获所允许的间隔天数,它是控制农药残留量低于允许残留标准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农药使用中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是合理使用农药的重要内容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及农业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农药在其标签或说明书上都应标注安全间隔期等内容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严格按照标注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如果农药的毒性大,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或者用药量大,用药次数多,安全间隔期就较长,反之则较短。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农田施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作物喷施农药后,一部分部分农药粘附在作物外表,一部分通过植物表皮渗透或根系吸收到植物内
影响农药直接污染的因素
农药的性质
剂型
乳油、悬浮剂等用于直接喷洒的剂型,对植物表皮组织的穿透能力比粉剂和可湿性粉剂大,药剂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通过表皮清洗也不容易去除干净
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
施用方法
作物品种特性及器官
作物种类不同,其形态、生理等特点也不同,对农药的吸收降解能力差别很大。
作物从环境中吸收农药
作物生长在受农药污染的环境下,如土壤,水分及空气,农药会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呼吸及表皮渗透进入植物体内。
生物富集与食物链
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
食物链:动物吞食有农药残留的作物或生物体后,农药在生物体间转移的现象
动物性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安全
动物性农产品的污染
特点
污染源除直接污染食品原料或制品外,大多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
造成的危害除引起急性疾患外,更可蓄积或残留在体内,构成慢性危害和潜在性的威胁
被污染的食品,除少数表现出感官变化外,多数无感官变化,因此不易觉察
常规的冷热处理不能达到绝对无害化(尤其是非生物性污染)
性质
生物性污染
微生物污染
寄生虫污染
天然毒素污染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污染途径
内源性污染
食用动物的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即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自身带来的生物性或从环境中吸收的化学性或放射性物质而造成的食品污染
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污染
动物固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污染
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食物链污染
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又称为食品加工流通过程的污染或第二次污染,即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过程中的污染
通过水的污染
通过空气的污染
通过土壤的污染
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污染
农业投入品
水产苗种
种畜禽
种子种苗
兽药
饲料
饲料添加剂
兽医器械
渔机渔具
休药期的定义
休药期是指食用动物在最后一次使用兽药到屠宰上市或者其产品(蛋、奶)上市销售的最短期间
不同品种的兽药有不同的休药期
兽药及其及作用
兽药(Veterinary Drugs):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血清制品、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品、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 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指为了预防动物疾病和影响动物某种生理、生化功能,而添加到饲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药物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均匀混合物
兽药残留的危害
以及激素样作用
细菌产生耐药性
致畸形、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急性毒性作用
过敏反应
兽药残留
①不正确地使用药物,导致药物在体内残留的时间延长,需要增加休药的天数。
②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
③屠宰前用药掩饰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查
④以未经批准的药物作物添加剂饲喂动物
⑤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造成药物违章残留
⑥饲料粉碎设备受污染或将盛过抗菌药物的容器用于贮藏饲料
⑦禽畜接触厩舍、粪尿池中含有抗生素等药物的废水和排放的污水
⑧任意以抗生素药渣饲喂动物
种类
生长促进剂
性激素及其类似物
抗寄生虫药
抗生素类
最主要的兽药残留
作用
防治疾病
提高养殖生产效率
控制人畜共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