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护理考研(名词解释)
护理学综合名词解释-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编辑于2022-09-10 23:02:41 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是一篇关于高效阅读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的意义,学习阅读的阶段,高效阅读的训练方法,书籍的分类,文学作品阅读法,实用类书籍阅读法,阅读速度,读书的要点,阅读目的,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护理学导论带你掌握核心框架与实用技能!内容涵盖五大模块:1理论基础篇,包括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奥瑞姆自理理论及ROY适应模式2护理程序篇,详解评估、诊断、计划等步骤,辨析护理与医疗诊断差异3临床应用篇,涉及压力源分类、护患沟通技巧及文化休克应对4思维方法篇,包含评判性思维应用和循证护理分级5职业发展篇,阐述护士角色、素质要求及护理立法意义。适用于护理学生和从业者系统学习。"
"向上的路从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那些支撑我们走很远的清醒句子:当你努力时,否定与嫉妒会如影随形,但这正是你突破圈层的信号敷衍生活等于告诉世界"我不值得被认真对待"真正的梦想不必解释,沉默的成长最有力量。人际关系的疏远是常态,暴力不止于肢体,更在于精神打压。记住:守护那些朴素的真理,比迎合喧嚣更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高效阅读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的意义,学习阅读的阶段,高效阅读的训练方法,书籍的分类,文学作品阅读法,实用类书籍阅读法,阅读速度,读书的要点,阅读目的,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护理学导论带你掌握核心框架与实用技能!内容涵盖五大模块:1理论基础篇,包括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奥瑞姆自理理论及ROY适应模式2护理程序篇,详解评估、诊断、计划等步骤,辨析护理与医疗诊断差异3临床应用篇,涉及压力源分类、护患沟通技巧及文化休克应对4思维方法篇,包含评判性思维应用和循证护理分级5职业发展篇,阐述护士角色、素质要求及护理立法意义。适用于护理学生和从业者系统学习。"
"向上的路从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那些支撑我们走很远的清醒句子:当你努力时,否定与嫉妒会如影随形,但这正是你突破圈层的信号敷衍生活等于告诉世界"我不值得被认真对待"真正的梦想不必解释,沉默的成长最有力量。人际关系的疏远是常态,暴力不止于肢体,更在于精神打压。记住:守护那些朴素的真理,比迎合喧嚣更重要。
护理考研(名词解释)
第一篇 基础护理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内源性医院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s):又称自身医院感染(autogenous infections)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为病人体内或体表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外源性医院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s):又称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s)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空气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飞沫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l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并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灭菌保证水平:
是灭菌处理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相对湿度:
在单位体积空气中,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热力消毒灭菌法:
主要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酶失活、细胞膜和细胞壁发生改变而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电离辐射灭菌法: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发射高能Y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B射线进行辐射灭菌的方法
高效消毒剂: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 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化学制剂
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预防性消毒:
指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
指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
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可以是传染病病人住院、转移或死亡后,对其住所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也可以是传染病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随时消毒:
指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isolation):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保护性隔(protective isolation):
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釆取的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
清洁区:
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病人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
潜在污染区:
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 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病人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
污染区:
指进行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接受诊疗的区 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如病室、 处置室、污物间以及病人入院、出院处理室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医院感染的发生可有一种或多种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
分级护理:
是指根据对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病人不同级别的护理,通常分为四个护理级别,即特级护理、一级护鲤、二级护理及三级护理
主动卧位:
是指病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见于轻症病人、术前及恢复期病人
被动卧位:
是指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常见于昏迷、 极度衰弱的病人
被迫卧位:
是指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莅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人体力学:
是利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学科
剪切力(shearing force);
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由压力和摩擦力协同作用而成,与体位有密切关系
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为摩擦力
保护具
用来限制病人身体或机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病人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职业暴蠢斗
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状态
护理职业暴露(nursing.occupational exposure):
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 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 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就是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釆取防护措施,以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和非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职业防护:
针对可能造成机体损伤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釆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职业性损伤的发生,或将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护理职业防护:
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
负重伤:
指由于职业关系经常需要搬动重物,当身体负重过大或用力不合理时,所导致的肌肉、骨骼或关节的损伤
压疮(pressure ulcer):
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局限性组织破损和坏死, 通常位于骨隆突处,由压力(包括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
睡眠:
睡眠是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对周围环境可 相对地不做出反应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及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出现某些临床症状,也包括影响入睡或保持正常睡眠能力的障碍,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以及异常的睡眠 相关行为
失眠(insomnia):
失眠是临虽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以入睡及睡眠维持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
ROM练习:
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的练习方法, 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度,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的锻炼方法
睡眠呼吸暂停:
是以睡眠中呼吸反复停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每次停顿≥10秒, 通常每小时停顿次数>20次,临床上表现为时醒时睡,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降 低、低氧血症、高血压及肺动脉高压
诱发补偿现象:
是指慢波睡眠的第III、IV期和快波睡眠减少时,会在下一个睡眠周期中得到补偿,特别是慢波睡眠的第Ⅳ期优先得到补偿,同时分泌大量生长激 素,以弥补因觉醒时间增加造成的能量消耗。但快波睡眠不足时症状更为严重, 病人会出现知觉及人格方面的紊乱
等长练习:
是指可增加肌肉张力而不改变肌肉长度的练习称为等长练习,因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又称静力练习
等张练习:
指对抗一定的负荷作关节的活动锻炼,同时也锻炼肌肉收缩。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动力练习
长期医嘱:
指自医生开写医嘱起,至医嘱停止,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医嘱,当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医嘱失效
临时医嘱:
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内的医嘱,应在短时间内执行,一般只执行一次
长期备用医嘱:
指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上,必要时用,两次执行之间有间隔时间, 由医生注明停止日期后方失效
临时备用医嘱:
指自医生开写医嘱起12小时内有效,必要时用,过期未执行则失效
发热(fever):
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C或口腔温度超过37.3°C,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 °C以上 可称为发热
稽留热(constant fever):
体温持续在39~40°C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
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
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简称绌脉,见于房颤
间歇脉(intermittent pulse):
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 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称间歇脉。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也会出现间歇脉
交替脉(alternating pulses):
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主要由于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出现而引起。为心肌损害的一种表现,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水冲脉(water hammer pulse):
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主要由于收缩压偏高, 舒张压偏低使脉压增大所致。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
重搏脉(dicrotic pulse):
正常脉搏波在其下降支中有一重复上升的脉搏波,但比脉搏波的上升支低,不能触及。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此波增高可触及,称重搏脉。 常见于伤寒和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
奇脉(paradoxical pulse):
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是心脏压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高血压:
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18岁以上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 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hypotension):
指血压低于90/60mmHg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
深度呼吸:
又称库斯莫呼吸(kussmaul's respiration),指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以梗机体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调节血中的酸碱平衡
潮式呼吸:
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respiration),是一种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再经一段呼吸暂停(5~20秒)后,又开始重复 以上过程的周期性变化,其形态犹如潮水起伏,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间断呼吸(cogwheel breathing):
又称毕奥呼吸(Biot's respiration),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岀现,常在临终前发生
吸痰法:
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氧气疗法:
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 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冷、热疗法:
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的目的
继发效应:
指用冷或用热超过一定时间,产生与生理效应相反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继发效应
营养素:
是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及调节和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
治疗饮食:
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治疗及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
试验饮食: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帮助诊断疾病和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鼻饲法:
