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供大家免费查阅: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2.研究任务;二、历史发展:1.起源、2.发展过程。
编辑于2022-08-16 19:36:57 山东省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
1. 研究对象
(1) 学生心理
(2) 学习心理
(3) 教师心理
(4) 教学心理
2. 研究任务
(1) 剖析教育问题
(2) 促进教育发展
二、 历史发展
1. 起源
(1) 时代背景
1||| 斐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
(2) 产生及早期著作
1|||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四段教学
2|||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3|||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1877,最早命名)
(3) 实验教育运动
1||| 梅依曼
2||| 拉伊《实验教育学》
2. 发展过程
(1) 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诞生,西方第一本)
3. 研究趋势
(1) 取向
(2) 内容
(3) 思路
(4) 体系
(5) 方法
学习与心理发展
一、 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1. 含义
(1) 练习与反腐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的较持久变化
(2) 含义
1||| 经验引起
2||| 持久变化
3||| 学习的定义有界限
4||| 非人特有
5||| 适应活动
2. 作用
(1) 生存
(2) 成熟
(3) 发展
二、 学习的分类
1. 按学习水平
(1) 加涅
1||| 按简繁程度
A. 信号
B. 刺激——反应
C. 连锁
D. 子主题
E. 言语联想
F. 辨别
G. 概念
H. 规则
I. 解决问题
(2) 雷兹兰(进化水平)
1||| 反应性学习
A. 习惯化敏感化
2||| 联结性学习
A. 抑制性,经典性,操作性
3||| 综合性
A. 感觉前条件作用,定型作用,推断学习
4||| 象征性
A. 阶段:符号性学习,语义,逻辑
2. 性质与形式分类
奥苏泊尔
(1) 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来源
1||| 接受学习(掌握)
2||| 发现学习(创造)
(2) 主体所得的经验性质
1||| 意义学习
A. 表征
B. 概念
C. 命题
2||| 机械学习
3. 按结果分类
(1) 按学习结果
1||| 言语信息
2||| 运动技能
3||| 智慧技能
4||| 认知策略
5||| 态度
4. 教育目标
布鲁姆
(1) 认知领域
1||| 知领运分综评
(2) 情感领域
1||| 接反价组个性
(3) 动作技能
1||| 知定反机外适新
5. 学习内容
冯忠良
(1) 知识学习
1||| 领会——巩固——应用
(2) 技能学习
(3) 社会规则学习
6. 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1) 内隐
(2) 外显
三、 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 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
(1) 依存性
(2) 促进作用
2. 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
(1) 学习准备
(2) 发展性教学
1||| 维果茨基
2||| 赞可夫
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1. 经典实验
(1)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
1||| 建立前
A.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B. 中性刺激——注意但无唾液
2||| 建立中
A. 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3||| 建立后
A. 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2)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 小阿尔伯特实验
2||| 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反应”的牢固联结
2. 主要规律
(1) 获得
(2) 消退
(3) 泛化与分化
(4) 高级条件作用
(5) 第一信号系统
(6) 子主题
(7) 第二信号系统
(8) 恐惧性条件作用
(9) 频因律,近因律
二、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1. 经典实验
(1) 桑代克的联结——试探说
1||| 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2) 斯金纳箱(S——R联结)
2. 主要规律
(1) 桑代克
1||| 学习的主律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2||| 学习的从律
A. 多重反应律
B. 定势律
C. 优势反应
D. 类推反应
E. 联合转移
(2) 斯金纳
1||| 强化与惩罚
A. 行为被增强
a. 正强化(呈现愉快)
b. 负强化(消除厌恶)
B. 行为被减弱
a. 1型惩罚(呈现厌恶)
b. 11型惩罚(消除愉快)
2||| 四种强化程式
A. 连续强化(新反应)
B. 断续强化(高反应,低消退)
a. 固定间隔强化
b. 固定比率强化
c. 变化间隔
d. 变化比率
3||| 逃避/回避条件作用
4||| 应用
A. 程序教学
B. 行为矫正
C. 普雷马斯克原理
三、 社会学习理论
1. 经典实验
(1) 实验过程
(2) 结论
1||| 观察成人榜样习得新行为
2||| 后果起决定作用
2. 基本观点
(1) 观察学习,内外因
