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杂质检查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分析》第三章:杂质检查,全重点整理,导图内容简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尤其适用于需要考试的学生党/上班族哦,大家一起快乐的学起来吧
编辑于2022-07-21 10:37:46杂质检查
药物杂质与限量
药物的杂质与纯度
纯度(Purities)
药物的纯净程度
药物的纯度需综合考虑药物的外观性状、理化常数、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综合评定
杂质(Impurities)
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
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药物纯度与试剂纯度
共同点
均规定所含杂质的种类和限量
不同点
药物纯度从用药安全、有效和对药物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试剂纯度是从杂质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对使用的影响以及试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加以规定,它不考虑杂质对生物体的生理作用及毒副作用
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个等级【基准试剂、优级纯或特种试剂(光谱纯、色谱纯、农药残留检测级)、分析纯和化学纯】
化学试剂不能代替药品
杂质的来源与种类
来源
生产过程

合成过程中,原料不纯或反应不完全,中间体、副产物在精制中未除尽
制剂过程引入的原料药及辅料中自身含有的杂质,以及原料药与辅料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杂质
试剂、溶剂、还原剂残留
异构体、多晶型
使用的金属器皿、装置、工具引入的金属杂质
储藏过程

在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引起药物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
种类
按来源分类
一般杂质
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它们含量的高低与生产工艺水平密切相关
特殊杂质
是指在特定的药物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也称有关物质。这类杂质随药物不同而不同
工艺杂质、降解杂质、反应物和试剂中混入的外来杂质
按毒性分类
毒性杂质
信号杂质
按化学性质分类
无机杂质
大多属于一般杂质
有机杂质(特定杂质和非特定杂质)
即有关物质
分类
特定杂质
规定了明确的限度,单独进行控制的杂质
如阿司匹林检查中的游离水杨酸、有关物质
非特定杂质
未单独列出,仅采用一个通用的限度进行控制的一系列杂质
如阿司匹林检查中的易碳化物
有机挥发性杂质
杂质的限量(Limit Test)
概念
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 (parts per million, ppm )
杂质限量控制
限量检查
对照法
取一定量的被检测杂质标准液和一定量供试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处理,比较反应结果,以确定杂质含量是否超过限量
注意平行原则
即供试溶液和对照溶液应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如加入的试剂、反应的温度、放置的时间均应相等,这样的结果才有可比性
灵敏度法
在供试品溶液中加入一定量试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不得有正反应出现
比较法
取供试品一定量依法检查,测定特定的杂质参数,与规定的限量相比,不得更大
定量测定法
杂质限量计算法
注意单位统一 注意供试品是否有稀释
例
杂质检查方法
利用药物与杂质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药物中微量杂质的检查
化学方法
显色反应检查法
沉淀反应检查法
盐酸肼屈嗪中游离肼的检查
生成气体的检查法
生成氨气
滴定法
硫酸亚铁中的高铁盐检查
色谱方法
概述
药物杂质的结构和性质与药物相近时,采用色谱法可以将杂质和药物进行分离和检测
色谱法是有关物质检查的首选法
分类
薄层色谱(TLC)法
特点
设备简单
操作简便
分离速度快
灵敏度和分辨率较高
方法
杂质对照法
取供试品溶液和一定浓度杂质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进行斑点定位。将杂质斑点进行对应比较判断
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法
将一定浓度供试品溶液进行稀释并作为对照溶液,然后与供试品溶液在同一板上展开比较
例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的有关物质检查