·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要素饮食:
是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与水混合后可以形成溶液或较为稳定时悬浮液。它的主要特点是无须经过消化过程,可直接被肠道吸收和利用,为人体提供热能及营养
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按照病人的需要,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病人所需的全部能量及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
导尿术:
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
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
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潴出
尿急:
病大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由于膀胱三角或后尿道的刺激,造成排尿反射活动异常强烈而引起
留置导尿管术:
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膀胱刺激征: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主要由膀胱及尿道感染和机械性刺激引起
尿潴留(retention of urine):
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病人主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常见原因有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
多尿:
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
少尿:
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无尿(anuria)或尿闭(anuretic):
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 ,产生者
便秘:
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排便失禁:
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灌肠法(enema):
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口服给药法:
是临床上最常用、方便、经济、安全、适用范围广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
注射给药法:
是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皮内注射法:
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雾化吸入法:
是应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经鼻或口吸入呼吸道, 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过敏反应:
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再次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静脉输液:
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输液微粒:
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
输液微粒污染:
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密闭式输液法:
是将无菌输液器插入原装输液瓶进行输液的方法
开放式输液法:
是将溶液倒入开放式输液器吊瓶内进行输液的方法
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
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间接输血法:
是将抽出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给病人的方法
直接输血法:
是将供血者的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病人的方法
成分输血(component transfusion):
是指根据病人的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 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病人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成分
自体输血(autotransfusion):
是指采集病人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输回给病人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法
ABO血型鉴定:
通常是采用己知的抗A、抗B血清来检测红细胞的抗原并确定血型
直接交叉配血试验:
用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间接交叉配血试验:
用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检查供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溶血反应:
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分为急性溶血反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12小时尿标本:
指留取12小时尿液,嘱病人于7 pm排空膀胱后开始留尿,至次晨7am最后一次尿液全部收集于广口瓶内送检
24小时尿标本:
指留取24小时尿液,嘱f A^7am排空膀胱后开始留尿,至次 晨7 am最后一次尿液全部收集于广口瓶内送检
咽拭子培养:
从咽部及扁桃体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洗胃法(gastric lavage):
是将胃管插入病人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的溶液, 以冲洗并排除胃内容物,减轻或避免吸收中毒的胃灌洗方法
意识状态:
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应表现为意识清晰,反应敏捷、准确,语言流畅、准确,思维合理,情感活动正常,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判断力和定向力正常
意识障碍:
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任何原因引起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损害时,都可出现意识障碍
嗜睡(somnolence):
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地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
意识模糊(confusion):
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语言不连贯,对时间、 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完全或部分发生障碍,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精神错乱
昏睡(stupor):
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又进入熟睡状态
浅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可存在。呼吸、心跳、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深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弛缓状态, 深浅反射均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机体仅能维持循环与呼吸的最基本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心肺复苏:
是对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搏,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
临终关怀:
是一种照顾方案,以照料为中心,为濒死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性和支持性的照顾
临终关怀学:
是一门探讨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料的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
濒死:
即临终,指病人在已接受治疗性或姑息性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脑死亡
又称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第二篇 内科护理学
咳嗽(cough):
是因咳嗽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引起的突然剧烈的呼气运动,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具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气道内异物的作用
咳痰(expectoration):
是借助支气管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及咳嗽反射,将呼吸道分泌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
咯血(hemoptysis):
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并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呼吸困难(dyspnea):
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时呼吸困难显著,其发生与大气道的狭窄和梗阻有关,多见于喉头水肿、喉气管炎症、肿瘤或异物引起的上呼吸道机械性梗阻。发生时常伴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哮鸣音,重者病人可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 间隙明显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气费力、缓慢及呼气时间延长,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 其发生与支气管痉挛、狭窄和肺组织弹性减弱,影响了肺通气功能有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
肺炎(pneumonia):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也称医院外获得性肺炎,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简称医院内肺炎,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肺脓肿(lung abscess):
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组织坏死性病变,形成包含坏死物或液化坏死物的脓腔
血源性肺脓肿:
因皮肤外伤感染、疖、痈、骨髓炎所致的菌血症,病原菌、脓栓经血行播散到肺,引起小血管栓塞、肺组织化脓性炎症、坏死而形成肺脓肿
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
是由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的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 临床特点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干性支气管扩张:
少数支气管扩张病人平时无明显咳嗽、咳痰,而以咯血为唯一症状,此类型为“干性支气管扩张”
体位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的胸部物理疗法之一,又称重力引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
原发综合征:
见于原发型肺结核,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形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征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 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HR):
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病人接触上述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运动性哮喘:
有些病人尤其青少年的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称为运动性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
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 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简称慢阻肺, 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 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指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 功能改变的疾病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是指由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时所引起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 PI)
肺动脉发生栓塞后,如其所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靶向治疗:
是以肿瘤组织或细胞中所具有的特异性分子为靶点,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该靶点的生物学功能,选择性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甚至消退的目的
Homer综合征:
当肺尖部的肺癌压迫颈部交感神经时,引起病侧上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少汗或无汗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是由于上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右上肺原发肺癌侵犯,或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起,表现为头颈部水肿,颈静脉 扩张,在前胸壁可见扩张的静脉侧支循环
胸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
胸膜腔内液体的形成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使胸液形成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导致胸液异常积聚,称为胸腔积液
气胸(pneumothorax):
胸膜腔为不含气体的密闭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 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
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是指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的自发破裂,或胸膜下肺大疱自发破裂,使肺及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闭合性气胸(closed pneumothorax):
空气从胸壁或肺的伤道进入胸膜腔后,伤道很快闭合,气体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负压被部分抵消,但胸膜腔内压仍低于大气压;使患侧肺部分萎陷、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受损
开放性气胸(open pneumothorax):
损伤后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持续存在,胸膜 腔与外界大气相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
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
损伤后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吸气时气体从裂口进入胸膜腔,而呼气时裂口活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内积气不断增多,压力逐步升高,导致胸膜腔内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为高压性气胸
纵隔扑动(mediastinal flutter):
见于开放性气胸。随着呼吸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的变化,纵隔位置出现左右摆动,表现为吸气时纵隔向健侧移位,呼气时又移回患侧。纵隔扑动可影响静脉回心血流,导致循环功能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的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低通气和(或)呼吸中断,引起间歇性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 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 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动脉血氧分压(PaO2) <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0mmHg,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I型呼吸衰竭:
