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论_马原_考研政治_2023年考研_参考徐涛老师融合肖秀荣老师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编辑于2022-09-03 21:53:42 上海认识论
反应,能动
主观世界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26
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由实践派生
类比物质与意识
错误的实践观
中国古代哲学
实践被称为“践行” “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难道不是实践?
康德
把实践看成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认为实践随意、主观
强调了主体、忽略了客体
黑格尔
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 活动范围之内。
错把实践认为是主观的
费尔巴哈
把实践与物质的活动联系起来,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认为实践不能和本能活动等同起来
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是一种物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感性指受意识能动性的驱使/指导,体现着主体的意愿和目的; 对象性指实践有客体,要去改造客体; 物质活动指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行为 / 物质的,具有客观性
实践的本质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
能动地---指受意识驱使
机器人也可以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
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
将脑中的**变为现实的**的功能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受意识指导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
主体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7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概念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主体只能是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
自然能力(力气、身高等)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理论、经验知识的掌握)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
三种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客体
概念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不是所有的物都是客体
成为客体的条件
被纳入主体实践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
实践中介
概念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比如火车、电脑、雷达对人的腿、脑、眼的延伸和放大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最根本)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考纲新增词
主体客体化
改造
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例:石头加工为石雕
客体发生了变化
客体主体化
融入
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例:吃天山雪莲 功力大增
主体发生了变化
实践的形式
1.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活动的首要前提。
2.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搞关系)
人的活动
本能活动
饿了要吃,困了要睡
实践活动
组织的沙龙活动
3. 科学文化实践(对未知领域探索)
以及基于以上的虚拟实践 相对独立 不并列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相对独立性
实践决定认识 28
认为先有实践,后有认识;非总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科学总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形成和发展,以人类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知行合一 √
'先于' 区别 '先导'≈'指导'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不存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谁更有用、谁验证谁的问题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认识的本质 29
各个学派的观点
本体论、认识路线、真理观、思想路线、历史观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不是对事物的反映,而是先于事物存在的)
从思想/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机械/直观反映论(反映是一个机械直观的过程)
能动反映论(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从物到思想/感觉
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观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和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能动反映的内在环节和必要途径。 但非认识的本质
优点
1.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30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概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对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和具体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区别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关系 : 对立统一 = 辩证关系
相互联系
1.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或经验主义错误 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和少年,强调感性认识
过分夸大感性,导致经验主义、经验论; 过分夸大理性,导致教条主义,唯理论;
相互区别
感性到理性飞跃的条件
1.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重要性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条件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科学实践方法等。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31
理性因素
概念
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概念
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
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理性因素:他拥有物理学的知识 感性因素:被苹果砸时灵光乍现 感性、理性泛属认识,认识程度深浅问题; 感性因素、理性因素属因素;
认识的两大规律 32
认识的反复性
概念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客观)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否定之否定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统一 33
方法论意义
实践超前于认识
冒进主义(左)
实践落后于认识
保守主义(右)
真理及其特性 34
由错误到真确
真理观
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真理就算没有人承认,它也是真理。
实用主义 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一定有用√ 有用即真理×
正确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客观有两层解释: 1. 真理是对外部物质世界进行反映,外部世界就是真理的内容。而外部世界是客观的,所以真理的内容也是客观的。 2.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所以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而是说他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
一元性
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说真理是有绝对性的:
1.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对的)
2.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有能力去认知真理)
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说真理具有相对性:
1.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没有绝对性就没有相对性,没有相对性就没有绝对性。
相互包含
1.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2.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今天认识的真理→明天认识的真理
3.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今天认为绝对对的真理就算曾经的认知推翻一些,留下一些。 ???
其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
人完全有能力去认知外部世界。(所有获得的真理具有绝对性)
人的思维能力的非至上性
目前还没有上述能力,但终将有这种能力(所有获得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 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 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真理与价值
价值的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特点及标准
自由和必然
真理和谬误 35
真理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
在确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存在着原则性界限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不在于他能否付诸实践(因为错误的认识也可以付诸实践),而在于他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真理的相对性 (今天的这个真理未来某一天可能会变错的趋势或者个性); 谬误始终是错误的;????相互转化? 变成真理还会错?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把握范围的重要性: 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超出自己的使用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谬误回归合适自己的范围变为真理√
真理的检验标准 (非重点) 3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是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但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1. 唯一标准
2. 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不可推翻
3. 即使当前不能,最终仍能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1.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2. 不是一次完成。
3. 已被检验的真理仍需接受再检验。
真理与价值 37
价值
概念
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 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特点
1. 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一碗米饭,南方人觉得价值高,北方人觉得价值低。
3.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个人维度、群体维度、社会维度.......
4. 社会历史性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一千年前从地下挖出石油和现在挖出石油
价值评价
概念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知识性认识,依据客体本身; 评价性认识,依据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特点
1.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3.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相关知识越多,评价得越好。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1.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有价值的一定是真理× 真理一定有价值√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补充:衡量实践的两把尺 真理和价值
一个实践符合真理,不符合价值
做了事,没意义
一个实践符合价值,不符合真理
有意义,做不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非重点) 3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自由和必然 39
概念
自由
想怎么样(体现人的能动性)
必然
该怎么样(体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
1. 认识条件
认知越多越自由
2.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自由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前提
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自由 (自由不意味着必然(客观规律)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