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思维和存在哪个为 第一性 、哪个为第二性的 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它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客观标准,因为它规定着各 派哲学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哲学的性质。
编辑于2022-08-16 15:52:08 内蒙古自治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思维和存在哪个为 第一性 、哪个为第二性的 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它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客观标准,因为它规定着各 派哲学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哲学的性质。
公共基础知识-宪法1事业单位考试:宪法的结构:1. 序言(与正文效力相同,与正文并列关系);2. 正文: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 旗、国歌、国徽、首都。考排序:“旗歌徽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思维和存在哪个为 第一性 、哪个为第二性的 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它是划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客观标准,因为它规定着各 派哲学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哲学的性质。
公共基础知识-宪法1事业单位考试:宪法的结构:1. 序言(与正文效力相同,与正文并列关系);2. 正文: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 旗、国歌、国徽、首都。考排序:“旗歌徽首”。
马原知识点梳理
总论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内容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亚当.私密、大卫.李嘉图)、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马克主义具有科学性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常见坑:科学化❌,科学是指正确的,但并非所有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常考考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哪个为第一性、哪个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思维,还是存在。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客观标准,因为它规定着各派哲学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哲学的性质。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3.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实物:形(身体)、气、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缺陷
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原子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
联系、全面、发展——辩证法
不彻底性: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半截子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感觉,观念,我,吾心,思想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神灵,天理,天道,命格,神创论
唯物论
物质(物质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有五种运动形式,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社会运动
运动和静止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可分割) 常考:1.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物方生方死,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2.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注意常考: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错误) 意识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但不可以直接转化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动能动性 二者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A、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注意:规律可以被认识、利用、尊重; 不可以被创造、改变、消灭(常考)
实践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5.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体地位,统率部分
⚠️考点关键词:全局,大局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木桶效应,牵一发动全身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坑常考: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 分情况讨论:1. 如果部分是有序、合理的组成,此时整体大于部分功能 2. 如果部分是无序、不合理的组成,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发展
特征: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旧事物:不合乎历史前进方向,丧失历史必然性,会走向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考:体现发展观点的例子: 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3.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三大规律:(常出多选)
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
含义:对立统一就是矛盾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高频考点)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斗争性 : 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
事物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个性)
具体事物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好和不好都要看到,要全面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在分析事物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考点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结合内因,外因不能单独起作用)
⚠️易错例子: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外因) 蓬草不用别人扶着就可以长得很直,因为麻草给其作用力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度:把握适度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基础/准备(常考)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 eg: 先富后富的例子体现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内容:任何事物发展都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该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常见例子:1.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 历经天华成此境,人间万事出艰辛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
社会历史性:会受到历史条件制约
直接现实性: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基本规律——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到理性
第二次: 理性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真理
概念: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辩证性
🔺客观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
(1)内容是客观的,包含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其标准是客观的,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
辩证性:
(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指真理的主观性。
(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具体性——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真理和谬误
一定范围内——绝对对立
超出一定范围——相互转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
社会的基本矛盾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 (核心——国家政权)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体现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党在工作过程中要走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观点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属性
2. 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
(1)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2)统一性:商品必须同事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影响商品价格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但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
(2)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加速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4)副作用:阻碍技术进步;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来不断为自己创造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劳动力价值,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能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及方法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所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1)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2)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资本与利润
资本循环条件、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产业资本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职能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条件:
a、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生产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
b、继起性,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依次连续性。
影响因素:资本周转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两种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
(1)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2)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3)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
影响利润率因素、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
影响利润率因素: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也低。
(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
(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加快,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提高年利润率。
(4)不变资本的节省。节省不变资本,可以减少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