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冲突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之社会冲突论,包括思想背景、科赛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等。
编辑于2022-10-04 14:16:06 云南吉登斯的思维导图,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社会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自我伦理 学。 知识考古学 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扑捉到它嬗 变的踪影。只有把当今世界那些被层层迷障所遮蔽的现存事物放到历史过程中去 考察,才能真实地理解积淀着十分丰富历史因素的现实存在。
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中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吉登斯的思维导图,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社会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自我伦理 学。 知识考古学 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扑捉到它嬗 变的踪影。只有把当今世界那些被层层迷障所遮蔽的现存事物放到历史过程中去 考察,才能真实地理解积淀着十分丰富历史因素的现实存在。
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中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等等
社会冲突论
20世纪60年代 结构功能论的衰落让社会冲突论引来理论高潮 冲突论本身并没有取代结构功能主义,只是作为补充,理论也局限于冲突部分,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理论体系,其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思想背景
马克思
基本内容
①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私有制后出现的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了全部社会生活
③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同一社会形态内的发展,必须通过先进阶级对落后阶级的革命斗争
④阶级斗争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思想斗争,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是首要形式
冲突命题
①在稀缺资源上的分配越不平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冲突就越深;
②被统治者对其真正的集体利益的认识越深化,他们越有可能怀疑现存稀缺资源分配模式的合法性;
③当统治者造成的变化破坏了被统治者之间现有的关系,造成异化状态,被统治者可以就其不满柤互沟通,可以发展出统一的意识形态时,被统治者越有可能意识到其真正的集体利益;
④系统中的被统治群体越是意识到其集体利益并怀疑稀缺资源分配的合法性,他们就越有可能参加针对这一体系的统治者的冲突;
⑤被统治群体的意识形态统一性越是提高,他们的政治领导结构越是发达,统治群体与被统治群体之间的利益与关系,就越有可能极端化且不可调和;
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越是极端化,冲突越有暴力性;
⑦冲突越有暴力性,社会结构与资源分配模式的变迁程度越大。
齐美尔
(1)社会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起因于利益争夺,且是人类先天的敌对本能的现实反映
(2)参与冲突各方的①内部紧密程度、②情感状况、③是否将冲突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决定着社会冲突的激烈程度:各方越是内部团结,越是情感投入多,越是将冲突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冲突就越是激烈;而冲突越是呈现出工具性,越是作为实现确切目标的手段,冲突就越是平缓。
(3)社会冲突也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内在整合的过程。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①群体的界限就越牢固,群体内部也越团结;②既让群体的权威系统趋于集中和强化,又使群体越发容忍内部的不同意见与越轨行为;
(4)冲突建立起各方的联系,并能够通过冲突催生的协议或规则增强社会整体的整合;而当冲突处于低烈度、高频度状态,它又能够通过冲突各方敌意的释放来增强社会整体的整合。
韦伯
(1)当社会成员的权力、财富和声望高度相关,资源在社会等级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高,以权力、声望和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等级间的社会流动率低时,社会冲突有了发生的可能
(2)一个系统中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在更广阔的地缘政治体系即“世界体系”中的声望。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德国人,后入籍英国,著有《现代社会冲突》,他从社会压制模式出发,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对立面和批判对象,建立了辩证冲突论
思想基础
达伦多夫认为,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并奠定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就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地位:一种是其占有者在一定的脉络中有命令权并对某些地位拥有权力,另一种是其占有者要服从这种命令。为了说明这种不平等的权力分配,达伦多夫借用了韦伯关于区分“权力”与“权威”的思想。
