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第二节土壤P、S、K元素的循环
第十章第二节土壤P、S、K元素的循环知识总结,包括他们循环的形态、来源、去向、转化、调控等等。
陆景陵主编的《植物营养学》第一章,坚持输出,加油!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土壤保护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
土壤退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是土地退化中最集中最重要,且具有生态环境连锁效应的现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土壤P、S、K元素的循环
一、土壤P元素的循环
(一)形态
1.有机态(20%-80%):大部分的有机态必须进行矿化,才能被作物吸收
植素类(最不容易被吸收)
核酸类
磷脂类
2.无机态(50%-90%)
水溶态:植物吸收的主要形态
吸附态:未形成新矿物
矿物态
酸性土壤中,形成铁铝氧化物,如铁磷、铝磷(新矿物形成 );结晶程度:凝胶——结晶;有效性:大→小
石灰性、碱性土中,形成碳酸钙类化合物,如钙磷和镁磷
闭蓄态
化合物代号:O-P
各种土壤中都可能出现
酸性土壤中,占无机态P的50%
石灰性土壤中,占无机态P的10%-30%
(二)来源
动植物废弃物
植物残体
P沉降
初期矿物(母质)——最主要的来源
施入肥料
(三)转化
1.形成铁铝氧化物
2.呈吸附态或者矿物态
(四)去向
1.植物携带
2.淋溶损失
3.侵蚀
4.径流
(五)调控
1.土壤酸碱度
2.土壤有机质
3.土壤淹水
4.合理施用磷肥
集中施肥
因土施肥
N、P配合施肥
重施旱作
分层施肥
(六)概况
1.磷循环包括非常重要的矿物,影响P的有效性
2.土壤中的磷不存在氧化还原反应
3.土壤中的气态磷可以忽略
4.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限制因素,富营养化~!!!!!!!!!!!!!!!!!
在酸碱条件下,易形成沉淀
当即利用率为10%-25%,当下科研热点和重点
二、土壤S元素的循环
1.无机态
难溶态S
水溶性S
吸附态S
2.有机态
1.母质
2.灌溉水
3.大气干湿沉降
4.施肥
1.循环去向
干湿沉降
矿化
还原
氧化
挥发
淋失
2.特征
有气体成分
存在氧化还原的不同形态
酸雨中硫酸的主要来源
阴离子能被淋失硫酸根离子,但比硝酸根离子弱
能被铁铝氧化物吸附
S化合物的溶解度大于P的化合物
形态比N变化少
(四)含量:0.1-0.5克/千克
(五)概况
功能:氨基酸 维生素
植物能够吸收的形态:硫酸根离子
缺S症状:植物矮小,叶片发黄
环境问题:酸雨(酸沉降)
三、土壤钾元素的循环
1.矿物钾
含量极高。占全钾的92%-98%
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是无效钾
土壤矿物中的钾,叫结构钾
只有黑云母易风化
2.非交换性钾
含量极少。占全钾的2%-8%
是缓效性钾
是土壤供钾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交换性钾
负电荷胶体表面
占全钾的1%-2%
4.水溶性钾
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2.风化成土条件
3.质地
矿物钾与其他形态钾的平衡
交换性钾与水溶性钾的平衡
非交换钾与速效钾的平衡
(四)钾的固定
1.交换性钾转变为非交换性钾的过程
2.影响因素
粘粒矿物的类型
同晶替代
土壤质地
土壤的水分条件
土壤的酸碱度
3总结
固定条件:晶穴
动力:干湿交替
将交换性钾离子固定为非交换性钾离子,失去生物学有效性
(五)钾的释放
1.非交换性钾转变为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过程
2.特点/影响因素
释放的速效性钾来自固定态及黑云母中的风华钾
土壤交换性钾减少时,才会释放
非交换性钾的含量水平不同,决定各种土壤的释钾能力不同
干燥、灼烧、冰冻显著影响速效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