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教史
这是一篇关于外教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章古希腊、第二章古罗马、第三章西欧中世纪、第四章拜占庭与阿拉伯没考过、第五章文艺复兴等。
编辑于2022-10-01 23:43:48 四川省外教史
第一章 古希腊
制度
古风
雅典
斯巴达
古典
智者派
思想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古罗马
制度
共和
前期
后期
帝国
基督教
基督教兴起
基督教教育活动
思想
西塞罗
昆体良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
基督教教育
形式机构内容
教育特点
世俗教育
贵族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中世纪大学
新市民阶级形成 城市学校
第四章 拜占庭与阿拉伯 没考过
第五章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教育家
弗吉里奥
维多里诺
伊拉斯谟
摩尔
蒙田
人文主义教育特征、贡献、影响
基本特征
贡献、影响
第六章 宗教改革
新教
路德
加尔文
天主教
耶稣会学校
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第七章 近代各国教育制度
英国
公学
贝尔-兰卡斯特制
初等教育法
巴尔福教育法
哈多报告
1944年教育法
1988年教育改革法
法国
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
帝国大学令 大学区制
费里教育法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1959教育改革法
德国
初等国民教育兴起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实科中学
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俄国 几乎不考
彼得一世
国民学校章程
建国初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c20a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
20c30a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美国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贺拉斯曼 公立学校运动
莫雷尔法案
六三三
初级学院运动
20c50a 国防教育法
20c60a教育改革
20c70a 生计教育 返回基础
20c890a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军国主义
20c40a 教育基本法 学校教育法
20c70a
20c80a
第八章 近代主要教育学家
英国
洛克
斯宾塞
法国
爱尔维修
狄德罗
拉夏洛泰
美国
贺拉斯曼
俄国
马卡连柯
凯洛夫
赞科夫
苏霍姆林斯基
第九章 重点教育学家
夸美纽斯
简介著作
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教育适应自然
普及教育 泛智学校
同一学制统一管理
学年制 班级授课制
论教学原则、道德教育、健康教育
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卢梭
简介著作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公民教育论
地位作用
裴斯泰洛齐
简介实践
论教育目的
教育心理学化
要素教育论
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地位影响
赫尔巴特
简介实践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多方面发展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正。
教育性教学原则
道德教育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
评价 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使德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具有机械论倾向,减少了德育的途径。
德育方法
儿童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的进行。
训育是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课程理论
兴趣与课程
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兴趣相一致 第一个基本主张
兴趣的含义 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按照兴趣的分类设置相应的课程。
经验的兴趣
经验 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 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 文学绘画
同情的兴趣
同情 外语
社会 政治历史法律
宗教 神学
经验与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联系 第二个基本主张
经验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经验设计教材,保证在教学使用直观教材。
统觉与课程
又一个重要基础
统觉论对课程设计的作用 课程的安排应使儿童能够不断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原则相关 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 在所有科目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历史数学
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课程设计和选择的重要基础
儿童发展与文化纪元理论 感觉-想象-理性
依据儿童的年龄分期设计课程
评价 最完整最系统,心理学作为基础,避免盲目、随意性 为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提供思路
教学理论
教学进程理论
以统觉论为基础
提示教学-感官刺激
分析教学-新旧观念分析和联合
综合教学-统觉团形成
形式阶段论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
兴趣活动分为 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明了(预备、提示) 叙述
联想 与学生交流
系统 综合方法是知识系统化
方法 作业、写文章对知识进行应用
评价 科学化,国际化 局限:机械论倾向
传播影响
理论
近代教育学开拓者,近代教育学心理学化
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论
实践
哥廷根大学教学期间编写《普通教育学》
格尼斯堡大学 《科学心理学》
传播
局限
综上
福禄培尔
简介 幼儿园
万物有神论 适应自然原则
幼儿园教育理论
恩物作业
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儿童一种重要的游戏用具。仿照大自然的性质、形状、法则制造建议的物件,类似于积木,由颜色大小不同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组成
条件
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每种恩物包含之前的恩物,预示后继的恩物
表现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
评价
帮助儿童从易到难、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认识自然及内在规律。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传播影响
理论
实践
传播
局限
综上
马恩 20年考过
简介
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批判
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地位影响
理论
实践
传播
局限
综上
蒙台梭利
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论幼儿的发展
自由纪律工作
幼儿教育的内容
地位影响
理论
实践
传播
局限
综上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著作,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成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式著作
阐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包括:教育本质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反思思维理论等
实践 芝加哥实验中学实践新式教学法,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教育学,哥伦比亚大学成为进步教育运动的阵地
评价 杜威确立了新三中心论: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新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
批判传统教育远离儿童生活
内涵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教育为学生当下生活做准备
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
学校生活与校外社会生活相契合
学校生活应当是充满现代精神的理想生活
实践
学校即社会 学校社会紧密联系,将社会创造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合乎儿童发展
从做中学 为了落实学校即社会,提出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课程,从做中学
评价 将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校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生活成为教育的中心
教育即生长
批判传统教育的社会本位和卢梭极端个人本位论
内涵
教育要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有发展之物 反对原理儿童需要和理解能力的抽象的、遥远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促进内在本能的生长,满足内在生长的需求
