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论_马原_考研政治_2023年考研_参考徐涛老师融合肖秀荣老师
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编辑于2022-09-03 21:52:36 上海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导论
标记的逻辑标准 红色-重难点 黄色-薄弱点 绿-易错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
实践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3
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邀请,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起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
社会根源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斗争
实践基础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4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开放性
科学性
指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指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实践性
实践性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著作
《德法年鉴》
马克思和恩格斯 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一次/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
《资本论》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 工人阶级的圣经
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法兰西内战
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哥达纲领批判
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
列宁
《论欧洲联邦口号》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他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辩证唯物论 一个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个观点 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个原理 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6
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第二性
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
本体论
唯物主义
什么是物质?
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 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 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现代辩证: 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
什么是意识?
总---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感觉
王阳明代表
“心外无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 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上帝、道、缘)
朱熹所说的“理”、 柏拉图主张的“理念” 黑格尔提出的“绝对观念”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 =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认识论
可知论: 有同一性(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 没有同一性(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二元论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
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矛盾的
形而上学
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无矛盾的
观点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 1.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 2. 辩证唯物主义;(形成)
物质范畴 7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与运动 8
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运动的概念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不可分割--- 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批判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或)空间; 人的存在方式 --- 实践
运动与静止 9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下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相互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批判错误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概念间关系 不可分割&对立统一 词性相同 - 对立统一 ---运动-静止 词性不同 - 不可分割 ---英俊-我
物质运动与时空 10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
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一维)空(三维)的特点
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绝对存在;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速度极限,时空变化。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观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11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考试挖坑: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X )
意识的起源、本质 12
意识的概念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的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起促进作用。
语言是物质,语言的含义是意识;
意识的本质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12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标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1.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
2.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3.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1. 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3.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强 意识弱)
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物质世界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才能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1.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领域
人类社会包含于物质世界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规律)和主体选择(能动)的关系。
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不能改造和创造;
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联系。
规律可以划分为自然规律和历史规律。 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不需要人的参与,即无意识的; 历史规律的特点是需要人的参与,是有意识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4
原理内容(用来批判其他主义)
1. 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
联系
都是可知论(一元论)
区别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2. 马克思主义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映论, 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3. 马克思主义彻底坚持辩证法, 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4.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唯物, 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
联系
都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1. 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2. 马克思主义彻底坚持辩证法, 旧唯物主义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3.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唯物,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半截子唯物---(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
4.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实践的观点。
庸俗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是人的精神活动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
庸俗唯物主义并不是唯物主义
小资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作用和原理
理论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