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清末新政等。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第七章: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左宗棠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轮船的工厂,造船与培养人才结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育改革
早期改良派
全面学习西学
扩大学习领域和规模,深化学习层次,主张择善而从
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课程化,不利于选拔人才,主张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西学纳入考试范围
建立近代学制
设立大中小三级学制,班级授课制,考试结果为选拔标准
维新派
百日维新前
兴办学堂
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
万木学堂,湖南时务学堂
办学类型,招生对象,教学内容有突破,领风气之先的
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
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
宣传西学,变法主张
康有为《万国公报》《强学报》
百日维新时
创办京师大学堂
简介
发展
特点
性质:全国最高学府,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办学宗旨:中体西用
课程设置:西学比重高于中学
封建等级性浓厚,所招学生均为官员举人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考试,开设经济特科
发展:光绪帝,经济特科,选拔维新人才,科举与现实联系
评价:虽然失败,但人们开始向往富有生机的新式教育,科举人数减少
改书院,办学堂
发展:设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省郡州县—大中小,鼓励绅民捐资兴学
清末新政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壬寅学制1902 《钦定学堂章程》,三段七级,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共七年(义务教育性质)正式颁布未实行
癸卯学制 1903《奏定学堂章程》三段七级,初高中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半资本主义半封建主义性质,系统性成果,标志性意义
废科举,兴学堂
逐年递减科举人数,十年后取消,1906废除一切乡会试、岁科考,终结
兴学政策的落实,热潮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设立学部,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尚书
地方设立提学司,各省专管—提学使
确定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
留日高潮和“庾款兴学”
留日高潮
原因
清政府实行新政,倡导留学
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科举废除,士人寻求新路
日本留学花费低
意义
充实了新式学堂的师资
壮大了实业技术人才
翻译大量西书,传播思想
留学生骨干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辛亥革命爆发
退款兴学
原因:留日不利于美国在华利益
方式:庾子赔款,先赔后退,发展留美教育
管理机构:“游美学生监督处” “游美学务处” 预备学校 —清华学堂
意义:留学潮引向美国
教育思想
康有为
教育实践
创办万木草堂,聚众讲学,培养维新骨干
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教育改革主张
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学校普遍开设后废科举
大力创办学校,改变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加快对西方的学习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大同社会
没有私有制,没有等级制,儿童公养公教
教育体系
人本院
胎教
育婴院/慈幼院
身体养护,语言教育
小学院
德育
中学院
关键时期,德智体兼重
大学院
专门之学,开智,重实验
评价
公养公教公费,表达了对民主平等社会的向往
书中论述男女平等,女子教育问题,对传统社会一重大冲击
脱离当时中国实际,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梁启超
教育作用:开民智,兴民权
国势强弱受人民的教育程度影响,为兴民权而开民智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目的:培养新民
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论学制
主张学习西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去制定学制,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论师范、女子、儿童教育
师范教育
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人
中国急需普遍设立新式学堂,关键要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培养符合维新要求的教师,推动维新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
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的方面揭示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女子教育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
参与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的筹办
儿童教育
学习西方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注重理解,注重儿童兴趣,注重直观
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进行改革
严复
教育目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鼓民力:提倡体育,禁止吸鸦片和女子缠足
开民智:全面开发人民智慧,文化教育水平,核心是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讲求西学
新民德:改变传统德育内容,培养忠君爱国,改变人民奴隶地位,最难
不论是结构要素还是各育内容,确立了中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化模式
文化教育观:体用一致
前期:全盘西化
后期:融会中西,兼备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