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发展心理学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1发展心理学概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设计、历史。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它是人才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经典测量理论 “经典测量理论亦称“真分数理论”。2O 世纪初提出,至 50 年代臻于完善。该理论假设观测分数 X 是由真分数 T 及随机测量误差 E 所组成,即 X= T+ E;误差 E 的平均数等于 0;误差 E 与真分数 T 间的相关为 0。
确定测验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验哪些个体或团体);确定测量目标(测何种心理特质);明确测量用途(用于心理诊断还是选拔人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发展心理学概述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甩来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研究对象
广义
狭义
两部分
认知
社会性
四个方面
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
生理因素
动作和活动
皮亚杰
言语
维果斯基
研究任务
描述
划分年龄段的标准
生理发展
伯曼
内分泌腺为分期标准
智力发展
以思维发展为分期标准
个性发展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
活动特点
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
活动类型
解释
预测
控制
研究设计
横断设计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优点
多
同时研究较大样本,被试代表性强,结果有较好的概括性
快
时效性比较强,科教快活的研究结果,避免被试流失
好
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重复测量有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省
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节省时间和经费,易于实施
不足
缺乏系统连续性
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不使用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和早期影响的作用
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可能存在组群效应(同辈效应、世代效应)
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年龄差异≠年龄发展
纵向设计
也叫追踪设计,是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发展过程
能看到比较完整、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显著的阶段特征和量变质变规律
确定因果
特别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也适用于个案研究
耗时长,可能被试流失,时间效应
会影响被试代表性和结果概括性 重大社会历史事件
重复测量
时效性比较差
费时费钱费力
跨代效应
目标群体来自某一特殊年代,该年代的显著特征为群体带来了特定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聚合交叉设计
在纵向研究图示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及客服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设计的长处
排除组群效应,不断补充被试
了解是否存在练习效应或疲惫效应
耗时比典型的纵向研究少
可对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问题进一步研究。
科学性、适用性更强。
但结论是否能推广还需进一步验证
行为遗传学设计
双生子研究
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某种行为特征上的相似性,探索遗传和环境对这种行为特征的影响程度
优:同卵基因相同归环境;异卵环境相似归基因
缺
少
不能人为制造分开的双生子,很难找到合适的被试
片面
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选择性繁殖
通过对动物或植物的某些特质进行选择性配对,控制后代繁殖以考察遗传对这种特质的影响
特雷恩的选择性繁殖实验
微观发生学设计
在短时间内反复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并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直观
研究者能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
转折
密集的观测,有助于发展的转折点
内部差异
使研究者能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
确定条件
该设计能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缺点
费时
逐个观察、逐点记录
要求被试动机强
不具代表性
密集刺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短时的
历史
近代儿童心理学背景
近代社会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1876第一部孩子角度的书
近代教育的要求
裴斯泰洛齐
儿童心理学的“先声”,倡导爱的教育
洛克
“白板说”,性格均由经验塑造,后天论者
卢梭
机能论,把儿童看作高尚的自然人,儿童中心论观点,最早提出两个重要概念:阶段,成熟
夸美纽斯
提倡“人文主义教育”,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
科学儿童心理学
1882年,普莱尔 《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代表人物:普莱尔
时间
内容
完全以儿童心理发展作为研究课题
方法
系统的观察法、心理实验、内省法
影响
产生和发展
形成
1882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分化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花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立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演变和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理论观点的演变和具体研究工作的演变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
霍尔
美国心理学之父,冯特学生, 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1904年,《青少年:它的心理学...》提出复演说,
确立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出生到成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1922《衰老:人的后半生》,没有明确提出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率先个体生命全程研究
弗洛伊德
提出了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从出生至青春期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荣格
首先提出研究成年期 最先开始对于毕生发展的研究
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
重视中年危机
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的心理
在荣格基础上将弗洛伊德的年龄划分从青春期扩展至老年期,即生命全程
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1927年何林渥斯
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 出版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1935 古德伊洛弗
出版《发展心理学》,科学性和系统性都超过了何林渥斯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
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儿童心理学做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