又称缺氧性呼吸衰竭,无C02潴留。血气分析特点: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分流)疾病
II型呼吸衰竭:
又称高碳酸性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C02潴留,血气分析特点为: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通气/血流比例:
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总血流量之比(Va/Q),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4L/5L=0.8
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
C02轻度增加时,对皮质下层刺激加强, 间接引起皮质兴奋,病人出现失眠、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 当CO2潴留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时,可抑制皮质活动,表现为嗜睡、昏迷、抽搐和呼吸抑制。这种由缺氧和CO2潴留导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称为肺性脑病, 又称为 CO2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致的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为特征,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 渗出性病变
婴儿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由于肺泡大量积水,使肺泡表面物质减少,出现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使两肺功能残气量和有效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减少,称为“婴儿肺”
机械通气:
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心源性呼吸困难(cardiogenic dyspnea):
指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病因是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亦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时
劳力性呼吸困难:
在体力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休息后缓解或消失,常为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系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肺淤血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是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征之一。即病人在夜间入睡后因突然胸闷、气急而憋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 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气喘、发绀、肺部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
端坐呼吸:
为严重肺淤血的表现,即静息状态下病人仍觉呼吸困难,还能平卧。 依病情轻重依次可表现为被迫釆取高枕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注甚室需双下肢下垂
心源性晕厥(cardiogenic syncope):
系因心排血量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而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肌张力丧失而跌倒的临床征象
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
为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一般心脏供血暂停3秒以上即可发生近乎晕厥;5秒以上可发生晕厥;超过10秒可出现抽搐,称阿-斯综合征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 乏力和液体潴留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
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
简称病窦综合征或病窦,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
又称WPW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即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
又称房室阻滞,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
心脏骤停: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中止。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 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生物学死亡
高级心肺复苏:
即髙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ACLS ), 是以基础生命支持为基础,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主要措施有气管插管、给氧、除颤、复律、起搏和药物治疗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是由于炎症、黏液样变性、退行性改变、先天畸形、缺血性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的功能或结构异常, 导致瓣膜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的一类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eumatic valvular heart disease)
简称风心病,—是风湿热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炎症过程所致的心瓣膜损害,主要累及40岁以下大群,临床上以二尖瓣最常受累,有效控制和预防风湿热活动,是延缓病情进展和恶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周围血管征:
包括随心脏搏动的点头征、颈动脉和桡动脉扪及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股动脉枪击音等,用听诊器压迫股动脉可听到双期杂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pectoris:):
亦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本病的临床重要特征是在数周至数月内,疼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和诱因无明显变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
是除稳定型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的统称。常表现靜息状态下发生心绞痛或原有稳定型心绞痛的恶化、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
是指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急症:
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骤然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恶性高血压:
少数病人舒张压持续≥130mmHg,伴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 渗出和视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称为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危象:
是因周围小动脉发生短暂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升高,主要表现有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血压脑病:
是因脑的小动脉持久严重痉挛,血压超过脑血管调节能力,导致脑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临床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精神错乱、抽搐,甚至昏迷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征。根据有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分为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压塞(cardiac tamponade):
心包疾患或其他病因累及心包可以造成心包渗岀和心包积液,当积液迅速或积液量达到一定程时,可造成心脏输出量和回心血量明显下降而产生临床症状,即心脏压塞
心包积液征(Ewart征):
心包积液量大时可于左肩胛骨下出现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称心包积液征
Beck三联征:
即低血压、心音低弱、颈静脉怒张,见于心脏压塞
缩窄性心包炎:
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的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证
腹泻(diarrhea):
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
心脏电复律:
是在短时间内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瞬间同时除极,然后心脏自律性最高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节律,通常是窦房结。最早用于清除心室颤动,故亦称为心脏电除颤
吞咽困难(dysphagia):
指固体或液体食物从口腔运送至胃的过程中受阻而产生咽部、胸骨后的梗阻感或停滞感
便秘(constipation):
指排便频率减少,1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排便困难, 大便干结
黄疸(jaundice):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体征
隐性黄疸:
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在34.2umol/L以下时,黄疸不易觉察,称为隐性黄疸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热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损害
Barrett食管:
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础上,内镜下食管黏膜出现胃黏膜的橘红色, 分布可为环形、舌形或岛状,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癔球症:
见于胃食管反流的病人,一些病人诉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但无真正吞咽困难,称为癔球症
胃炎(gastritis):
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急性胃炎: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一过性病变,病理学为胃黏膜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慢性胃炎: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 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此类慢性胃炎的主 要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
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
复合性溃疡:
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先于胃溃疡。 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但幽门梗阻的发生率较单独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高
球后溃疡:
指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近端。 其夜间痛而背部放射性疼痛较为多见,并发大量出血者亦多见,药物治疗效果差
Krukenberg瘤:
胃癌细胞浸出浆膜层脱落入腹腔,种植于肠壁和盆腔,如种植于卵巢,称为Krukenberg瘤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是一类多病因引起、异常免疫介导的慢性肠道炎症,有终生复发倾向,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痿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等肠外损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是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 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初期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最终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
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致使肝内血液循环紊乱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指当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流淤滞引起门静脉系 统压力增高,临床出现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症状的疾病
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
指严重肝病伴肺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HRS):
是在难治性腹水基础上出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但肾无明显器质性损害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
是腹腔内无脏器穿孔的腹膜急性细菌性感染。其主要原因是肝硬化时单核-吞噬细胞的噬菌作用减弱,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并经由肠壁进入腹膜腔,带菌的淋巴液漏入腹腔以及腹水抗菌能力下降引起感染,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是通过介入手段经颈静脉放置导管,建立肝静脉与肝内门静脉分支间的分流通道, 以降低门静脉系统压力,减少腹水生成
难治性腹水:
指经限钠、利尿药治疗达最大剂量、排除其他因素对利尿药疗效的影响或已予纠正,仍难以消退或很快复发的腹水
原发性肝癌:
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继发性肝癌:
是指人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并在肝内继续生长、发展而发生的肿瘤,其组织学特征与原发性肝癌相同,也称转移性肝癌
伴癌综合征:
伴癌综合征是指肝癌组织本身代谢异常或癌肿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紊乱的症候群,较少见,主要有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高钙血症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过去称肝昏迷,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门体分流性脑病:
若脑病发生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广泛肝门静脉与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称为门体分流性脑病
扑翼样震颤:
是由于既有基底核病变又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而引起。此种震颤粗大, 节律稍慢,通常呈对称性,累及上肢及下肢,肌张力高低可变。当病人平伸手指及腕关节时,腕关节突然屈曲,然后又迅速伸直,加上震颤多动,类似鸟的翅膀 在扇动,故称扑翼样震颤。多见于代谢疾病,如肝性脑病以及尿毒症等,也见于呼吸衰竭时肺性脑病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指多种病因使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引起胰腺组 织自身消化,从而导致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旳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重症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
Grey-Turner征:
少数病关由于胰酶或坏死组织液沿腹膜后间隙渗到腹壁下,在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称Grey-Turner征,见于重症胰腺炎
Cullen症:
脐周皮肤出现青紫色改变,称Cullen征,见于重症胰腺炎
上消化道出血: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上消化道大出血:
一般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 衰竭,甚至失血性休克
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