权力
“一种使一个人能够克服其他人的阻力来实现自己的意愿的权力,不管这种能力的基础是什么。
权威
是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使某个人的“具有一定内容的命令将被既定个人执行的可能性
达伦多夫认为对权力和权威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权力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实际能力,权威则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一种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对社会学来说,权威关系比权力关系更有意义。社会冲突的普遍性,正式给予权威关系的普遍性。
权威关系是一种“零和”关系,即在一个社会结构的两组群体中,只要其中一个群体拥有权威,则意味着另一个群体丧失任何权威,因此,权威的补品等分配所导致的只是两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形成,即“统治”和“被统治”群体,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或单位都是一个由统治和被被统治两种群体所构成的结合体。
基本概念
1.权威结构: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社会冲突的根源,就要把冲突归结为某种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权威结构,其基本的分析单位包括两种社会地位:统治和服从
2.权威的特征
(1)上下级关系
(2)发布命令的一方用命令的形式规定服从者一方在一定范围内的行动
(4)权威的力量受到一定内容和特定个人限制
(5)违反权威命令将受到惩罚,法律体系或风俗习惯体系护卫着权威的有效性
(3)合法关系,权威的基础是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一种期待
3.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
(1)统治地位: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发布命令的合法权力,即拥有权威
(2)服从地位: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
4.强制性协调组合(imperative coordinated association):达伦多夫对冲突群体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指的是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这类群体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组成;达伦多夫强调对团体冲突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只能是强制性协调组合,而不是整个社会。因为权威只有在这一基本单位中才呈现出清晰的分化层次,而在全社会范围,由于社会成员往往参与多重组合,从而拥有多重角色,一直无法确定其权威地位。
5.利益:与一定社会地位相联,对地位占有者行动取向的某种期待形式或角色期待。根据利益是否成为地位占有者有意识的目标而区分为潜在利益和外显利益。在团体层次上,外显利益表现为经过系统阐述的纲领或意识形态,是形成结构性团体冲突的根源。
辩证社会观
1.辩证冲突:冲突是辩证的,通过一系列新的对抗利益而得到解决的冲突在某些条件下将产生进一步的冲突。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以他的社会观及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为理论前提,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冲突思想批判、吸收和改造基础上。他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状态之中,并假定这种冲突因利益对抗而产生,认为与利益对抗倾向于分裂为两个冲突群体
2.社会均衡模式:社会是一个稳定不变、整合良好的诸要素构造体。社会的每一组成要素都具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每个社会都以其成员的共享价值为基础。该模式核心概念是社会系统,勿将其作为唯一和最终的参考框架,制造一个乌托邦。达认为均衡模式只适合分析社会静态的一面,动态的一面必须由包含冲突和变迁的冲突模式予以分析
就是认为结构功能主义的东西只能用于分析静态的社会,他们的理论基础不是现实而是社会学家脑子里模拟的理想社会
3.社会冲突模式:社会既处于变迁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对立和冲突;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中的任意一个要素都有可能引发冲突、变迁甚至社会解体;社会成员和组织相互结合成社会,并非源自彼此的共识和吸引,而是由于双方之间的统治和压抑,社会冲突就产生于这样的统治和压抑,它尽管可以暂时被控制和疏导,但却与社会同在
4.社会冲突的非整全性:我们需要均衡与冲突两种不同的模式来分析社会,稳定和变迁,整合和冲突,功能和反功能,共识和压制,都是被辩证地分开的,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尽管人们可能将这两种模式概括为一种更为一般的模式,但只要这一理论还不存在,我们就必须依靠这两种理论,两方也都只是一种具体的适合分析模式而已,绝不能将冲突模式视为唯一合理的整全性模式
社会冲突的结构分析
社会冲突的根源
社会冲突的根源是根据统治与服从的权威关系来分的社会结构,占据多数权力和权威的阶级和被迫服从的阶级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所以社会组织并不是一个产生共同愿望的系统,而是一个强制协作的联合体。在联合体中权力和权威的分配注定是不可能平等的,在这种不平等中,冲突的发生是必然的。
社会冲突的形成
(1)潜在利益与显在利益
潜在利益是由人们所承担的角色决定的客观利益,但是它们存在于人的无意识状态中。显在利益是被人们所意识到的,并被人们作为目标所追求的利益。
(2)准群体和显群体