杂质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并用法
对照药物法
采用与供试品相同药物作为对照,比较斑点、颜色,并进行对比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特点
分离效能高
专属性强
检测灵敏度高
可准确测定各组分的峰面积
方法
外标法
概述
适用于有杂质对照品且进样量能够精确控制的情况
方法
配制杂质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取一定量注入色谱仪,测定杂质峰响应,外标法计算杂质浓度
特点
定量比较准确,但必须有杂质对照品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概述
适用于杂质已知的控制。以主成分为对照,用杂质对照品测定杂质的校正因子
方法
校正因子和保留时间直接载入各品种质量标准
杂质的校正因子用于校正该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校正因子的计算和使用
特点
优点
测定时既无需杂质对照品,又考虑到了杂质与主成分响应因子不同,准确度好
缺点
杂质相对于药物的相对保留时间和校正因子也需一并载入各品种项下
例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方法
将供试溶液稀释成杂质限量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调节检测灵敏度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将供试品溶液中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与对照液主成分峰面积比较,以控制供试品中杂质的量
特点
单一杂质含量较少,无法得到杂质对照品,但杂质结构与主成分相似
理论上,要求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基本相同(0.9-1.1);响应因子超过0.9-1.1范围时,宜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例
苯海索有关物质检查

峰面积归一化法
概述
只适用于供试品中结构相似,相对含量较高且限度范围较宽的杂质含量的粗略考查
方法
测量各杂质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各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粗略测量供试品中杂质的含量
特点
不需对照品,简便易行
记录图谱的时间应为主峰保留时间的整数倍;
通常只能粗略考察供试品的杂质含量
气相色谱(GC)法
适用于挥发性杂质的检测
计算方法
标准溶液加入法
毛细管电泳(CE)法
适用于酶类药物的酶类杂质
检查方法同HPLC中的方法
例
抑肽酶中丙氨酸-去甘氨酸-抑肽酶和去丙氨酸-抑肽酶的检查
光谱方法
概述
依据药物和杂质对光选择吸收性质差异
分类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概述
利用药物和待检杂质紫外特征吸收的差异进行检查。在杂质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
例
肾上腺素中肾上腺酮的检查
 
红外分光光度法
概述
主要用于药物中无效或低效晶型的检查,其原理为多晶型药物由于其晶型结构不同,某些化学键的键长,键角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可导致红外吸收光谱中某些特征带的频率、峰形、强度出现显著的差异
仅限于晶型检查,指纹区
例
西咪替丁的A/B晶型的红外光谱研究
 
A晶型临床疗效最佳
西咪替丁A 晶型的IR光谱图在3150 cm-1处有2个中等分裂峰, 在1205 cm-1处有强吸收峰, 在1160 cm-1处有较强吸收峰
B晶型在3150~3350 cm-1处有肩峰, 在1180 cm-1处有强吸收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概述
灵敏度高,广泛用于超微量元素分析,在杂质检查中,主要用于药物中金属杂质的检查
利用药物中所含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汽,吸收发自光源的该元素的特定波长的光,使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由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测定基态原子对辐射能的吸收程度,从而求出供试药物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方法
标准加入法
取供试品制备供试溶液,测定读数为(b)
对照溶液:等量的供试品 + 限度量的待测元素溶液,读数为 (a)
要求: (b)要小于(a-b)
其他
热分析法(Thermal analysis)
概述
测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物质在受热过程中晶型转化、熔融、蒸发、脱水等物理变化;热分解、氧化、还原等化学变化;伴随的重量、温度或能量的改变
分类
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应用热天平在程序控温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热分析技术
可计算出样品在相应温度范围内减失质量的百分率
用于测定吸附水
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

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供试品和惰性参比物(常用石英砂、煅制MgO)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热分析技术
供试品放热为正峰,吸热为倒峰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测量保持供试品和惰性参比物的温度相同, 系统所需输给供试品或参比物的能量差(dQ/dT)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热分析技术
分为功率补偿型和热流型两种
与DTA相比,更适合于测量物质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中焓的变化,且定量测定准确度更好,应用更普遍
DSC峰型方向与DTA相反,供试品放热为倒峰,吸热为正峰

应用
熔点和分解点测定
DSC与TG联用,可获得熔点信息,验证真伪;还可以分析熔融稳定性以及受热分解特征
多晶型及其转变的表征
晶型转变伴有热效应,可用DSC和DTA研究晶型转变或判定晶型
药物的纯度测定
应用条件
样品纯度在98.0%以上
杂质不与主成分反应
杂质不与主成分形成共晶或固熔体
杂质与熔融试样有化学相似性
药物在熔融过程中化学性质稳定
药物如存在多晶现象则必须全部转变成某一晶型
例
西咪替丁的晶型研究

