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第七章: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左宗棠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轮船的工厂,造船与培养人才结合。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清末新政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育改革
教会学校
典型学校
英华书院
第一个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教会学校
马礼逊学堂
最早在中国本土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中华教育会—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
发展历程
《南京条约》签订后,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迅速增加
1877年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洋务运动中期后 转而吸引新兴资产阶级和富家子弟
课程
宗教、外语、西学、儒学
性质
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教育主权不能独立的表现
影响
向近代教育的过渡,加速西学传播
逐渐打开教育视野,如女子教育,学前教育
毕业生成为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
太平天国的教育
对儒学的批判
改革文字、文风和科举制度
文字:简体字,标点符号
文风:文以纪实,大众化语言
科举
内容上:废除从四书五经中出题,重策论,选经世致用人才
对象上:废除门第、籍贯限制,开女科
建立普及教育组织,改革教育内容
宗教教义,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融汇其中,达到初步读写算和文化知识教育
评价
近代教育的因素,文化教育平民化发展
洋务教育
兴办洋务学堂
教育目的
培养洋务运动所需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
“西文”,“西艺”
学堂类型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
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实业技术学堂—电报学堂,西医学堂,铁路学堂
学堂特点
新旧杂糅
新
教育目标
由培养官吏到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
学习西文西艺,学以致用
教育方法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组织形式上
分年课程,班级授课制
旧
学校体系上
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孤立
教育内容上
没有丢弃四书五经
学校管理
封建官僚习气,管理受洋人挟制,影响正常办学
意义
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动摇和瓦解了旧教育体系,启动改革进程
著名学堂1:京师同文馆
简介
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被动开放的产物
特点
同上述“新”的特点
洋务运动的开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反映各派关于教育的观点,社会关注的焦点
著名学堂2: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左宗棠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轮船的工厂,造船与培养人才结合
宗旨是“习学洋技”,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添设“绘事院”(绘制图纸)“艺圃”(在职培训学校)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
为近代海军输送第一代指挥和驾驶人才
开创在职培训的先河
持续时间最久,最成功
留学教育
幼童留美
1872政府派出,容闳倡导,
学习内容:中学和西学
结果:保守派反对,没有按原计划完成学业
意义:近代一直重要力量
派遣留欧
1871李鸿章奏请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
学习内容:造船,驾驶,航海,作战
培养一批近代中国海军将领
军舰制造技术达到新水平
培养一批实业人才,不局限于海军事业,在外交实业上有建树
西方著作翻译为中文引入国内,宣传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促进思想解放
总体评价
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是中国走向世界名副其实的一步,,引进西学最彻底的途径
传统教育受到冲击,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步伐
归国留学生作出突出贡献
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全面阐述中体西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后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内容
内篇:中学,旧学,四书五经,史事,政书,地图
外篇:西学,新学。西政,西艺,西史
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生新式教育,打破儒家一统天下
切实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课程、制度,为清末教育改革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极大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扫清障碍
局限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延缓新式教育发展
没有克服二者内在矛盾,直接嫁接引起排异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