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育基础知识梳理,包括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教育学基础知识、小学的组织与运行、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
编辑于2022-10-04 08:59:40 广东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古代小学教育
产于殷周
特点
等级鲜明
为统治者服务
过程是对儿童管制灌溉来进行
近代小学教育
清末
近代小学开端
张焕伦
正蒙书院
近代小学的开端
盛宣怀
南洋公学
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小学教育制度的创立
奏定学堂章程
义务教育
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壬戌学制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普通教育、义务教育
6年“4-2”学制
打基础
分公立、私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普及小学教育
学制改革试验
教学改革试验
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6-12岁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
潜力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2.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概述
基本要素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基本内容
思想品德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
核心
总务工作管理
基本环节
计划
起始环节
实施
中心环节
检查
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原则
方向性
有效性
民主性
科学、规范性
系统、整体性
责任制
方法
行政管理
思想教育(红色教育)
数理统计方法
我国小学的组织和运行
学校的组织结构
常规模式
直线型
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直线-参谋型)
矩阵型
具体职责
校长办公室
人事和安全
教务处
教育教学
政教处
思想品德教育
总务处
后勤
教研室
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
年级组
同年级的教学和研究
学校的内部机制
1952年校长负责制
校长全面负责
职位
最高领导人
职责
工作任务和承担的责任
职权
决策权
指挥权
人事权
财务权
民主管理
教职工代表大会
校务委员会
学校规章制度
3.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及其发展
萌芽
中国
孔子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私学)
论教育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论教育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教学方法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启发诱导(启发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主题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敩学相长
教育与政治关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长善救失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预时孙摩
不陵节而施谓之孙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创立
培根
提出
夸美纽斯
独立
《大教学论》
“泛智”
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康德
大学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规范
旧三中心;课堂、教材、教师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奠基人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
新三中心
学生、活动、经验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人,消极教育
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
教育漫画
斯宾塞
实证方法研究和价值
发展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苏联的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苏联的凯洛夫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著作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
发展
《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
结构教学论、发现法
教育过程
瓦·根舍
范例教学
苏霍姆里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
布鲁姆
认知、情感、动作即“三维”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及其发展
概念
起源孟子、许慎《说文解字》
广义
家庭
学校
社会
狭义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属性
本质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
永恒性
历史性
独立性
起源
神话
朱熹
生物
本能发展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
模仿
孟禄
劳动
人类特有
米丁斯基、凯洛夫
发展
原始
教育=劳动、无产阶级
古代
古代中国
夏朝:学校产生
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春秋:私学兴起(孔子私学盛行,有教无类)
奴隶社会:六艺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朝:科举制(明朝的八股文至清1905年)
宋朝:四书五经(程朱理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子主题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朝:八股文1902光绪废除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
《吠陀》
佛教
古代埃及
学为文士
以僧为师
以书(吏)为师
古代希腊和罗马
雅典
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斯巴达
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近代
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系统-学制
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泛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内容丰富,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课程
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现代
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交叉)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发展
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领导权
权利
目的
内容
内、目、两权
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政治功能
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价值去向
目的的确立
内容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使用
内、目、价、法
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隐形)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
对内:传递--保存文化(纵向)
对外:传播--交流文化(横向)
选择——提升文化
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控制人口
优化结构
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和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自然本能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高尔顿:“优生学”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
外铄论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生理前提
物质前提
环境--现实基础
人的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作用
学校教育
明确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由专业教师开始施教
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原因
表现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对个体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低-高,简单-复杂
阶段性
不同年龄
不平衡性
关键期
互补性
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同年龄)
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国家对人的要求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意义和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理论
社会本位论
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
个人本位论
从个体本能出发
卢梭-“自然人”、福禄贝尔、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齐