(2) 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3) 冬季三种来源
1||| 直接
2||| 替代
3||| 自我强化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 早期的认知理论
1. 格式塔的完型——顿悟说
(1) 经典实验(科勒黑猩猩学习实验)
1||| 箱子实验
2||| 棒子实验
(2) 基本观点
1||| 学习通过顿悟实现
2||| 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3||| 刺激和反应之间以意识为中介
2.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1) 经典实验
1||| 位置学习
2||| 奖励学习
3||| 潜伏学习
(2) 基本观点
1||| 学习有目的
2||| 对符号——完型的认识
3||| S——O——R
4||| 强化不是必要因素
5||| 预期的证实是内在强化
二、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 认知学习观
(1) 实质是主形成认知结构
(2) 获得,评价,强化三过程
2. 发现学习
(1) 含义
1||| 独立探究,自行发现
(2) 评价
1||| 激发好奇心
2||| 兴趣
3||| 积极性
4||| 批判性
5||| 创造性
6||| 无视歪曲接受学习
7||| 缺乏科学界定
8||| 浪费时间
3. 教学结构观
(1) 动机原则
(2) 结构原则
(3) 程序原则
(4) 强化原则
4. 认知表征理论
(1) 动作性表征
(2) 映像性表征
(3) 符号性表征
三、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1. 有意义学习
(1) 实质
1||| 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
(2) 条件
1||| 材料有逻辑
2||| 心向需主动
3||| 适当有知识
4||| 新旧互作用
(3) 类型
1||| 表征学习
2||| 概念学习
3||| 命题学习
2. 接受学习
(1) 含义
(2) 原则
1||| 分化
2||| 整合协调
3||| 序列组织
4||| 巩固
(3) 评价
1||| 反对完全发现学习
2||| 界定不清晰
3. 认知同化理论
(1) 核心
1||| 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
(2) 三种同化方式
1||| 下位学习
A. 派生类属
B. 相关类属
2||| 上位学习
3||| 组合学习
4. 先行组织者策略
(1) 含义引导性材料
(2) 类别
1||| 比较性组织者
2||| 陈述性组织者
四、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 信息流
(2) 控制结构
1||| 期望事项
2||| 执行控制
2. 学习的阶段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建构理论
一、 建构主义概述
1. 四中取向
(1) 激进建构
(2) 社会建构
(3) 社会文化
(4) 信息加工建构
2. 四个观点
(1) 知识观
(2) 学习观
(3) 教学观
(4) 学生观
二、 主要学习理论与应用
1. 认知建构主义(激进+信息加工)
(1) 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说
1||| 学习的实质
A. 生成信息的意义过程
B. 主动建构/选择
2||| 学习生成过程模式
A. 注意和选择性知觉阶段
B. 主动建构意义阶段
C. 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阶段
(2) 斯皮罗的认知灵活性理论
1||| 学习观
A. 结构良好/不良好领域
B. 初级/高级学习
C. 不同情境多种方式建构
2||| 教学观
A. 随机通达教学及其原则
2.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社会文化)
(1)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1||| 内化理论
2||| 活动理论
3||| 支架式教学
(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1||| 情境认知与分布式认知
2||| 情境学习与教学
3||| 教学模式
三、 建构主义的评价
1. 贡献
(1) 重视解释信息或亲身体验
(2) 合作进行社会性建构
(3) 运用学习策略于新的情境
(4) 影响深远
2. 局限
(1) 将建构与客观对立
(2) 片面夸大主观作用,容易陷入不可知论
学习的人本理论
一、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2. 内在学习论
二、 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 有意义的自幼学习观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三、 应用
1. 知情协调
2. 情感为基本动力
3. 强调人际关系
4.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动机
一、 含义和类型
1. 含义
(1) 含义:激发行为,导向目标,维持的动力倾向
(2) 作用
1||| 引发
2||| 定向
3||| 维持
4||| 调节
2. 类型
(1) 学习动机内容和社会意义
1||| 高尚正确
2||| 低级错误
(2) 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
1||| 近景的直接性
2||| 远景的间接性
(3) 起作用的范围
1||| 一般动机
2||| 具体动机
(4) 动力来源
1||| 内部
2||| 外部
(5) 奥苏泊尔对成就动机的划分
1||| 认知内驱力
2||| 自我提高内驱力
3||| 附属内驱力
二、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1) 联结主义认为
(2) 内外部强化
2. 人本理论
(1) 自我实现
(2) 缺失爱和尊重的需要
3. 社会认知理论
(1) 成就动机理论
1||| 默里提出概念
2||| 麦里克兰补充
3||| 阿特金森完善
(2) 自我效能感
1||| 班杜拉
2||| 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
