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_哲学_政治经济学_考研政治_2023年考研_参考徐涛老师融合肖秀荣老师
这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_哲学_政治经济学_考研政治_2023年考研_参考徐涛老师融合肖秀荣老师
编辑于2022-09-03 21:58:15 上海资本主义 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 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非重点) 5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
价值是什么 55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的经济形势。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 社会分工的存在
2.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交换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未经劳动一定没有价值。 √例:空气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缺一不可。
商品的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有价值的一定有实用价值; 但使用价值不以价值存在为前提==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视角)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对应: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②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到新产品中去;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价值就是抽象劳动) 对应:①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②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同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的本质。 商品经济交换的本质正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并非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即社会财富)的源泉(并非唯一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
例:徐涛上课-交警指挥交通 1. 形式不一样 都叫具体劳动。 2. 都在消耗体力和脑力,都叫抽象劳动。 一个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表格汇总
价值如何衡量 56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效率---δ/t)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等...)↑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市场自我调节形成该自乘
价值如何表现 57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交换
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羊=2把石斧
2.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不考)
把羊当作一般等价物
3. 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般不考)
把贝壳、宝石当作一般等价物
4. 货币形式
把金银当作一般等价物
货币
概念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
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为什么具有该职能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可以观念上的货币
大厦值10亿
流通手段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支付宝里的钱也是现实的货币)
数字货币是现实货币
纸币-0价值, 故不可以执行其价值尺度
可以不足值
代表一两的金子实际上可以不足一两
贮藏手段
退出流通流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支付手段
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
‘消白条’ 往往没有现货交易 流通手段---现货交易;支付手段---没有现货
世界货币
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变为两极
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有何规律 58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的决定因素
供求
币值
影响因素
价值
决定???
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极易混淆
价值规律的作用
积极作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作用
1. 阻碍技术的进步
2.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疑惑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9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任何一个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 比如自己开包子铺私有制角度:想几点开门就几点开门(私人劳动);社会分工角度:半夜才开门还卖个毛线(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必死,社会主义必胜----一种立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6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3.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4.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家也要分钱
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61
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 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包括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商品的价值
货币所有者所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能够增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雇佣工人制作包子
剩余价值的生产 6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典例
从劳动的角度
具体劳动的任务
转移“面”的价值到包子里
生产“包子”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的任务
生产新价值(40而非20)
从资本的角度
全部预付资本100元
购买面粉的80元不变资本(C)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购买工人的20元可变资本 (V)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能带来剩余价值(M)。
剩余价值率M’=M/V=20/20=100%
用来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 : m'=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从时间的角度
全天工作8小时
前4小时
为自己劳动,创造劳动价值(工资),称之为必要劳动时间
注意区别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后4小时
为资本家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
其他概念
绝对剩余价值
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
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效率-例如技术提高)
绝对剩余价值与 相对剩余价值的异同
相同点
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不同点
绝对剩余价值没有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技术进步,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
超额剩余价值
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短暂停留,长期转移到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是原因,相对是结果。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他们本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数量也相同。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区别
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无人车间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剥削工人)
不存在绝对的无人
机器设备仍然是工人生产的
随产业链,转移剥削
资本的积累 64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后果
本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源泉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后果
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
资本的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4斤面:1个工人
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生产资料-面粉等)和可变资本(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80元:20元
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变化导致价值构成一起变化,此时价值构成就是有机构成。 ①4斤面:1个工人 80元:20元 ②2斤面:2个工人 40元:40元 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 ③4斤面:1个工人 100元:20元---① 但是,如果技术构成不变,价值构成自己在变,此时价值构成就不是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V(劳动力)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图解
剩余价值的循环 65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购买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货币
生产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面和工人
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包子
产业资本运动的 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1.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
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采购、生产、销售同时进行否则资金链断裂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
1. 资本周转时间
周转越快,赚钱越快。
2.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做包子面就是流动资本;擀面杖就是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越大,赚钱越快。
马克思对资本家全部垫付资本的三次划分
汇总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价值补偿:东西能卖出去,钱能收回来。 实物补偿:原材料能不停地买回来。
马克思分析社会再生产问题的两个理论前提条件
1.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第 I 部类和第 II 部类,第 I 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 II 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2. 第Ⅰ部类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价值I(c)+I(v)+I(m) 第Ⅱ部类生产出来的所有东西价值Ⅱ(c)+Ⅱ(v)+Ⅱ(m)
释义2.
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剩余价值的分配 66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看起来)工资表现为 “ 劳动的价格 ” 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和平均利润
概念
成本价格
c+v
利润
m
r
平均利润
成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30%
由行业(部门???)间竞争而形成的
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
超额剩余价值
虽然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但是超额利润依然存在。因为平均利润是行业间竞争形成的,超额利润是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形成的。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农业利润。(各路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非重点)67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的贡献
在哲学上
1. 创立了唯物史观
2. 创立了唯物辩证主义
在理论上
1. 创立了唯物史观
2.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68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尖锐化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 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 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 制度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69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相连的,从根本上讲,国家的公共职能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民主制度
“ 主权在民 ” “ 天赋人权 ” “ 分权制衡 ” “ 社会契约 ” “ 自由、平等、博爱 ” 等政治思想
法制
私有制原则、“ 主权在民 ” 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国家政权
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评价
局限性
1. 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进步性
相对封建社会有进步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非重点)70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