酸碱度检查法
概述
药物中碱性或酸性杂质检查时,可以利用药物与杂质之间的酸碱性差异,采用酸碱滴定法、指示液法或pH测定法进行检查
分类
酸碱滴定法
在一定指示液下,用酸或碱滴定供试品溶液中的碱性或酸性杂质,以酸或碱的消耗量作为限度指标
指示液法
将一定量指示液的变色pH范围作为供试液中酸碱性杂质的限度指标
pH测定法
用电位法测定供试品溶液的pH,衡量其酸碱性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物理性状检查法
概述
根据药物与杂质在性状上的不同进行检查
分类
臭味和挥发性差异
杂质有特殊气味,如麻醉乙醚的异臭(杂醇油)
杂质不挥发,药物挥发,如樟脑中不挥发物检查
颜色差异
药物自身无色,生产中引入有色的有关物质或分解产物
例
磺胺嘧啶原料药颜色检查
磺胺苯环上胺基被氧化生成有色偶氮苯化合物
溶解行为差异
根据药物与杂质溶解度的差异
例
葡萄糖中糊精的检查
旋光性质的差异
药物有旋光度而杂质没有
黄体酮在乙醇中比旋度+186~+198
杂质有旋光度而药物没有
硫酸阿托品中莨菪碱的检查,供试品水溶液50mg/mL不得过-0.4
药物中一般杂质的检查
氯化物检查法
原理

利用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 生成氯化银白色浑浊液, 与一定量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 浊度不得更大
操作方法(对照法)
葡萄糖中氯化物检查,样品取0.60g,标准液取6.0mL(10μgCl-/mL)
样品管
对照管
结果观察方法
暗处放置5min(避免AgCl分解)
黑色的背景上自上而下的观察

注意事项
平行试验
加稀硝酸的目的
加速氯化银混浊的生成,产生较好的乳浊,避免产生碳酸银、氧化银、磷酸银沉淀。一般以50ml供试液含稀硝酸10ml为宜。过多会增大氯化银的溶解度,使浊度降低
氯化物的最适检测浓度范围
50ml供试液中含0.05~0.08mg的Cl-,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10µgCl-/ml) 5.0 ~ 8.0ml时,所显浑浊梯度明显根据限量取用适宜的供试品量,使氯化物的浓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供试品溶液有色时的处理方法
内消色法
外消色法
向供试品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使溶液颜色褪去后再依法检查
例
高锰酸钾中氯化物的检查
因溶液呈紫色,加入适量乙醇,使颜色消失后再检查
供试品溶液不澄清处理方法
供试品溶解后溶液不澄清应过滤,过滤时的滤纸要先用含硝酸的水溶液(1→100)洗涤, 除去滤纸中含有的氯化物
硫酸盐检查法
原理