儿童内在生长包含社会化的过程
尊重儿童但不是放纵儿童
评价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教育即生长的基础上提出儿童中心的教育原则
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直接经验 反对只让学生学习抽象、理性的知识体系
内涵
直接经验是增长智慧和发展理性的基础,教育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经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构成人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和发展
强调经验过程中的主动性经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提供符合受教育者能力和意愿的外在条件传统教育提供的抽象条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践
活动课程是体现“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最好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指以开展活动的方式展开课程内容的课程类型
从做中学是体现教育即经验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总结中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
教材心理化-课程编制法教材按照学生心理逻辑编制,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起点
评价
反对抽象,将直接经验置于教育中心,催生新式课程类型、课程教学理论
走向只重视直接经验的极端,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的目的 内在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内在生长
适应儿童当下生活,以当下生活为起点
社会目的性是为民主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完善服务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
课程与教材
批判
反对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 反对抽象、理性的知识体系,超出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
批判传统教材与实际生活想脱离,枯燥乏味
批判传统教育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肢解儿童认识世界的整体性、统一性
批判旧教材知识内容缺乏现代社会精神
新课程主要内容
认为新教材应与儿童经验相联系,从做中学,教材心理化
以直接经验为中心 直接经验成为知识桥梁
活动课程为主要课程 主动学习、发现知识活动性、经验性课程范围很广,满足儿童心理需要,儿童社会性的需要,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教材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
教材编写心理化
心理逻辑 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所读教材符合学生心理顺序,难度事学生心理可接受的
教材直接经验化
评价
在当时学校课程脱离实际的背景下起积极作用
局限
忽视理解直接经验需要一定的系统性知识
并非所有系统知识都能还原为直接经验
怎样将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是难题
高估学生和教师的能力
思维与教学
批判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反省思维五步法
反省思维 对某个经验情景中单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持续不断的思考,求得解决问题、排除疑难的新情景
步骤
真实的情景
真实问题
提出假设
推断假设是否解决问题
验证假设
评价
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发现法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忽略系统知识的传授,降低知识地位,影响教育质量
道德教育
批判
批判传统德育-反对灌输外界道德
反对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道德观
新观点
道德基础:新个人主义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目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公民
途径 在社会性情境中进行,学校教材教法
方法 社会和心理两个层面 创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评价 道德联系社会、学生生活,强调儿童在道德吸收过程中的主动性
地位影响
理论
系统全面,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
新三中心 学生,活动,经验-教师、教材、课堂
实践
创新课程编制、教学方法、德育方法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推动进步教育发展
传播
局限
改良主义性质明显,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课程和教学以直接经验为中心
启示
教育连接社会
教育连接儿童
理论联系实际
综上
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新教育的思想旗手。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挑战,奠定现代教育理论基石。对现代教育产生深远而广泛地影响。
第十章 近代教育思潮
19c
自然主义
起源于古希腊,酝酿于文艺复兴时期
人物 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维多里诺、巴西多、卢梭、裴斯泰洛齐
背景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封建教会教育衰落
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重视儿童身心发展夸美纽斯明确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卢梭《爱弥儿》从理论完整性上深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等人进一步发展
观点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然本性
儿童发展年龄分期
泛智课程
教育原则、方法体现教育适应自然 直观性、连续性、循序渐进
影响
积极
理论 丰富教育理论的发展,为科学化奠定基础
对象 以儿童为中心
实践 直观教学法丰富教学方法
影响 反对、控诉传统封建教育、反宗教、反对强迫填鸭教育
消极
自然主义概念没有明确定义
自然类比法缺乏科学性、放纵儿童
忽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心理学化
科学教育
批判旧教育
目的 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科人才
内容 以科学知识为核心建立教学体系
实践 新大学运动、大学推广运动
理论 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主张开设新大学
评价
经济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科学 自然科学、科学研究方法发展
教育改革 促进近代化、世俗化
国家主义教育
19-20c新教育运动
形成发展
实验
主要理论
19-20c进步教育
历程
实验
20c中后期
改造主义
教育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培养社会一致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上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教师应进行民主、劝说的教育
批判继承实用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空泛理论
要素主义
把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专心、努力
教师核心
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教学
评价 有组织有纲领的运动,针对美国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忽视学生兴趣、个别差异,片面强调基本知识,教材脱离实际
永恒主义
新古典主义
教育性质永恒不变
教育目的 培养永恒的理性
古典学科占有学校课程的中心地位
通过教师教学进行学习
评价 强调理性、阅读经典铭猪、复古主义倾向
新托马斯主义
存在主义
新行为主义
结构主义
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重视学生智能发展
教授各门学科基本结构
学科基础的早起学习
提倡发现学习法 学会学习,学生自己探索
教师是主要辅助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知识
评价 统一认识发展与教育 过分强调课程理论化、抽象,教材难度大
终身教育
产生于20c20a英国 兴起20c50a法国 广传20c60a
缘由 人在各方面做好迎接社会新挑战的准备
含义 人一生各阶段各方面所受到的各教育的总和
目标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的人,实现美好生活
没有固定内容和方法 学会学习,教育民主化
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建立学习社会
正在进行中的广泛革命 未来教育的面貌
现代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美国马斯洛、罗杰斯
目的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课程人本化
学校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一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
评价
注重人的整体发展,强调认知和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自我实现,简单将个体潜能与个体社会价值画等号,忽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