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史观_哲学_马原_考研政治_2023年考研_参考徐涛老师融合肖秀荣老师
唯物史观一般指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编辑于2022-09-03 21:55:05 上海唯物史观
人类历史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40
唯心史观的缺陷
1. 只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2. 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1
社会存在(物质)
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
生产方式(决定)
生产力(决定)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存资料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存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意识)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 语言学、 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坑: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立刻发生变化和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平衡:社会存在越发达,社会意识越发达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42
概念
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
一种物质力量;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
1.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2.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存资料
3.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虽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它不属于生产力中的这三种构成,而是渗透其中,相互结合发生作用。
生产关系
属物质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是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双向)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3
概念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高阶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 同级别,;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图解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是生产力)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44
社会形态
概念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内容
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
社会的政治形态=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特点
1.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二者缺一不可,犹 如“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的表现形态。
2.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3. 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的更替
特点
1.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2.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个民族做出特定的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取决于民族利益
取决于交往
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3.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大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 4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 46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 47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改革的性质 48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 49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1.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2.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3.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非重点) 50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51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狼孩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不是人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52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因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经济条件是根本制约因素)
方法论
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非重点)53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