硫酸盐与氯化钡在盐酸酸性溶液中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浑浊液,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与氯化钡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浑浊比较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标准硫酸钾溶液(100μg/mL)为硫酸钾的水溶液
以50mL供试液中含有2mL稀盐酸为宜,过量可使硫酸钡溶解
浓度范围:0.1mg~0.5mg硫酸根离子/50mL,相当于标准溶液1~5mL
药物在水中不易溶解,可加入适量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将药物溶解后依法检查
铁盐检查法
原理
硫氰酸盐法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标准铁溶液
硫酸铁铵(含硫酸)浓度10µgFe3+/ml
最佳比色浓度
仪器分析线性范围
5~90µg Fe3+/50ml
目视比色浓度范围
10~50µg Fe3+/50ml
以50mL供试液中含有4mL稀盐酸为宜,可防止Fe3+水解
过硫酸氨的作用
氧化供试品中两价铁变三价铁
防止光线使硫氰酸铁还原或分解褪色
葡萄糖中用硝酸作氧化剂,但须加热除去过量硝酸
色调不一致时或颜色较浅时,须加正丁醇提取浓集比较
环状结构有机药物及实验条件下不溶解药物,而是炽灼破坏
重金属检查法
概述
重金属的概念
重金属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呈色的金属。 如:Ag、Pb Hg、Cu、Cd、Bi、Sb、 Sn、As、Ni、Co、Zn等
重金属存在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重金属在体内积蓄中毒,以铅为代表
检查方法
硫代乙酰胺法
概述
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
原理
操作方法(对照法)
甲管
乙管
丙管
注意事项
标准铅溶液浓度
用硝酸铅配制标准铅贮备液(加硝酸防止Pb2+水解),标准铅溶液临用前稀释而成,标准硝酸铅溶液10µg Pb2+/ml
适宜比色范围为27ml溶液中含10~20µg的Pb2+,相当于标准溶液1~2mL
硫代乙酰胺试液
溶液的pH
本法用2ml pH3.5的醋酸盐缓冲液控制溶液pH值为3~3.5
处理过程中若使用强酸,加入硫代乙酰胺前应先加氨水至对酚酞中性,再加缓冲液
供试品溶液有颜色时的处理
外消色法
在对照管中加稀焦糖溶液或其他无干扰的有色溶液至颜色相同
内消色法
干扰物的排除方法
若供试品中有微量Fe3+存在,会氧化硫化氢生成单质硫,干扰比色,可加入抗坏血酸或盐酸羟胺0.5~1.0g还原Fe3+为Fe2+,消除干扰
若供试品为铁盐,Fe3+在盐酸中生成 HFeCl,用乙醚提取除去,剩余微量铁在氨碱性溶液中,加KCN掩蔽,然后用第三法检查
炽灼残渣法
概述
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乙醇及碱的有机药物
500~600℃炽灼后的残渣,经处理后,依第一法检查
含钠及氟的有机药物应用铂坩埚、石英坩埚或硬质玻璃蒸发皿(因可腐蚀瓷坩埚,带入大量重金属)
原理
重金属可能会与含有强配位基团的芳环、杂环药物形成牢固的价键作用,影响直接溶样检查;或者供试品不溶解,可能包裹重金属。这时,需先将供试品炽灼破坏为重金属氧化物残渣,再加盐酸转化,按第一法检查
操作方法