辩证同一论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
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社会层面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意提高全民素质
个人层面
基本要求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基本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们的教育思想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劳
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的主体—学制
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个人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历史
形成和发展
欧美现代学制
西欧双轨制
英国-平行运行
法国
德国
美国单轨制
前苏联型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
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1902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颁布
1904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实施
1912壬子葵丑学制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学制(男女同校)
1922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制
义务教育
强制性
6-7岁入学
普遍性
免费性
其概述
1619年义务教育开端
德意志魏玛邦
十三年义务教育(加拿大)
1985我国提出义务教育,第二年立法
终身教育
保罗朗格朗
4.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概述
含义:专业人员;教书育人
劳动特点
复杂性
目的-全面性
任务-多样性
劳动对象-差异性
创造性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连续性
时间的延续性
广延性
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
不限时间
间接性
医学生为中介实现劳动价值
主体性
榜样作用
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专业化
发展概念
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
发展内容
理念
专业态度
教育理念
专业道德
知识
本体性知识
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
心理学
实践性知识
经验
文化知识
综合素质
能力
发展的阶段
生存
人际关系
情景
学生成绩
学生
个别差异、潜能
教师成熟的标志
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观摩和分析
微格教学
5-10分钟
摄制成录像
教学反思
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5.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像及其结构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冯特——心理学之父
流派
行为主义流派-华生
格式塔心理学拍(完形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
现代认知学派(信息加工心理)
心理本质
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
感觉
概念: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分类
外部
视、听、嗅、味、皮肤
内部
运动
关节肌肉
平衡
脑袋感觉平衡
肌体
内脏感觉
基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能力
范围
无-有=绝对
有-有差别=差别
量=阈限
能力=感受性
呈反比关系:感受性越高,感觉阈值越低
规律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联觉效应
感觉后效
知觉
概念: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正确的知觉
错觉
不能避免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
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对别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知觉的特性
整体性
外界信息缺失,脑补完整
理解性
外界信息不缺,赋予意义
选择性
识别对象和背景
恒常性
大小恒常、颜色恒常、形状恒常
知觉发展的特点
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
小学生知觉的分析于综合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思维
特点
间接性
通过中介来预知事物
概括性
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总结
种类(凭借物的不同)
感知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种类(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或探索目标方向不同)
聚合思维
分散思维
种类(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具有清晰意识的不同)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种类(创新程度不同)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流畅性(多)
变通性(活)
独创性(新)
特征
具体性
不自觉性
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四年级
想象
概念: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
无意形象
意识微弱,没有目的不自觉的
有意想象
再造形象
别人造过了,你再造:读小说
创造想象
别人没造过,你首造:写小说
幻想
理想(积极的)
空想(消极的
功能
遇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培养学生形象力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丰富储备、积极思考、努力学习、训练能力、积极幻想
注意
概念:注意是一种伴随状态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选择)
集中性(强度)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
没有目的,没有意志--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目的,有意志--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没有或少量意志努力
有意=随意,随=伴随
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范围
广度
数量
稳定性
注意的持久性(时间的长短)
广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狭义: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
有意识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记忆
概念:个体过去的经验保持在大脑中的印象
识记--保持--再现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记忆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怎么做)
记忆性质的不同
外显记忆(有目的,有意识)
内隐记忆(不自觉)
记忆的程度不同
瞬时记忆(0.2s--2s)
短时记忆(60s)7±2组块有限的
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
记忆时间长短的不同
小学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
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渐提高
遗忘
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渐趋平稳、先多后少)
遗忘原因:
衰退说
干扰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说
提取失败
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学习程度
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情绪与情感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生理唤起
主观体验
外显行为
情绪的种类
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心境(弥漫性、平静而持久)
人逢喜事精神爽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
判断力减弱、被动的应激行为(范进中举)
先有刺激再行为
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主动行为、行为保护、急中生智
先有行为再有刺激
区别
情绪:人和动物共有,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人才有,具有内敛性、是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内隐和深沉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感分类
道德感
社会道德标准
理智感
智力活动
美感
审美
意志
概念:有意识地确立目的,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有明确目的性,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要,只能选一个
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必须选一个
趋避冲突:有好有坏,一个对象
多重趋避冲突:多个目标,既吸引又排斥
确定行动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独立自主去做)
意志的果断性(迅速去做)
意志的坚持(一直去做)