严重感染、休克、创伤、手术、精神刺激、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内病变、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心力衰竭等应激状态 下,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以及应激性溃疡等急性胃黏膜损伤,统称为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
肠源性氮质血症:
指消化道大出血后,肠道中血液的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中尿素氮浓度增高
十二指肠引流术:
是用十二指肠引流管将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引出体外的检查方法。 用以协助诊断肝、胆、胰系统疾病,判断胆系运动功能
胶囊内镜:
全称“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尿路刺激征:
指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受炎症或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的总称,可伴有排尿不尽感及下腹坠痛
肾炎性水肿:
主要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球-管 失衡”和肾小球滤过分数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而产生水肿
肾病性水肿:
主要指长期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产生水肿
少尿(oliguresis):
指每天尿量少于400ml或少于17ml/h
无尿(anuresis):
若每天尿量少于100ml 或12小时无尿液排出称为无尿
多尿(Polyuria):
指每天尿量超过2500ml
夜尿增多(nocturia):
指夜间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间尿量超过750ml
蛋白尿(albuminuria)
每夭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
若每天持续超过3.5g/1.73m² (体表面积)或者50mg/kg体重,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表现为+++〜++++
肾小球性蛋白尿:
系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大量滤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引起
肾小管性蛋白尿:
系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导致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如B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重吸收障碍而引起的蛋白尿
溢出性蛋白尿:
某些肾外疾病引起血中异常蛋白如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而引起的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
·无器质性病变,一般<1g/d常因剧烈运动、发热、紧张和各种应激状态所致,为一过性蛋白尿。也可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
镜下血尿(hematuria):
血尿新鲜尿沉渣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称为镜下血尿
白细胞尿(leukocyturia)或脓尿(pyuria):
指新鲜离心尿液每高倍视野白细胞> 5个,外观混浊,是尿路感染的特殊表现之一
菌尿(bacteriuria):
指清洁中段尿涂片镜检,每个高倍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5/ml,是临床确诊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
管型尿(cylindruria):
若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超过5000个,或镜检发现大量或其他类型管型,称为管型尿
无症状性菌尿:
又称隐匿型尿路感染,即有真性菌尿但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常见于老年女性及孕妇
肾小球疾病:
是一组病变主要累及双肾肾小球的疾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 高血压和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
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RPGN):
简称急进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初以及多在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临 床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囊腔内广泛新月体形成,故又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
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 起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以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最终可至慢性肾衰竭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
系由各种肾疾病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尿路感染:
指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指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急性肾损伤: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含氮代谢废物潴留,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甚至有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慢性肾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结构和功能异常(肾损伤≥3个月),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表现为肾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损伤(血液、尿液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 下降[<60ml/(min • 1.73m²)]超过 3 个月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GRF):
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病进行性进展引起GFR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尿毒症肺炎:
尿毒症毒素引起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充血;肺部X线检查出现“蝴蝶翼”征,称“尿毒症肺炎”
肾性贫血: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导致的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是尿毒症常见并发症
肾性骨营养不良:
指慢性肾衰竭时出现的骨矿化和代谢异常,包括纤维囊性骨炎、 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骨硬化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行走不便和自发性骨折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
将病人血液与含一定化学成分的透析液分别引入透析器内半透膜的两侧,根据膜平衡原理,经弥散、对流等作用,达到清除代谢废物及过多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种治疗方法
血管通路:
又称血液通路,是指将血液从人体内引出至透析器,进行透析后再返回到体内的通道。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因此又被称为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平衡失调综合征:
指透析中或透析结束后不久出现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严重高尿素氮血症的病人接受透析治疗之初。轻者表现为头痛、 恶心、呕吐、躁动,重者表现为抽搐、昏迷
腹膜透析:
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将适量透析液引入腹腔并停留一段时间,借助腹膜两侧的毛细血管内血浆及腹腔内透析液中的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进行水和溶质交换,以清除蓄积的代谢废物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 一种治疗方法,是慢性肾衰竭病人最常用的替代性疗法之一
造血干细胞:
是各种血细胞的起始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与增殖的能力,又称多能或全能干细胞
造血微环境:
是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主要由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骨髓的神经与血管所构成,在血细胞生成中,对HSC起着调控、诱导和支持作用
贫血(anemia):
单位容积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 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 症状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是指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 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MA):
指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
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 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HA):
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一组贫血。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及骨髓红系造血细胞代偿性增生
出血性疾病:
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止血机制缺陷或异常,而引起机体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过度出血的一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
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 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过敏性紫瘢(allergic purpura):
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而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液外渗, 病人出现皮肤瘀点、紫瘢和某些脏器出血,同时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等过敏表现
关节型过敏性紫瘢:
除皮肤紫瘢外,病人出现膝、踝、肘及腕关节等大关节的肿胀、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呈游走性、反复发作,数日痊愈且不留关节畸形
血友病(hemophilia):
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血友病A (FⅧ缺乏症)和血友病B (遗传性FIX缺乏症),以阳性家族史、幼 年发病、自发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血肿形成、关节腔出血为临床特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以微血管体系损伤为病理基础,凝血和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白血病(leukemia):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 制,以外周血中出现形态各异、为数不等的幼稚细胞为特征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抑制正常造血。临床上以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的浸润等为主要表现,以骨髓和外圓血中出现大量原始和(或)早期幼稚细胞为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CNSL):
多数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 CNSL,成为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
由于急性白血病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尚有108 ~109 左右的白血病细胞,这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称为微小残留病灶,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
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
是急性白血病治疗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联合化疗,迅速、大量地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机体正常造血,使病人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完全缓解
化学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大剂量输入化疗性药物或反复静脉穿刺等机械、物理、 化学等因素造成的静脉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
维甲酸综合征:
又称分化综合征,是采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好发于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较高或明显增高的病人
白细胞淤滞症:
是白血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指当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极度增高时(>200X109/L),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头晕、言语不清、反应迟钝、颅内出血及男性阴茎异常勃起
尿酸性肾病:
由于白血病细胞的大量破坏,尤其是化疗期间,可使血清及尿液中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尿酸结晶的析出可积聚于肾小管,导致少尿甚至急性肾损伤
慢性髓系白血病:
又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其特点为病程发展缓慢, 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且不成熟,脾脏明显肿大。95%以上的病例出现Ph染色体和(或)BER/ABL,融合基因
淋巴瘤(lymphoma):
为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
酒精疼痛:
部分霍奇金淋巴瘤病人,在饮酒后20分钟,病变局部发生疼痛即称为“酒精疼痛”。当病变缓解后,酒精疼痛即行消失,复发时又重现
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有大量的昇常浆细胞(或称骨髓瘤细胞)克隆性增生,引起广泛溶骨性骨骼破坏、骨质疏松,血清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制,尿中出现本周蛋白,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相关脏器与组织的损伤
POEMS综合征:
部分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神经病变(P)、器官肿大(O)、内分泌病(E)、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M)和皮肤改变(S)者,称 之为POEMS综合征
PICC技术:
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是一种可以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指对病人进行全身照射、化疗和免疫抑制预处理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经血管输注给病人,使其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希恩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指生育期妇女因产后腺垂体缺血性坏死所致的. 腺垂体全部或大部分受损,导致一种或多种垂体激素分泌不足或绝对缺乏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单纯性甲状腺肿:
指非炎症、肿瘤原因导致的,不伴有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甲状腺肿,也称为非毒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
某一地区儿童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患病率超过10%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
指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TH)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
简称甲亢,是甲状腺本身产生过多TH所致的甲状腺毒症
甲亢性心脏病:
甲状腺毒症可增强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发挥正性肌力作用, 出现外周血管扩张,心排血量代偿性增加等,导致甲状腺毒症性心脏病,亦称为甲亢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
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
也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可能与短时间内大量T3、T4释放入血有关。多发生于甲亢较重未给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病人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ypothyroidism):
简称甲减,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呆小病:
指起病于胎儿或新生儿的甲减,又称克汀病,常伴有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
Cushing综合征:
是一组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控失常,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的以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紫纹、高血压和骨质疏松等症状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
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 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某些成年病人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可能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yndrome, HHS):
临床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 障碍和昏迷,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
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不包括孕前已诊断糖尿病的病人
胰岛素抵抗:
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是2型糖尿病的特性,也是多数2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发因素
低血糖:
一般指血糖低于2.8mmol/L,而糖尿病病人血糖值≤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每小时每千克体重0.1U的短效胰岛素治疗。一般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或静脉泵入
糖尿病足:
是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 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Somogyi效应:
指夜间低血糖未被发现,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出现反跳性高血糖
黎明现象:
指黎明短时间内出现的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所致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值,.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
酮体:
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脂肪酸在肝经B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
随机血糖:
指一天当中任意时间的血糖而不考虑进餐的时间
体重指数(BMD :
用于测量身体肥胖程度,是诊断肥胖症的最重要指标。BM(kg/m²) =体重(kg) / [身长(m)] ²
肥胖症(obesity):
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血脂异常:
指血浆中脂质的量和质的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TG)升高,也包括髙密度脂蛋白降低
痛风(gout):
是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代谢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有尿酸性尿路结石
痛风石:
是痛风的一种特征性损害,由尿酸盐沉积所致。典型部位在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呈黄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 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的代谢疾病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泛指病变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 肉、滑膜、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关节疼痛、肿胀, 活动功能障碍,部分病人可发生脏器功能损害,甚至功能衰竭
晨僵
早晨起床后自觉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称为晨僵,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也可出现此征象。晨僵常被作为观察滑膜关节炎症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晨僵持续时间1小时以上者意义较大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一种具有多系统损害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损害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
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lupus, NP-SLE):
又称为狼疮性脑病,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多种神经及精神症状。狼疮脑病提示SLE处于活动期,病情严重且预后不佳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Felty综合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称为Felty综合征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病原携带状态: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导致机体发病
暴发:
指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
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复发:
有些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再燃:
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再次发热,称为再燃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亠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飞沫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空气传播:
指带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人工自动免疫:
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1〜4周产生抗体,称为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入易感者体内,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人工被动免疫
医学观察:
是指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察,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
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是一种因感染 SARS 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以急起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胸闷、腹泻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
肝衰竭:
是指迅速发生的严重肝功能不全,肝进行性缩小,凝血酶原活动度降至 40%以下,血清总胆红素迅速上升,出现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妊娠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机体免疫状况
胆-酶分离:
肝衰竭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迅速加深反而下降,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肾综合征出血热:
既往也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致命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特异性侵犯并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并使机体多种免疫细胞受损,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严重者可有呼吸衰竭。本病经蚊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见于儿童。部分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伤寒:
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肝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
玫瑰疹(rose spots):
伤寒病程第7〜14天,部分病人在胸、腹、肩背等部位的皮肤分批出现直径约2〜4mm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褪色,多在 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退
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由于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两大类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又称志贺菌病,是由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本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变,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慢性菌痢:
感染痢疾志贺菌后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霍乱(cholera):
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甚至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急性肾衰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黏液脓血便:
是指粪便中含有较多的黏液与脓血,与粪质不相混,血色鲜红,是急性菌痢的典型大便
里急后重:
是指病人急于去排便,但排不畅,似乎总排不净,频繁进出厕所的状况
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等,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深昏迷时脑膜刺激征可消失
意识障碍:
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昏睡:
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多次较重的痛觉刺激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 能简单、模糊且不完整地回答问题,自发性言语少,当外界停止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
意识模糊:
又称意识混浊,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如错觉
脑死亡:
所有的脑功能不可逆终止,病人表现为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和脑神经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咽反射)全部消失
浅昏迷:
浅昏迷时意识活动与精神活动消失,但对强的疼痛刺激(如按压眶上神经)可出现表情或运动反应,不能被唤醒;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浅、深反射存在
构音障碍:
是指由于神经肌肉的器质性病变,造成发音器官的肌无力及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语言障碍
失语症
是指在意识清楚,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受损导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是优势大脑半球损害的重要症状之一
Wernicke失语:
又称感觉性失语,临床特点为口语理解严重障碍,表现为病人发音清晰,语言流畅,但叙说的内容不正常
假性延髓性麻痹:
为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时出现的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常见于两侧大脑半球的血管病变
感觉异常:
指没有外界任何刺激而出现的感觉,如麻木感、蚁行感、紧束感
痉挛性瘫痪:
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中枢性瘫瘓,表现为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 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即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病变所致
静止性震颤:
为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常见于手指搓丸样 动作,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
共济失调:
是指由本体感觉、前庭迷路和小脑系统损害所引起的机体维持平衡和协调不良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扳机点:
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口角、鼻翼、颊部和舌等部位对疼痛最敏感,轻叩即可诱发,以致病人不敢洗脸、刷牙、谈话和咀嚼
蛋白-细胞分离: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人因为神经根的广泛炎症反应,脑脊液成分异常,表现为细胞数正常,而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脊髓休克:
严重脊髓横贯性损害急性期出现的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航张力低、病理反射不能引出、尿潴留等,休克期持续3〜4周后,逐渐转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
脊髓横贯性损害:
急性脊髓病变时出现的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Willis环:
由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双侧后交通动脉组成。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相连,两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相连,在脑底部形成的环状吻合即脑 底动脉环,又称Willis环
脑卒中:
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 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以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卒中单元:
是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指导和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由多科医师参与;包括神经科专业医师、专业护理人员、物理治疗师、职业训练师、心理医生、语言训练师、营养师和社会工作者
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英文缩写,是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检查(CT、MRI)无责任病灶,但可反复发作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 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号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CT):
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三偏征:
内囊损害时出现的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是多种病因致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面具脸:
帕金森病病人面肌强直使面部表情呆板,双眼凝视和瞬目动作减少,笑容出现和消失减慢
开关现象:
指帕金森病病人长期服用多巴丝肼片等药物时出现的症状波动,表现为症状在突然缓解(开)与加重(关)之间波动,与服药时间、血药浓度无关, 不可预料
慌张步态:
帕金森病病人姿势步态异常,出现迈步后碎步往前冲,越走越快,不能立刻停步,称为“慌张步态”
癫痫(epilepsy):