硫化钠法
概述
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生成沉淀的药物。如磺胺类、巴比妥类
原理
注意事项
NaOH碱性条件
显色剂用硫化钠,临用新制
砷盐检查法
古蔡氏法(Gutzeit)
原理
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砷盐的量
操作方法
检砷瓶:A 导气管:C 具塞孔:DE
导气管C中装入醋酸铅棉球
再于旋塞D的平面上放两片溴化汞试纸
样品、对照品分别置于检砷瓶中,加盐酸5ml与水21ml,再加2.5%碘化钾试液5ml与0.3%酸性氯化亚锡试液5滴,在室温放置10分钟
加锌粒2g,立即将装妥的导气管C密塞与A瓶,置25-40 ℃水浴中,反应45分钟,取出溴化汞试纸,比较砷斑
注意事项
标准砷斑大都采用标准砷溶液(1μg/ml)2ml
试剂的作用
碘化钾试液
还原剂
As5+→As3+
五价砷生成AsH3的反应速度比三价砷速度慢,加入KI使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后再与活泼氢反应,以增大AsH3的生成速度
I-与反应生成的锌离子配位,促进生成砷化氢的反应进行
酸性氯化亚锡试液
还原剂
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As5+→As3+)
KI被氧化生成的I2再还原为I-
醋酸铅棉球
排除硫化物的干扰(1mgS2-)
干扰物的排除
供试品是硫化物、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
干扰原因
排除方法
加入浓硝酸处理
供试品是铁盐(Fe3+)
干扰原因
Fe3+能消耗还原剂(KI、SnCl2),并能氧化砷化氢
排除方法
先加酸性SnCl2试液使Fe3+→Fe2+
共价键结合的砷化物
排除方法
进行有机破坏
酸破坏法(加稀硫酸与溴化钾)或碱破坏法(氢氧化钙500-600℃灼烧或加入无水碳酸钠碱融)
古蔡氏法特点
优点
灵敏度高(1µgAs)
缺点
Sb干扰
对含锑药物中砷盐的检查不能用古蔡氏法,需用白田道夫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法)
概述
本法不仅用于砷盐的限量检查, 而且可用作微量砷盐的含量测定
DDC-Ag:
原理
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氢,反应生成挥发性的砷化氢,还原DDC-Ag产生红色胶态银,用比色法或测定吸光度与标准对照比较
操作方法
同古蔡氏法生成砷化氢
砷化氢还原Ag-DDC溶液,产生红色的胶态银
目视比色法或510nm测定吸光度
特点
灵敏度高:0.5 µgAs/30ml
可仪器测定,还可定量1 µg~10µg/40ml
Sb干扰小,500µg锑不干扰
白田道夫法
原理
SnCl2在HCl中能将砷盐还原为棕褐色的胶态砷,与一定量的标准砷溶液按同法处理后进行比较, 判断供试品中砷盐的限量
特点
优点
不受Sb干扰
缺点
灵敏度低:20µgAs2O3/10ml
加入少量HgCl2,灵敏度提高至2µgAs2O3(1.5 µgAs)/10ml
次磷酸法
原理
在盐酸酸性溶液中,次磷酸还原砷盐为棕色的游离砷,与标准砷溶液同法处理后比较颜色
特点
不受硫化物、亚硫酸盐和Sb的影响
灵敏度低于古蔡氏法
干燥失重测定法
概述
干燥失重是指药物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水分,也包括其它挥发性物质
操作方法
ChP规定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 mg 以下即达到恒重
测定方法
常压恒温干燥法
受热稳定的药物,105℃恒温加热
方法
供试品应平铺在扁形称量瓶中进行干燥,厚度不可超过5mm;若为疏松物质,则不可超过10mm
放入烘箱或干燥器进行干燥,应将瓶盖取下或半开
置于烘箱内干燥的供试品,应在干燥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放冷,然后称定重量
减压干燥法和恒温减压干燥法
熔点低或受热分解的药物,室温或恒温,干燥器中进行
常用干燥剂: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钙、硅胶;恒温减压干燥器中的常用干燥剂:五氧化二磷
干燥剂干燥法
受热分解或易升华的药物,干燥器中进行
热分析法
计算方法
水分测定法
容量分析法
费休氏微量水分测定法
原理
操作方法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约消耗费休氏试液1~5ml),加无水甲醇2~5ml,不断搅拌下用费休氏试液滴定至溶液由浅黄色变为红棕色,或用永停滴定法指示终点;另作空白试验
计算方法
供试品中水分含量(%)=(A-B) F/W ×100%
A为供试品所消耗费休氏试液的容积,ml
B为空白所消耗费休氏试液的容积,ml
F为每1ml费休氏试液相当于水的重量,mg
W为供试品的重量,mg
注意事项
理论上费休氏试剂中水:碘:二氧化硫:甲醇:吡啶=1:1:1:1:3,但为了反应完全且部分试剂兼做溶剂,实际上仅碘与水的摩尔比为1:1,而碘、二氧化硫、吡啶的比例达1:3:5,甲醇更远远过量
无法区分药物中水分的形态使结晶水或吸附水,可用热分析法识别
烘干法
