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病毒性传染病
临床医学专业传染病学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编辑于2019-12-07 13:39:07病毒性传染病
总论
感染过程的表现 (五个结局)
病原体被清除
隐形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有症状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传播病原体)
潜伏性感染(不传播病原体)
传播途径 (西华出虫体医)
传染病的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
甲类传染病
鼠疫
霍乱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甲戊急性感染,粪口传播
按病原学分
甲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乙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
HBsAg与抗-HBs
急性感染HBsAg 1-6w最长20w 慢性与携带者可多年终生
抗-HBs保护性抗体急性传染后期,HBsAg转阴后出现 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感染,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和抗-HBe
HBeAg高感染低应答期
HBeAg→抗-HBe:病毒复制静止状态传染性低
HBcAg和抗-HBc
HBcAg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HBV感染者几乎均可检出抗-HBC 抗- HBc IgM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 IgG出现较迟可终身
流行病学
传染源: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母婴
血液,体液
性
发病机制
免疫耐受期
HBV复制活跃 HBsAg(+)和HBeAg(+) HBV DNA>200000IU
免疫清除期
HBV DNA>2000IU/ml
低(非)复制期
HBeAg(-),HBV DNA低或检测不到
再活跃期
丙
丁
戊
临床分型
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 尿色加深 ALT和AST升高
黄疸期: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染,肝大质软边缘锐利,肝区压痛和叩 痛,ALT和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与黄疸型相似)
慢性肝炎
轻度
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肝功能或两项轻度异常
中度
重度
(上述)+肝掌蜘蛛痣男性乳腺发育脾大
重型肝炎
肝衰竭综合症:黄乏胀呕小学乱:
黄疸
极度乏力
严重消化道症状(腹胀)
恶心呕吐
肝浊音界缩小
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乱: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分型
发展速度
急性重型肝炎(发病2w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5天~26周出现肝衰竭综合症)
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常)
慢性重型肝炎
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时相
早中晚
淤胆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与急性黄疸型类似)
慢性淤胆型肝炎: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大
肝炎肝硬化
活动
活动性
静止性
病理临床
代偿性
失代偿性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记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及皮肤斑丘疹。
流行病学
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两天到出疹后五天,口鼻咽和眼结膜分泌物中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6m到5y小儿
临床表现
前驱期
以呼吸道和眼结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为主,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
口腔黏膜出现麻疹斑(科氏斑)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针尖状的点状白色突起,周围有红晕
可有麻疹前驱疹
出疹期
发热的第3-5天开始出现斑丘疹,从耳后发际线→前额,面,颈部→胸腹背及四肢→最后手掌足底
初为斑丘疹压之退色
全身中毒症状加重
恢复期
皮疹高峰1-2天后迅速好转,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并发症
喉炎
肺炎:(最常见)
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危及生命的三大症状: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流行病学
传染源:猪🐷
传播途径:蚊叮咬(三带喙库蚊)
普遍易感,2---6岁最高
临床表现
初期:发热,恶心呕吐,嗜睡
极期
高热
意识障碍
惊厥或抽搐
呼吸衰竭(死亡主要原因)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
循环衰竭
恢复期
后遗症期:失语,瘫痪,意识障碍,痴呆
诊断
流行病学
典型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
脑脊液
血清学: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填空)
高热:物理为主药物为辅
抽搐
高热所致降温
脑水肿所致,脱水
脑实质病变,镇静剂
呼吸衰竭
氧疗
脱水
吸痰翻身
改善微循环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种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伤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
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
传播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接触
垂直
虫媒
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病理生理解剖:腹膜后胶冻样水肿
临床表现
发热期
发热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痛
头痛
腰痛
眼眶痛
胃肠中毒症状
精神症状
毛细血管损伤:充血,出血,渗出水肿征
皮肤三红:颜面,颈,胸
黏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
三水肿征:眼睑,脸部,腹水
肾损伤:蛋白尿,管型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
多尿期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年后期
恢复期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病前两个月进入疫区
临床特征
发热期的三个主要表现(发热中毒,充血出血渗出,肾损害)
病程的五个时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实验室检查:IgM 1:20为+ IgG 1:40+,一周后四倍上升
治疗:
原则三早一就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就近治疗
发热期
抗病毒
减轻外渗
改善中毒症状
预防DIC
低血压休克期
补充血容量
纠正酸中毒
血管活性药物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少尿期
稳:稳定内环境
促:促进利尿
导:导泻
透:透析疗法
多尿期
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防治继发感染
恢复期:补充营养定期复查
流行性腮腺炎
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多为双侧受累,为非化脓性炎症,表面灼热但不发红
血清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增高
并发症
脑膜炎
脑膜脑炎
睾丸炎
卵巢炎
胰腺炎(脂肪酶升高)
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