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刻板性为临床特点
癫痫持续状态:
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如果病人出现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持续5分钟以上即考虑癫痫持续状态
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癫痫发作时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岀现阵挛为此类型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往又称大发作。发作前可有瞬间疲乏、麻木、恐惧或无意识动作 等先兆表现
重症肌无力: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
重症肌无力危象:
重症肌无力累及呼吸肌出现咳嗽无力和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致死的主要原因
Jolly试验:
又称疲劳试验,是用于判断病人是否患有重症肌无力的特异性检查方法,具体做法是嘱病人用力眨眼30次后眼裂明显变小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岀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者为阳性:适用于病情不严重,尤其是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为周期性瘫痪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发作性肌无力、血清钾降低、补钾后症状迅速缓解为特征
第四篇 护理学导论
护理学:
护理学通过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并为个人、家庭、社区或人群代言的方式,达到保护、促进及最大程度提高人的健康及能力,预防疾病及损伤,减轻痛苦的目的
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首次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内容,形成四维健康观。其内涵包括: 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健康。④道德健康
亚健康:
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活力、反应能力和免疫能力降低,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下降、头痛、 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谐、性功能障碍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是解释或预测个人信念如何影响行为改变的常用模式,尤其适用于分析依从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健康教育的实施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特指个体从熟悉而固定的文化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态度、信仰的差异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征
同理(empathy):
是指侦察和确认他人的情绪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反应。也就是说, 同理是设身处地,以对方的立场去体会其心境的心理历程
沟通(communication):
狭义的沟通指以信息符号为媒介,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信息、思想及感情的交流。广义的沟通是指人类整个社会的沟通,不仅包含信息、情 感及思想的沟通,同时也包含相互作用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以及釆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体所进行的沟通
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是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与病人在相互尊重并 接受彼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和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 关系、法律关系等;而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并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 种显性的社会关系
角色行为异常:
指病人虽然知道自己患病,但难以承受患病、残障或不治之症的挫折,感到悲观、绝望、自杀等行为表现。常见于慢性病长期住院、病情危重病 人
自我暴露(self-exposure):
是指个体在自愿的情形下,将纯属个人的、重要的、 真实的内心所隐藏的一切向他人吐露的历程
生长(成长):
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身高、体重
发展(发育):
泛指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期随年龄增长以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持续、多样、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过程
压力(Stress):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岀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应激:同“压力”
压力源(stressor):
是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刺激因素。根据压力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是个体对压力源的全身性、 紧张性、非特异性反应
适应(adaptation):
是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适应包括釆取各种措施以调整机体的各个方面使其适应压力源的改变,是一个以应对为最终目的的动态过程,它是区别有生命机体和无生命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升华(sublimation):
将被压抑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更高尚的目标和方向表达出来,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整体护理:
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视护理对象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根据其需求和特点,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面的帮助和照护,以解决护理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达到恢复和增进健康目标的护理观和护理实践活动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
是一种有计划、系统而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确认和解决服务对象对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它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 决策性和反馈性的思维及实践过程
护理诊断:
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目标(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而预期目标(预期结果)是由护士负责制订的
护理评估(nursing assessment):
是指有系统、有组织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加以整理与分析的过程,目的是明确服务对象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
护理评价(nursing evaluation):
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是按照预期目标所规定 的时间,将护理后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评定和修改
护理理念(nursing philosophy):
是护士对护理专业的信念及其所认同的价值观。 其中,信念是指通过自身判断后所确信的观念;价值观是个人拥有的判断是非和价值的观念
护理理论(nursing theory):
是对护理现象及其本质的目的性、系统性和抽象性的概括,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护理现象
科学思维(scientific thinking):
是人类智力系统的核心,是人类在学习、认识、实践操作和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及推理 等所组成的综合性思维
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也称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在反思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取舍
护理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in nursing):
是对护理现象或问题进行的有目的、 有意义、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和推理过程,其核心目的是作出合理的决策, 有效解决护理问题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又名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 是循证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循证护理是护士审慎、明确和明智地将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的研究证据与其临床经验以及病人的意愿相结合,在某一特定领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
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医疗纠纷(medical disputes):
是泛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及产生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引起的纠纷。从逻辑学角度看,医疗纠纷是上行概念, 它包括医疗事故、医疗过错、医疗损害、医疗意外和医疗合同等方面的纠纷,但不限于这些纠纷
医疗事故(medical malpractice):
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三篇 外科护理学
等渗性缺水(isotonic dehydration):
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是水和钠成比例 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 迅速减少,是外科病人最常见的缺水类型
低渗性缺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又称慢性或继发性缺水,是水和钠同时丢失, 但失水少于失钠,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高渗性缺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原发性缺水,是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机体水分摄入量超过排出量,水分潴留体内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系因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所致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系因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 丢失过多所致,是外科临床中酸碱平衡失调最常见的类型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
系指因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 出体内生成的C02,致血液中PaC02增高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
是指因肺泡通气过度、体内CO2排出过多, 致PaCO2降低而引起的低碳酸血症
反常性酸性尿:
是血清钾过低时,K+从细胞内移出,与Na+和H+交换增加(每移出 3个K+,即有2个Na+和1个H+移入细胞),使细胞外液的H+浓度下降;其次,肾远曲小管Na+、K+交换减少,Na+、H+交换增加,使排H+增多。上述2方面的作用 导致低钾性碱中毒,此时病人尿液却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休克:
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中心静脉压(CVP):
代表右心房或胸段腔静脉内的压力,可反映全身血容量及右心功能,临床常通过连续动态监测CVP准确反映右心前负荷。正常值为5〜 12cmH20
补液试验:
是当监测休克病人出现中心静脉压正常,血压偏低时,判断其原因的方法。即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滴入,若血压升高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不变而CVP升高3〜5cm H2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临床上多 指经管饲提供的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病人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
全身麻醉:
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注、肌注,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周身不感到疼痛
局部麻醉:
是指将局麻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的状态,病人局部无痛而神志清醒
蛛网膜下腔阻滞:
又称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痛觉暂时消失的麻醉方法
硬脊膜外阻滞:
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椎管内麻醉:
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的某一腔隙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
全脊椎麻醉:
是硬膜外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因局麻药全部或部分注入蛛网膜下腔而产生全脊神经阻滞现象
外科手消毒:
是指手术人员通过机械刷洗和化学消毒方法除并杀灭双手和前臂的暂居菌和部分常驻菌,而达到消毒皮肤的目的
洁净手术室(clean operating department):
是指釆用空气净化技术,使手术室内细菌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空气洁净度达到一定级别
围术期:
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含手术前期、手术期及手术后期
围术期护理(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是指在围术期为病人提供全程、整体的护理。旨在加强术前至术后整个治疗期间病人的身心护理,通过全面评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机体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
外科手术热:
是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1〜 1℃, 一般不超过38°C
急症手术(emergency operation):
病情危急,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 后迅速实施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如外伤性肝、脾破裂和肠破裂、胸腹腔大血管破裂
限期手术(confine operation):
手术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限度,不宜过久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应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已用碘剂做术前准备的针对甲亢的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择期手术(selective operation):
手术时间没有期限的限制,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进行手术。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
非特异性感染(nonspecific inaction):
也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大多数外科感染属于此类,如疖、痈、,丹毒、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等。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
特异性感染(specific infection):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炭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因致病菌不同,可有独特的表现
外科感染:
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组织损伤、手术、空腔器官梗阻、器械检查、留置导管等并发的感染
疖 (furuncle):
是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项等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痈(carbuncle):
