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管理
教育学考研: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学校领导者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努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使教师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学科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
编辑于2022-09-08 22:38:10《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以总论与分述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从“教育领导”“学校管理”和“领域教育管理”三个层面,阐述了陶行知的校长领导、道德领导、学校民主法治、学生自治、教学管理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社会工作与管理”是一门培养职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事务高级管理人才的新兴专业,是一个在社会进化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倡导和实践“助人自助”的职业。从西方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工作是在工业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以总论与分述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从“教育领导”“学校管理”和“领域教育管理”三个层面,阐述了陶行知的校长领导、道德领导、学校民主法治、学生自治、教学管理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是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社会工作与管理”是一门培养职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事务高级管理人才的新兴专业,是一个在社会进化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倡导和实践“助人自助”的职业。从西方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工作是在工业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等.
德育管理
概述
德育
狭义:仅指道德教育。 广义: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心理需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学科教学以及一系列专门的活动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的过程。
德育管理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其中德育渗透于诸育之中,贯穿于诸育始终。它决定着诸育的本质,既为其他诸育提供方向,也为其他诸育提供动力。
德育管理的组织
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
德育管理目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所确立的一定时期内德育管理活动的质量规格与标准。
学校德育目标时指定德育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据,而德育管理目标则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服务的。德育管理目标是一个有目标系统、目标考评系统和目标保障系统所组成的目标管理系统。
组件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
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何层次,确立它们的职权和相互关系,组成健全而高效的管理体系。
校内德育管理机构:职责是定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制定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协调校内外关系,督促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帮助全体成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确保有效地完成德育工作。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管理网络: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职责: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活动,负责学生寒暑假生活和农忙假活动的管理工作,争取公安部门、地方政府和村民委员的支持配合,同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威海学生的坏人坏事作斗争。
建设队伍(德育管理的基础)
思想建设: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讨论交流、工作实践等途径,使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掌握先进的德育理论,懂得的与工作的一般规律,并遵守有关的政策和法令等。
组织建设:要保证德育工作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培训提高:国家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德育工作培训规划,明确规定培训要求,制定培训制度。
考核评定: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既要符合国家对各类人员的职责要求,又要符合实际情况。
制定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
制定德育管理制度是保障的与组织机构运行的重要手段,作用在于以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约束条件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和成员的行为,以建立正常的德育工作秩序。
我国学校德育管理制度从纵向看有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从横向看,分为职责类制度、常规类制度、考核奖惩类制度。
德育管理的实施
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
教学是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强化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学校领导者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努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使教师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学科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
提高各学科教学的教育效果。 首先,设立管理“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其次,明确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把握好“全、准、深、活、新“。”全“是全面吃透教材;”准“是准确把握教育点;”深“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活“是教育方法灵活;”新“是更新德育内容。 再次,要重视政治课教学的管理。
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在教学管理中,要做好考核评定工作,将渗透德育的水平和效果作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考核结果载入业务档案,并把评估结果与职称晋升挂起钩来,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渗透教学向更深的领域发展。
学校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校领导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紧密联系政治课的内容,精心设计各项活动,比如参观访问活动、组织劳动和社区服务。
做好各项活动的规划工作。学校各项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有序性原则,每次活动内容之间要有连续性,内个阶段的活动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
给予人力、物力的保证。科学组织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目标一致,行动协调,以取得预期效果。
对各项活动加以指导。学生的活动必须是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能起支配控制的作用,而应起指导作用。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如组织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联谊会、进行家庭访问、建立家庭联系手册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统一步骤,协调行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学校网络德育管理
加强网络德育管理刻不容缓
构建网络德育管理新模式
在原有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和自律抗诱惑能力,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做网上守法的一代新人。
同时,利用网络为学校德育研究与实践服务。开设网上德育课程,建立有教育意义的网站,开辟网络德育的新领域。
加强对网络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学校网络德育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强化学生特别是未成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
德育管理的评估
指标体系
德育评估包括对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估。评价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过程评价的方法。首先要考察分析德育工作状况,并确定评价指标。对德育效果的评估,采取定向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建立评价指标。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评估指标须能反映学生道德面貌的、基本的、具体的行为。
德育评估的定性与定量
定量化是把学生操行评分的“数”记载下来,一定数所积累的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道德水平和行为发展的情况。 优点:量化中所出现的“量”能激发学生道德动机的产生,从而促使学生比较自觉地矫正不良行为,使得学风、班风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 缺点:量化得到的分数有时与学生实际思想品德状况不一致,因而很难发挥它作为评估应有的选择、导向、激励和教育作用。 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不能仅仅强调开展了多少次活动、做了多少件好事、结果得了多少分,还应该分析活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展的,动机怎样,活动的质量如何,是否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只有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才能对德育活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德育评估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
理想德育与现实德育
教育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
教育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
要掌握不同教育过程发展的“度”。
德育研究的开发与深化
解放思想,创造宽松氛围。把德育研究活动与政治区分开来,鼓励人们大胆探索,发挥创造精神。
积极倡导新的德育观。倡导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民族传统的新价值观。
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研究。建立德育实验基地,研究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探讨人的道德形象等。
建立科学研究队伍,加强德育科学研究,开展广泛的实验活动,并建立专家咨询机构,辅助学校实施相应的德育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