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植物病原学
第二章植物病理学的,覃东爽版权专属
编辑于2019-11-27 11:46:36植物病原学
真菌(菌物)
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重要性
在植物病害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数量最多。
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几种真菌病害。
每种真菌可引起多种作物病害。
许多经济重要的病害由真菌引起
真菌的生长发育
营养阶段
生殖阶段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菌丝的一般形态
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称为营养体,
典型的营养体为很细小和多分枝的丝状体,常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单根的丝状体,称为菌丝(hyphae)。
有隔菌丝:菌丝有隔膜(septum),隔膜将菌丝分隔成多细胞。多是高等真菌
无隔菌丝:菌丝一般无隔膜。多是低等真菌
菌丝通常呈圆管状,不同种真菌菌丝粗细差异很大,多数菌丝直径为5~8 mm
菌丝的变态
吸器
伸入寄主细胞内的菌丝体的特化成一种专门起吸收营养作用的菌丝变态结构。
附着胞
真菌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膨大所形成的结构。
功能
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其下方可产生侵入钉穿透寄主植物的角质层和表层细胞壁
菌丝细胞的结构
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菌丝组织体
常见的菌丝组织体形式有菌核、菌索和子座
菌核
由菌丝体交织成的颗粒状结构。起抵抗不良环境贮存养分的功能
子座
由菌丝体交织成的垫状物,在其表面或内部产生孢子。也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
是由菌丝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根状菌索。
菌索的功能除抵抗不良的境条件外,还有蔓延和侵入的作用
菌丝组织体的内部结构有两种:
疏丝组织
菌丝体交织与较疏松的组织,切面可见长型细胞。
拟薄壁组织
菌丝体交织与较紧密的组织,切面可见细胞接近圆形、椭圆或多角形
真菌的繁殖体
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主要的无性孢子有
游动孢子(zoospore)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
分生孢子(conidium,conidia)
真菌在繁殖过程中形成的产孢结构及其孢子,统称子实体(相当于植物的果实)。
分生孢子的子实体
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器
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
可抵抗不良环境,可存活多年
无性繁殖阶段特点
多次重复
周期较短
孢子数量大
利于病害传播发展
生长季节时发生
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
的结合而产生后代孢子的繁殖方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式
特点:有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
主要的有性孢子有
卵孢子(oospore)
鞭毛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
藏卵器
雄器
接合孢子(zygospore)
接合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
子囊孢子(ascospore)
雄器
造囊器
担孢子 ( basidiospore
担子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
由性别不同的两条菌丝相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的担子。在担子里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在担子上生4个担孢子 。
有性繁殖阶段特点:
一般出现一次
多在侵染发病后期
或环境不适
可渡过不良环境
初侵染源
有益于增强真菌物种的生活力和适应性
有性子实体
子囊盘
子囊壳
菌蕈
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包括营养发育过程和繁殖发育阶段,繁殖发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只在一种寄主上就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单主寄生(autoecism),多数植病真菌是单主寄生。如稻曲病菌
同一病原真菌必需在两种不同科的寄主上(通过不同类型的孢子)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称为转主寄生(heteroecism), 如梨锈病菌。
经济价值较大的植物叫寄主
另一寄主植物叫转主寄主或中间寄主
真菌病害的特点
在寄主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索状物等病征。
壶菌门是较低等的真菌,具水生习性,常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土壤,引致植物根部或茎基部腐烂。湿度大时,常在病部生出白色毛状物。
子囊菌和无性菌类是较高等的真菌,所引起的病害,除少数菌如白粉菌等外,一般都形成明显的枯死病斑,并有明显的颜色较深的边缘。在病斑上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担子菌中的锈菌和黑粉菌,形成的孢子呈锈色粉状物或黑色粉状物,特征格外明显。
细菌
特点
不产生芽孢
绝大多数是异养生物
以裂殖方式繁殖
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
大多数是非专性寄生菌
细菌性青枯病、软腐病和马铃薯环腐病是世界性重要病害
细菌所致病害的发生特点
病原菌大多数可体外培养
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
传播介体主要是雨水和流水
识别手段:喷菌现象
症状特点
初期常有水渍状或油渍状
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病征只有菌脓(ooze)
病毒
特点
属于分子寄生物
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蛋白质组成
专性寄生物,其繁殖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第二位重要病原物
症状
外部症状:植物外部表现出来的症状,如花叶、变色、坏死及畸形;
内部症状:植物体内也引起细胞学和组织学的异常变化,如细胞增生和减生,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形成特定形状的内含体。
基本形态为粒体
球状
杆状
线状
大多数植物病毒为单链RNA
非介体传播
汁液接触传播、
嫁接传播、
花粉、种子、无性繁殖材料。
不同病毒对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性(也称抗逆性、理化性质)不同,可作为鉴定病毒的依据之一
致死温度
稀释终点
体外保毒期
线虫
线虫病害症状特点
总体: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
地上部:也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的卷曲、形成叶瘿等。
根部:停止长根或卷曲,形成瘤肿或过度分枝,坏死和腐烂等。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
由卵孵化出幼虫
幼虫发育为成虫
两性交配后产卵
主要为害根部
可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植物概述
根系或叶片退化
重要的寄生性植物:菟丝子科、桑寄生科、列当科、玄参科和樟科的植物
寄主大多数是野生木本植物 ,少数是农作物
在热带地区分布较多
一般性状
全寄生
夺取所需的所有生活物质
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
根系退变成吸根
有粗壮和发达的茎和花
半寄生
夺取水分和无机盐
茎叶内有叶绿素
根系退变成吸根
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根寄生
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彼此分离,称为根寄生
茎叶寄生
寄生在寄主的茎秆枝条或叶片上。
致病性
专性寄生
寄主范围各差异大
半寄生致病力弱 ,短期内无明显影响
全寄生致病力较强 ,易致寄主生长势弱、早衰,严重者死亡
营养体
菌丝
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
菌丝的变态
吸器
假根
附着胞
菌丝组织
依结构
拟薄壁组织
疏丝组织
依外观
菌核
子座
菌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