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思维导图
土壤退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是土地退化中最集中最重要,且具有生态环境连锁效应的现象。
陆景陵主编的《植物营养学》第一章,坚持输出,加油!植物营养学知识点总结,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土壤保护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和分类
一、土地退化
1.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2.后果
直接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生产力
破坏自然景观及人类生存环境
通过水分和能量的平衡与循环的交替演化诱发区域乃至全球的土被破坏、水系萎缩、森林衰亡和气候变化
二、土壤退化
1.定义: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加速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2.标志
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下降
土壤质量下降
3.与土地退化的联系:是土地退化中最集中的表现、最基础、最重要的、具生态环境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
4.分类
联合国:分为10类
中国:分为6类
土壤侵蚀
土壤沙化
土壤盐化
土壤污染
土壤性质恶化
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5.根据原因分类
土壤退化
面积萎缩
城镇化占地
工况土壤剥离
不合理利用中废弃与转移
性质恶化
物质损失型
土壤流失
土壤沙化与沙漠化
过程干扰型
土壤贫瘠化
土壤板结化
土壤酸化、盐渍化、潜育化
环境污染型
农药污染
重金属污染
放射性污染
三、说明
1.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自然因素:破坏性自然灾害、异常的成土因素
基础原因
人为因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不和谐
根本原因
2.数量上无再生能力
数量有限性
3.质量上具改良特性
保持地力常新
4.耕地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
第二节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
一、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社会条件制约
1.土壤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
人均土壤资源占有率低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开发压力大
生态脆弱区范围大
耕地土壤质量总体较差,自维持能力弱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退化的制约
3.水资源短缺对土壤退化的制约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
1.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2.土壤退化发展快,影响深远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
1.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类型
干旱荒漠地区的土壤沙化
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
半湿润地区土壤沙化
2.影响土壤沙化的因素
人类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进一步萎缩,加剧了土壤的干旱化,促进了土壤的可风蚀性
农垦和过度放牧,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
3.土壤沙化的危害
(1)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土壤沙化使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使有限的土壤资源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
使大气环境恶化
(2)造成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威胁人类的生存
4.土壤沙化的防治
营造防沙林带
实施生态工程
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合理开发水资源
控制农垦
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
二、土壤流失
1.定义:土壤流失是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2.主要类型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
3.指标:衡量土壤流失的数量指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
4.我国土壤流失状况
我国的水土流失发生范围仅次于土壤沙化和沙漠化,主要发生地区是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
土壤流失不仅没有被控制,反而很快地扩展。这一趋势构成了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阻遏因子
5.主要因素:人为活动
植被破坏
坡耕地垦殖
季风气候的影响
6.土壤流失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壤薄层化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7.土壤流失的防治
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
防治兼顾,标本兼治
无明显流失区,在利用中应加强保护
轻度和中度流失区在保护中利用
在土壤流失严重地区,应先保护后利用
总之,防治土壤流失应从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和水利工程三方面着手,开展综合治理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
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2.类型
现代盐渍化
残余盐渍化
潜在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内因:土壤具有积盐的趋势,或已积盐在一定深度
外因:主要是因为农业灌溉不当
3.防治
合理利用水资源
实施合理的灌溉制度
采用节水防盐的灌溉技术
减少输配水系统的渗漏损失
处理好蓄水与排水及引灌与并灌的关系
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结构
精耕细作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
五、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1.概念: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2.说明
土壤质量就是目前和未来土壤功能正常运行的能力
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环境保护,还包含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
二、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1.条件
代表性
灵敏性
通用性
经济性
2.指标: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方面
物理指标
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渗透率
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
化学指标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土壤PH、电导率
矿化氮、磷和钾
生物学指标
生物学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
土壤呼吸量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1.依据
确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建立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框架体系
2.方法举例
土壤质量多变量指标方法
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
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