意志的自制性(能做而不做)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
概念: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欲求不满足是激起人们行动的普遍原因
种类
起源
生理需要(自然需要)
吃喝拉撒
社会需要
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需要
对象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要
自我实现需要
成长性需要
个性倾向性—动机
概念:推动力量
分类
生理性动机:生理需要
社会性动机:后天习得、社会性需要
生理层面
远景性动机:长远目标
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
对比
内部动机:本身兴趣
外部动机:刺激
对比
个性倾向性—兴趣
子主题
个性倾向性—能力
概念: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分类
构造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创造性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新颖的、独有的)
智力
概念: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观察力
记忆力
注意力
思维力
想象力
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论(G和S因素)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论
卡特尔—智力形态论
流体智力
记忆力、生理因素
晶体智力
判断力、言语理解、后天经验、学习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动觉智力
人际智力
自省智力
自然智能
斯腾伯格—三元智力论
亚理论
智力情景亚理论
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测验
1905年比纳-西蒙量表
1916年斯坦福-变量表(S-B量表)
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
个性心理特征—性格
后天形成、可以改变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认知)
良好性格的培养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个性心理特质—气质
概念: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
先天的、有好坏之分
类型
胆汁质
冲动、易怒、急性子
张飞
强、不平衡
不可抑制型
多血质
灵活多变、喜欢交际、能说会道
王熙凤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黏液质
稳重、死板、缺乏生气
林冲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抑郁质
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林黛玉
弱
抑郁型
不同气质类型在教学上的意义
了解并有针对性因材施教
胆汁质:说服力、严厉地批评(直接点)
多血质:磨练意志,稳定情绪
黏液质:耐心教育,指出缺点和错误时给更多思考时间
抑郁质;给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印象形成
社会刻板效应(把团体特征归属于每一个人的身上)
晕轮效应(把一个人的一个点无限放大)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子主题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投射效应(看什么是什么)
6. 课程
概念:
狭义:某一学科
广义:科目加进程的总和
斯宾塞提出
课程的分类
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间接)
活动课程(直接)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单一)
综合课程(多个)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种类)
必修课程
强制性
选修课程
自由性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不同(分类、分级)
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强制性、国家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区域性、本土性
校本课程(三级课程)
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教学为途径→考试→证书
隐形课程
自我体验
物质
制度
文化
校风、学风、校训、规章、课程表
古德莱德的划分
理想的课程
专家、学者
正式的课程
教育局
领悟的课程
教师
运作的课程
正式实施的
经验的课程
学生的体验、积累
课程的理论流派
布鲁纳、施瓦布(学科中心理论)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主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知识、结构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杜威、罗杰斯(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名学生中心主义课程)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活动
学生、活动、经验
布拉梅尔德、弗莱德(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是课程的核心
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
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改造社会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学科设置
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宏观;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分学科展开)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结构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术语解释
教科书(课程标准具体化)
直线式
由浅入深,不重复
螺旋式
前后重复
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标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
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社会
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知识
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里面)
校外课程资源(外面)
空间
素材性课程资源(人力、物力、财力)
条件性课程资源(时间、场地、媒体)
功能
显性课程资源(教材、网络)
隐形课程资源(风气
存在方式
课程开发
基本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
传统
目标→考试
子主题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课程研究与开发理论》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学科知识、儿童)
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课程实施(基本途径)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
新课改的背景
知识更新快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改的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改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目标、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争取价值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全面发展、强调课程联系、针对不同学生地区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贴近生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
“立足课程,促进发展”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
地方
学校
7.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概述:有目的、有计划
基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检索
提出研究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撰写成文
基本方法
教育观察法(最广泛)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环境是否改变)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是否参与观察)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实验方法)
教育调查法(访谈、发问卷)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一部分)和个案调查(某个人)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教育实验法(人为地影响调查对象)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场所
确认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目的
单因素实验
多因素实验
自变量的多少
教育行动研究(教师→教育情境中观察:教师特有)
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行动研究
进行总结评价
教育叙事研究(叙述、讲故事)
个案法(研究典型、特殊案例)
文献种类以及查找方法
事实性文献(史、真实的)
工具性文献(工具书、网上检索、学术动态综述)
政策性文献(官方发布)
经验性文献(主观总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经验、教育参考书、各级各类学校科教科书、教学大纲)
功能
顺查法(过去→现在、旧→新、远→近)
逆查法(现在→过去、新→旧、近→远)
引文查找法(跟踪法)
综合查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