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河西走廊》第二集 通道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河西走廊》第二集 通道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霍去病、霍去病对抗匈奴、张骞二使西域、治理河西走廊。
唐朝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从长安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这里,莫高窟有一半洞窟是在唐朝修建的,以220窟为代表现存127个洞窟,集中反映了丝路的繁华和唐代文明的宏大辉煌。
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焉知山举行了外交与商贸会盟,连接中原与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裴矩为中原王朝开拓的西北战略,给唐帝国统治者奠定了稳固平顺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传入中国,鸠摩罗什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河西走廊弘扬佛法,开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集 通道-少年将军霍去病西行拓土,打通河西走廊
霍去病
家庭出身:出生平阳公主府,汉武帝外甥,舅舅为大将军卫青,姨母为皇后卫子夫
生活环境:随舅舅卫青从小军营耳濡目染、酷爱军事、酷爱骑射
成就:少年将军,22岁封狼居胥;铿锵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对抗匈奴
汉匈之战背景
战况分析:匈奴拥有强大骑兵,作战灵活,河西走廊远离交通线与人口稠密地区,补给困难
目的:解除匈奴对中原腹地的威胁,斩断匈奴与羌族部落的联盟,削弱匈奴势力范围,斩断匈奴右臂,打通前往西域的通道
初战封侯
公元前123年,17岁随卫青出站立战功 封冠军侯,轻骑兵战术展露锋芒
帝国反思:优良战马成为国策,骑兵部队为中国现役部队的五分之一
河西之战,打通走廊
河西一战:公元前121年 早春 骑兵闪击战首次正规试验
作战:乌稍岭 (河西走廊东端的起点,河西走廊的咽喉进入)-焉支山-敦煌
作战结果:扫荡匈奴5个部落,斩杀匈奴折兰王 卢胡王、歼灭匈奴军近万,遗憾休屠王浑邪王逃走
河西二战:公元前121年 夏季
作战计划:①公孙敖率军从东进攻,吸引匈奴注意, ② 霍去病袭击匈奴后方,③张骞、李广各带一路人马,切断匈奴援军路线,彻底聚迁休屠王浑邪王部落
节外生枝:公孙敖迷路、未按计划会师,霍去病铤而走险
作战结果:匈奴遭受毁灭性打击,接收匈奴饲养战马场地(山丹马场);张骞被免去博望侯
匈奴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河西三战:公元前121年 休屠王 浑邪王欲投降,霍去病出征受降
意外:匈奴内讧,浑邪王杀掉休屠王,收编其部队
结果:霍去病携受降浑邪王前往长安面见汉武帝,历经三次河西之战,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河西之战落下帷幕
漠北之战 ,封狼居胥
前因:公元前119年 夏季 巩固河西之战,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
作战结果:霍去病部队全歼匈奴主力,一路冲到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
自此,匈奴再无力与汉帝国进行大规模作战
张骞二使西域
目的 :一是汉帝国国力强盛,宣扬国威,二是与乌孙结盟
时间:公元前114年,张骞携300人使团,丝绸、茶叶、瓷器等再次出使西域
足迹:张骞到达乌孙,副使访问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交换物品:西域名马、银器、毛织品源源不断传到中原
意义:促进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融,奠定中原王朝对新疆的管辖和开发基础
治理河西走廊
设立河西四郡(公元前111年)
武威(武功君威);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掖); 酒泉(城下有泉、泉水若酒); 敦煌(盛大辉煌)
设立两大军事要塞
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代 王之涣
阳关:“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代 王维
设立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为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
历史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使西域正式成为汉朝版图,新疆和中亚一带广大地区并入版图
建立防御体系:汉长城(河西汉塞)
影响:河西走廊首次纳入中原版图,奠定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基本格局
世界背景
汉帝国成为当时与罗马帝国比肩的伟大帝国,安息王朝与贵霜帝国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