减压干燥法
甲苯法
气相色谱法
炽灼残渣检查法
概述
检查不含金属的有机药物或挥发性无机药物中混入的无机杂质(金属氧化物或无机盐类)
炽灼残渣指有机药物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在硫酸存在条件下,进行炭化和炽灼后,所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灰分
原理
样品炭化后+ H2SO4湿润→700~800℃炽灼至恒重→炽灼残渣(硫酸灰分),限量一般为0.1%~0.2%
操作方法
计算方法
注意事项
供试品的取样量应根据炽灼残渣限量和称量误差决定
含氟的药物对瓷坩埚有腐蚀,应采用铂坩埚
若残渣需留作重金属检查,则500~600℃炽灼至恒重
加硫酸处理是使杂质转化为稳定的硫酸盐,并帮助有机物炭化
易炭化物检查法
概述
检查药物中遇硫酸易炭化或易被氧化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方法
硫酸炭化后与对照液比较
比色:同置白色背景前,平视观察比较。
比色用对照液分类
“溶液颜色检查”项下的标准比色液
由比色用氯化钴液,比色用重铬酸钾液和比色用硫酸铜液按规定方法配成的对照液
高锰酸钾液
残留溶剂测定法
常见残留溶剂
第一类(毒性大,致癌,有害,避免使用)
苯
四氯化碳
1,2-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烯
1,1,1-三氯乙烷
第二类(对人有一定毒性,限制使用)
乙腈
氯苯
三氯甲烷
甲醇
吡啶等
第三类(对人无毒性,推荐使用)
乙酸
丙酮
正丁醇等
第四类(尚无毒理学资料的溶剂)
石油醚
三氯乙酸
异辛烷等
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法
系统适用性试验
一般要求理论塔板数填充柱大于1000;毛细管柱大于5000
待测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1.5
相对标准偏差内标法≤5%;外标法≤10%
测定方法
直接进样法
取标准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3次,每次2μl,测得相应的峰面积,用内标法定量时,计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供试品溶液所得的峰面积比的平均值不得大于由标准溶液所得的峰面积比的平均值。外标法定量时,供试品溶液所得的待测物峰的平均面积不得大于由标准溶液所得的待测物峰的平均面积
顶空分析法
将含挥发性杂质的供试品置于一耐压的密闭系统中,在一定的温度,经过足够的时间,该挥发性杂质在气相或液相中的含量达到平衡并具一定的比值,取其气相中气体进行测定,其结果与液相中含量成正比。此分析方法亦称液上气体分析法,常与气相色谱法联用,称为顶空气相色谱法
顶空瓶加热温度一般70~85℃,顶空瓶加热时间30~60分钟
溶液的制备
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亚砜作溶剂
计算方法
以内标法按峰面积比值或外标法的峰面积定量
溶液颜色检查法
概述
控制药物中有色杂质限量的方法
检查方法
目视比色法
即与标准比色液比较的方法
标准比色液的配制
6种色调:绿黄色、黄绿色、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棕红色
分光光度法
单一波长定量
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在规定波长测定吸收度,吸收度不得过规定值
色差计法
全波长范围定量
本法是通过色差计直接测定溶液的透视三刺激值,对其颜色进行定量表述和分析的方法。测色仪器一般为光电积分型色差计
溶液澄清度检查法
概述
检查药物中的微量不溶性杂质,用作注射剂的原料药一般应作此项检查
检查方法
目视比浊法
操作方法
浊度标准液的配置
中国药典规定用浊度标准液作为澄清度检查的标准
乌洛托品在偏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生甲醛,甲醛与肼缩合生成甲醛腙,不溶于水,形成白色浑浊。1.00%硫酸肼溶液与10%乌洛托品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浊度标准贮备液,再按比例稀释
判断
药典中规定的“澄清”,系指供试品溶液的澄清度相同于所用溶剂,或未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
浊度仪法
供试品溶液的浊度用浊度仪测定。溶液中不同大小、不同特性的微粒物质包括有色物质均可使人射光产生散射,通过测定透射光或散射光的强度,可以检查供试品溶液的浊度。仪器测定模式通常有三种类型,透射光式、散射光式和透射光-散射光比较测量模式
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特殊杂质的研究规范
新原料或新制剂总的杂质表观含量在0.1%及其以上的杂质以及表观含量在0.1%以下的具强烈生物作用的杂质或毒性杂质,要求定性或确证其结构
特殊杂质的鉴定
合成杂质对照品
色谱法制备杂质对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