A. 结果期望
B. 效能期望
3||| 功能
A. 决定选择和坚持
B. 影响对困难的态度
C. 影响行为表现
D. 影响情绪
4||| 形成因素
A. 直接经验
B. 替代
C. 言语
D. 情绪唤起
(3) 自我价值理论
科温顿
1||| 天生具有维护自尊不和自我价值的需要
2||| 自我价值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3||| 高能力个体容易成功
4||| 四类学生:趋与避的高低
(4) 归因/成就目标/自我决定论
三、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成就动机的培养
1||| 意识化
2||| 体验化
3||| 概念化
4||| 练习
5||| 迁移
6||| 内化
(2) 成败归因训练
(3)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 直接经验培训
2||| 间接经验培训
3||| 说服教育
2. 激发
知识的学习
一、 知识的概述
1. 知识的表征
(1) 概念:层次网络模型
(2) 命题好命题网络
(3) 表象
(4) 图式
(5) 产生式系统
2. 知识的类型
(1) 陈述性与程序性
(2) 显性/隐性
(3) 具体/方式方法/普遍原理知识
(4) 具体/抽象
(5) 感性/理性
二、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知识的理解与保持
(1) 知识的理解
1||| 含义和种类
2||| 理解水平
初级
中级
高级
(2) 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
1||| 提高加工水平
2||| 多重编码
3||| 记忆术
4||| 过度学习
5||| 合理复习
2. 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1) 概念的获得
1||| 概念形成
2||| 概念同化
(2) 概念的学习
1||| 规——例——规/例——规——例
2||| 正/反例
3||| 变式
(3) 原理的学习
1||| 特征
2||| 简明扼要
3||| 概念——关系——内化
4||| 条件:内部/情境
3. 错误概念的转变
(1) 性质
1||| 广泛性
2||| 隐蔽性
3||| 顽固性
(2) 转变
1||| 引发认知冲突
2||| 解决
(3) 影响因素
1||| 形式推理能力
2||| 知识经验
3||| 元认知能力
4||| 动机
5||| 态度
(4) 转变条件
波斯纳
1||| 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 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 新观念的合理
4||| 新观念的有效性
(5) 转变方法
1||| 开放课堂
2||| 倾听
3||| 引发冲突
4||| 交流讨论
三、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 心智技能的形成
(1) 定义
1||| 内潜性
2||| 简缩性
3||| 观念性
(2) 心智技能的阶段
1||| 加里培林
A. 活动定向
B. 物质活动
C. 有声言语
D. 无声外部言语
E. 内部言语
2||| 安德森
A. 认知
B. 自动化
C. 联结
3||| 冯忠良
A. 原型定向
B. 原型操作
C. 原型内化
2. 认知策略的学习
·认知策略:加工信息 ·元认知策略:控制加工流程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管理
(1) 陈述性知识策略
1||| 复述
A. 利用记忆规律
B. 合理复习
C. 自动化
D. 亲自参与
E. 情境/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
F. 培养心向,态度与兴趣
2||| 精细加工
A. 记忆术
a. 位置记忆
b. 首字连词
c. 谐音联想
d. 琴栓——单词法
e. 关键词
f. 视觉联想
B. 灵活处理信息
a. 有意识记
b. 主动应用
c. 利用背景知识
3||| 组织策略
A. 列提纲
B. 作表图
C. 运用理论模型
(2) 程序性知识
1||| 模式再认
2||| 动作系列
(3) 认知策略的形成条件
1||| 内在(知,反,动,智)
2||| 外在(教,练,分,条)
(4) 认知策略一般学习阶段
1||| 陈述性知识
2||| 变式练习
3||| 反省认知
3.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含义和特点
1||| 物质性
2||| 外显性
3||| 扩展性
(2) 种类
加涅
1||| 粗大/精细
2||| 连/不连贯
3||| 封闭性/开放性
(3) 形成
1||| 菲茨/波斯纳
A. 认知
B. 联系
C. 自动化
2||| 冯忠良
A. 操作的定向
B. 模仿
C. 整合
D. 熟练
四、 学习的迁移
1. 迁移的类型
(1) 效果
1||| 正/负/零
(2) 时间
1||| 顺/逆向
(3) 发生方式
1||| 一般/具体
(4) 迁移范围
1||| 近/远/自
(5) 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
1||| 水平/垂直
(6) 自动化程度
1||| 低通/高通
2. 经典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2) 相同元素论
(3) 概括化原理
1||| 水下打靶试验
贾德
2||| 原理越透彻,适应性越强
(4) 关系转换说
1||| 事物间关系的顿悟
(5) 奥斯古德的逆向曲面模型
三维迁移模型
(6) 能力论
(7) 分析——概括说
(8) 布鲁纳
(9) 认知迁移理论
(10) 学习定势说
3. 现代理论
(1) 奥苏泊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 霍利约克符号性图示理论
(3) 安德森产生式理论
(4) 金特纳结构匹配理论
(5) 格林诺情境性理论
4. 学习迁移的作用
(1) 客观因素
1||| 学习材料的特点
2||| 教师的指导
3|||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 迁移的媒体
(2) 主观
1||| 智力
2||| 认知结构
3||| 态度
4||| 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