是指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合而成。好发于颈部、背部等部位。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急性蜂窝织炎(acute cellulitis):
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淋巴管炎:
是指致病菌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或其他感染灶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网状淋巴管炎:
又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有传染性,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全身性感染:
是指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
脓毒症(sepsis):
是指因致病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 神志有明显的改变者
菌血症(bacteremia):
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称为菌血症
破伤风(tetanus):
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
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以肌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此类感染发展急剧,预后差
损伤:
是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烧伤(burn):
泛指由热力、电流、化学物质、激光、放射线等所造成的组织损伤
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 :
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而造成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衰竭等亠系列全身性表现为特点的综合征
清创术:
是在污染伤口未发生感染前,清除伤口内坏死或失活组织、异物、血块和彻底止血,将污染伤口转变为清洁伤口,预防感染,争取伤口达一期愈合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创伤后由于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机体出现: 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 <32mmHg④血白细胞计数>12X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细胞>0.1%。具备其中2个或2个以上称为全身炎症反立综合征
肿瘤(tumor):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
一般称为"瘤”,无浸润和转移能力。良性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缓慢,色泽和质地接近相应的正常组织。瘤细胞分化成熟,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小,少有核分裂象。彻底切除后少有复发。对机体危害小
交界性肿瘤:
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可出现转移,从生物行为上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类型,故称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原位癌:
通常指癌变细胞局限于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癌
浸润癌:
指原位癌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发展,破坏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
种植性转移:
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如胃癌种植到盆腔
器官移植:
是指通过手术的方法将某一个体的活性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体的体内, 使之恢复原有的功能,以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终末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
是以抗体介导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主要由受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者特异性抗原的预存抗体引起的免疫应答,多发生在移植器官恢复血流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
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accelerated vascular rejection):
亦称血管排斥反应或延迟性超急性排斥反应,是以体液免疫为主的排斥反应,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纤维蛋白沉积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由T、B淋巴细胞介导,以特异性细胞免疫为主 并有体液免疫参与的免疫应答,多发生于术后第5日至6个月内,是最常见的一种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 GVHR):
是移植物中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所致,可导致移植失败,其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受体死亡。常见于骨髓和小肠移植
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 (200mmH20),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 :
依据病人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进行评分,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脑疝(brain herniation):
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孔道或裂隙中,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逆行性遗忘:
脑震荡病人意识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的情况,对往事记忆清楚,称为逆行性遗忘
中间清醒期:
硬脑膜外血肿病人的典型意识障碍,表现为伤后原发性脑损伤的意识障碍清醒后,在一段时间后颅内血肿形成,因颅内压增高导致病人再度出现昏迷,称为伤后昏迷有“中间清醒期”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包括脑挫伤及脑裂伤,前者指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后者指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两者常同时存在,合称为脑挫裂伤
脑震荡:
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脑震荡是最轻的脑损伤,其特点为伤后即刻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熊猫眼:
颅前窝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引起的出血经前鼻孔流出或流进眶内,在眶周皮下及球结合膜下形成瘀血斑,称之“熊猫眼”征
脑卒中: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造成脑的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非外伤性的脑实质性出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称为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
酒窝征:
若乳房肿瘤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出现“酒窝征”
橘皮征:
若乳房肿瘤累及皮下淋巴管且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 可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铠甲胸:
若乳腺癌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可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导致胸壁紧缩呈铠甲状,使病人呼吸受限,称为铠甲胸
连枷胸: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称连枷胸(flail chest)
反常呼吸运动:
连枷胸时胸壁出现反常呼吸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 呼气时外突
肋骨骨折:
是指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肋骨,使肋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是最常见的胸部损伤
中心型肺癌:
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癌肿,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为中心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分布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
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综合征):
指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受到压迫和破 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颈交感神经综合征
副癌综合征:
少数肺癌病人可出现非转移性全身症状,如杵状指、骨关节痛、骨膜增生等骨关节病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男性乳房发育等,称为副癌综合征,可能与肿瘤产生的内分泌物质有关
巴雷特(Barrett)食管:
是指食管末端黏膜上皮柱状细胞化
进行性吞咽困难:
是食管癌病人的典型症状,先是难咽干硬食物,继而只能进半流质、流质,最后滴水难进
体外循环(CPB):
指将体内静脉血引出体外,经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并排出CO2, 经过温度调节和过滤后,再由人工心泵输回体内动脉继续血液循环的生命支持技术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
是右心室漏斗部或圆锥动脉干发育不全引起的一种心脏畸形,主要包括4种解剖畸形,即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大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 PDA):
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婴儿时期动脉导管未能正常闭合,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腹内疝(abdominal internal hernia):
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 如网膜孔疝
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direct inguinal hernia):
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
疝内容物不能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
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rnia):
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回缩而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 称为嵌顿性疝
绞窄性疝(strangulated hernia):
肠管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斜行裂隙。女性腹股沟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男性则有精索通过
直疝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
直疝三角又称海氏三角,其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故易发生疝
股疝(femoral hernia):
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形成的疝称为股疝
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
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自腹壁手术切口突岀形成的疝
开放性腹部损伤:
病人腹部有伤口,腹膜穿破者为穿透伤(多伴内脏损伤);无腹膜破损者为非穿透伤(偶伴内脏损伤);其中投射物有入口和出口者为贯通伤,有 入口无出口者为盲管伤
闭合性腹部损伤:
病人体表无伤口,损伤可能仅局限于腹壁,也可同时伴有内脏损伤
医源性腹部损伤:
指临床上,腹部手术、刮宫术、各种穿刺术、灌肠术、 内镜检查等诊治护理措施导致的腹部损伤
腹膜刺激征:
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表现为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腹腔脓肿(abdominal abscess)
是指腹膜炎时腹腔内脓液积聚在某部位,由肠管、内脏、网膜或肠系膜等粘连包围,与游离腹腔隔开,形成腹腔脓肿
膈下脓肿(subphrenic abscess):
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的间隙内者,通称膈下脓肿
盆腔脓肿(pelvic abscess):
盆腔处于腹腔的最低位,腹腔内炎性渗出物或脓液易积聚于此而形成盆腔脓肿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acute suppurative peritonitis):
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 厌氧菌或两者混合引起的腹膜及腹膜腔急性炎症
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
又称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或邻近组织没有原发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埃希菌
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
是继发于腹腔内脏器的炎症、破裂、穿孔、 腹部创伤或手术等引起的大量消化液及细菌进入腹膜腔所导致的急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见
胃十二指肠溃疡(gastroduodenal ulcer):
是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黏膜缺损
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
即在胃大部切除后将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多适用于胃溃疡
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
即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残端关闭。适用于各种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者
倾倒综合征(dumping syndrome):
系由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失去对胃排空的控 制,导致胃排空过快所产生的以循环系统症状和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综合征
胃癌的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
是指一些使胃癌发病危险性增高的良性胃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指的是容易发生癌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但其 本身尚不具备恶性改变
早期胃癌:
胃癌仅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进展期胃癌:
包括中、晚期冒癌。癌组织超出黏膜下层侵入胃壁肌层为中期胃癌; 病变达浆膜下层或是超出浆膜向外浸润至邻近脏器或有转移者为晚期胃癌
皮革胃:
胃癌晚期,若全胃受累致胃腔缩窄、胃壁僵硬如革囊状者称皮革胃
一点癌:
癌灶更小仅在胃镜黏膜活检时诊断为胃癌、但切除后的胃标本虽经全黏膜取材未见癌组织,称“一点癌”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
闭袢性肠梗阻:
当发生肠扭转、结肠肿瘤等时,病变肠祥两端完全阻塞,称为闭祥性肠梗阻
肠痿:
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病理性通道,肠内容物经此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引起严重感染、体液失衡、营养不良等改变
高位肠痿:
是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100cm范围内的痿,如胃十二指肠痿、 十二指肠空肠痿
机械性肠梗阻:
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肠腔缩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动力性肠梗阻(dynamic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是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蠕动消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而本身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血运性肠梗阻(vascular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是肠系膜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受压等使肠管血运障碍,引起肠失去蠕动能力,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麦氏(Mc Burney)点:
阑尾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阑尾周围脓肿:
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即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转移性右下腹痛:
急性阑尾炎发病初期为上腹或脐周疼痛,疼痛位置不固定,系阑尾管腔阻塞后扩张、收缩引起的内脏神经反射性痛所致;数小时(6〜8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呈持续性,这是炎症侵及刺激壁层腹膜而引起体神经的定位疼痛,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
病人仰卧位,检查者一手压迫左下腹降结肠区,另一手按压近端结肠,结肠内气体因此被压向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结肠充气试验的阳性结果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acute simple appendicitis):
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属于轻型阑尾炎或病变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acute,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常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阑尾明显肿胀,浆膜高度充血,表面覆有脓性渗出物,又称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anorectal abscess):
是指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内或其周围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发展成为脓肿
肛裂(anal fissure):
是指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经久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7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
肛裂“三联症”:
肛裂病人“前哨痔”、肛裂与肛乳头肥大常同时存在,合称肛裂“三联症”
痔(haemorrhoid):
指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瘀血曲张,扩大形成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
内痔:
是指肛管血管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
外痔:
是由齿状线下方的直肠下静脉丛形成,表面覆盖肛管皮肤;分为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其中血栓性外痔最常见
混合痔:
由内痔通过静脉丛和相应部位外痔静脉丛互相吻合并扩张而成
肛痿(anal fistula):
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多见于青壮年男性
ERCP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是在纤维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将 " 导管插入胆管和(或)胰管内进行造影,更适用于低位胆管梗阻的诊断
PTC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是在X线电视或B超监视下,用细针经皮肤穿刺 入肝胆管内,并注入造影剂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可显示梗阻近端胆道,以便判断梗阻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
Murphy征阳性:
检查者将左手放于病人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病人缓慢深呼吸,在吸气过程中用力按压的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病人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是急性胆囊炎的典型体征
Mirizzi综合征: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或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胆囊肝总管痿,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于肝总管,引起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以及明显的梗阻性黄疸
白胆汁: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并分泌黏液性物质导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
Charcot 三联症:
包括腹痛、寒战高热、黄疸,是急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
Reynolds 五联征(雷诺五联征):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除了腹痛、寒战 高热、黄疸外,还有休克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称为Reynolds五联征
胰痿:
术后第3天或之后,出现可计量的液体引流,引流液淀粉酶含量高于正常血清淀粉酶含量上限的3倍,即可诊断
Whipple三联症:
经典的Whipple三联症对胰岛素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即: ①空腹时低血糖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等,是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慢性缺血性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以大动脉、中动脉最易受累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静脉内血液倒流,远端静脉淤滞,继而病变静脉壁伸长、迂曲,呈曲张表现的一种状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
又称 Buerger 病,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多侵袭四肢中小静脉,以下肢静脉多见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是常见的血栓类疾病。多见于下肢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特征性表现,主要表现为随着动脉狭窄范围与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出现行走一段路程后,患肢足部或小腿肌肉痉挛、 疼痛及疲乏无力,无法行走,休息片刻后即可缓解,症状反复出现
静息痛: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因组织缺血或缺血性神经炎将出现持续剧烈性的疼痛,夜间更甚,疼痛时迫使病人屈膝护足而坐,使病人无法入睡,即使肢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疼痛仍不止,称为静息痛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 test):
病人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 处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并使其排空。病人站立,放松止血带后10秒内, 见自上而下的静脉迅速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同样原理在腘窝部扎止血带,亦可检测小隐静脉瓣膜功能
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 test):
病人取站立位,于腹股沟下方扎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待静脉充盈后,嘱病人连续作下蹲活动10余次,随着小腿肌收缩迫使浅静脉血向深静脉回流而排空,充盈的曲张静脉应明显减轻或消失。若曲张静脉加重,示深静脉阻塞
膀胱刺激征(urinary irritative symptoms):
尿频、尿急、尿痛常同时存在,三者合称为膀胱刺激征
持续性尿失禁(persistent urinary incontinence):
又称真性尿失禁,指尿液持续性从膀胱中流出,几乎没有正常的排尿,膀胱呈空虚状态。多见于神经源性膀胱
充溢性尿失禁(overflow urinary incontinence):
又称假性尿失禁,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呈慢性扩张,并且尿液从未完全排空,当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不断溢出。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尿潴留
急迫性尿失禁(urgent urinary incontinence):
严重尿频、尿急而膀胱不受意识控制就开始排尿。通常继发于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以及重度膀胱出口梗阻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指平时能控制排尿,当腹内压突然增高时,尿液不经意地流出。常见于多次分娩或绝经后的妇女,由于多次分娩或产伤使膀胱支持组织和盆底肌松弛所致
脓尿(pyuria):
脓尿常为乳白色,混浊,严重时有脓块,多见于尿路感染。正常尿液中有少量白细胞,如果离心尿中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应视为异常
乳糜尿(chyluria):
指尿液中混有乳糜液而使尿液呈乳白色或米汤样,内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质、红细胞及纤维蛋白原。常见于丝虫病
尿三杯试验:
用于判断镜下血尿或脓尿的来源和病变部位。以排尿初期的5〜10ml 尿为第1.杯,排尿最后的5〜10ml为第3杯..中间部分为第2杯。若第1杯尿液异常,提示病变在尿道;第3杯尿液异常提示病变在膀胱颈部或后尿道;若3杯尿液均异常,提示病变在膀胱或上尿路
排尿困难:
指尿液不能通畅地排出。表现为排尿踌躇、费力、尿线无力、分叉、 变细、不尽感、滴沥等。见于膀胱以下尿路梗阻
肾挫伤:
指损伤仅局限于部分肾实质,形成肾瘀斑和(或)包膜下血肿,肾包膜及肾盂黏膜均完整
膀胱损伤:
是指膀胱壁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膀胱浆膜层、肌层、黏膜层的破裂,引起膀胱腔完整性破坏、血尿外渗。
导尿试验:
指经导尿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0ml至膀胱,片刻后吸出。液体外漏时,吸出量会减少;腹腔液体回流时,吸出量会增多。若引流出的液体量明显少于或多于注入量,提示膀胱破裂
肾积水(hydronephrosis):
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蓄积后使肾内压力升高、肾盏肾盂扩张、肾实质萎缩,造成尿液积聚在肾内称为肾积水。成人肾积水超过1000ml、 小儿超过24小时的正常尿量,称为巨大肾积水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通过X线或超声检查对结石进行定位,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之裂解、粉碎成细砂,随尿流排出
TUR综合征:
行TUR的病人因术中大量的冲洗液被吸收,可致血容量急剧增加, 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病人可在几小时内出现烦躁、恶心、呕吐、抽搐、昏迷, 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称为TUR综合征
肾自截:
是指结核病变扩散至输尿管,发生纤维化致管腔狭窄时,可致结核性脓肾。当输尿管完全闭合,含菌的尿液不能进入膀胱,膀胱病变反而好转,膀胱刺激症状得到缓解,尿液亦无明显改变
膀胱原位癌:
是指在扁平、非乳头尿路上皮上有增厚而发育不良的细胞学改变
牵引术:
是利用适当的持续牵引力和对抗牵引力达到整复和维持复位的治疗方法
皮牵引:
又称间接牵引,是用贴敷于患肢皮肤上的胶布或包压于患肢皮肤上的牵引带,利用其与皮肤的摩擦力,通过滑轮装置及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将牵引力传递到骨骼
骨牵引:
又称直接牵引,是将不锈钢针穿入骨骼的坚硬部位,通过牵引钢针直接牵引骨骼
压头试验(spurling sign):
病人取坐位,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手掌在其头顶加压,出现颈痛并向患侧手臂放射可判定为阳性,常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上肢牵拉试验(Eaton sign):
检查者一手扶患侧颈部、一手握患侧腕部,外展上肢, 双手反向牵引,病人出现放射痛与麻木感为阳性,常见于颈椎病
杜加征(Dugas sign):
又称搭肩试验。正常人将手搭在对侧肩上,肘部能贴近胸壁。肩关节脱位时,病人肘部内收受限,若手搭在对侧肩上,则肘关节不能与胸壁贴紧,若时部贴紧胸壁,则手不能搭到对侧肩,此为杜加征阳性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Lasegue sign and Bragard sign):
病人取仰卧位,检查者一手保持病人膝关节伸直,一手托其足跟,缓慢抬高患肢,至60°以内即出现放射痛则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系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移动范围减小或消失、牵拉坐 骨神经所致;缓慢放低患肢高度,至放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疼痛,则为加强试验阳性
骨盆挤压分离试验:
病人仰卧,检查者双手从其双侧髂前上棘用力向中心相对挤压或向外后方分离诱发疼痛者为阳性,常提示骨盆骨折
浮髌试验(floating patella test):
病人仰卧、伸膝、放松股四头肌,检查者一手置于髌骨近侧,将膝内液体挤入髌骨下关节腔,另一手急速下压髌骨后快速松开, 若觉察到髌骨浮起时,为浮髌试验阳性,常提示膝关节积液。一般积液达到50ml 时,浮髌试验才呈阳性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四肢骨折时,骨折部位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增高,导致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一系列早期综合征,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石膏综合征:
部分行躯干石膏固定者可能出现反复呕吐、腹痛甚至呼吸窘迫、面色苍白、发绀、血压下降等表现,称为石膏综合征
骨折(fracture):
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孟氏(Monteggia)骨折:
前臂双骨折的病人出现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桡骨小头脱位,称为孟氏骨折
盖氏(Galeazzi)骨折:
前臂双骨折的病人出现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称为盖氏骨折
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多因跌倒后手掌着地,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 见于桡骨远端骨折
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常由于跌倒后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和桡侧移位, 也称为反colles骨折。见于桡骨远端骨折
脊髓休克:
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这是脊髓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2〜4周后可根据脊髓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
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平画以下发生弛缓性瘫痪,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或大部分丧失。一般在数小时到数日后感觉和运动功能开始恢复,不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脊髓半切征:
乂名Brown-Sequard征,为脊髓的半横切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截瘫(paraplegia):
胸腰段脊髓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称为截瘫
四肢瘫痪(quadriplegia):
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称为四肢瘫痪
关节脱位:
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关节,或关节有病理性改变,使骨与骨之间相对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
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指由于退行性变、颈部创伤等因素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或脊髓等组织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化脓性骨髓炎:
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炎症
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流传播引起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