①准群体:在强制性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因而具有相同的潜在利益的人群的集合。在权威地位上他们具有共同的地位,由此区别于群的随意集合。不符合严格的团体的定义,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潜在利益,只是一个纯理论的抽象概念
②显(利益)群体:具备了社会学关于团体定义的各个条件后产生的,其成员开始明确与自身权威地位相联系的利益,开始通过正式的程序组织起来,就会逐渐生成共同的阶级意识与利益,并在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形成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行动纲领与意识形态。这样,准群体就变为实际承担群体冲突的显在的利益群体,社会冲突也就由此发生
例如政党。团体应该属于概论里的社会组织,构成社会组织需要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准群体向显群体转换的条件
(1)技术条件(领导者、纲领、意识形态与物质设置):在准群体中必须出现一些人作为群体的领导者管理群体的各种事务,必须有一系列规章作为群体活动的制度根据,必须有一个理想与价值系统作为群体活动的精神基础,必须有一整套物质性设施作为群体活动的物质基础。
(2)政治条件:政治的自由程度。如果政治上缺乏自由,尽管存在着潜在利益与准群体,由于社会抑制利益群体的多元性存在,利益群体始终无法得以形成
比如法律允许组织党派
(3)社会条件:准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状况和结构模式状况。虽然准群体内部存在着沟通的可能与一定结构程序的可能,如果准群体中的人们缺乏相互沟通,缺乏结构上的正式程序吸收新成员,利益群体仍然无法形成
要有能相互沟通的条件
(4)社会心理条件:准群体成员对自身利益的自觉意识。准群体成员只有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利益,才能形成冲突性的利益群体。达特别关注“向上流动可能性的信念”这一心理条件
要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
社会冲突的程度
强度
指冲突所消耗的能量的大小和卷入冲突的程度,大概为冲突的大小
(1)各个强制协作联合体的权威结构之间的多元关系状况。如果一个强制协作群体中的统治者在另一个群体中也处于统治地位,就会形成多元重叠状态而使冲突各方在多种利益上对立,在各个角色地位上都产生冲突,集中起从不同层面投入的冲突能量而可能使社会分裂
如果你妈还是你的班主任,那你们的冲突的规模就会不仅限于家庭,还会扩展到学校
(2)权威结构同其他社会地位结构之间的多元关系状况。如果权威地位同其他社会地位之间相关性强、重叠度高,即统治阶级通过自身权利获取其他利益,就会扩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不平等,使被通知阶级在处于多方面被剥夺状态,产生巨对剥夺感而升级冲突强度
你的领导已经拿着比你多的工资和假期了,但是他还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去为他的孩子获取到一个好的教育条件,他不仅能通过你和他共处的权威系统中获得利益,还能在别的地方获取更多利益
(3)社会流动状况。社会流动包括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由于稳定性弱而对冲突强度的影响大,尤其是其中处于权威地位之间的垂直流动同冲突强度成反比。因为垂直流动量小,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会迅猛地由准群体转化为利益群体并生成强烈的归属感,就会由于投入冲突的能量增加而提升冲突强度
烈度
烈度指冲突双方使用的手段,暴力还是和平谈判
(1)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①绝对剥夺: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同时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最底层,阶级冲突采取暴力形式;②相对剥夺: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们,其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水平,同高于他们的人相比时富裕程度和社会经济保障又较低的现象。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超过了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才会寻求冲突。不会发生暴力冲突,但冲突的强度会很高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冲突控制机制:①如果统治阶级采用压制方式控制社会冲突,禁止冲突性群体的存在,将导致社会冲突在不断积累后通过暴力等高烈度形式爆发;②如果统治阶级采用调节方式控制社会冲突,允许冲突性群体的利益和存在,为人们提供表达意愿、讨论制度的机构与规则,将冲突纳入制度化轨道,就会使冲突随时得以化解而以低烈度形式出现
(3)调节冲突需要的条件:①冲突双方均承认对方有合法但又相互对立的利益;②利益群体有自己的群体组织,有处理争端的公共机构;③冲突双方都遵循一些正式的冲突规则
社会冲突的结果
社会冲突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冲突强度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激进程度相关,冲突烈度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突进程度相关。达伦多夫把社会变迁理解为通过统治阶级人员的变动和政策的变动所导致的社会价值和制度结构的变化。
社会变迁至少有三种方式:①革命式变迁:全部更换;②改良式变迁:部分更换;③革新式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整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去
社会变迁还可以从激烈性与突发性两个方面加以区分,激进程度用以考察社会变迁的深度,即价值观和制度的变化程度,它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成员、政策以及阶级间根本关系的变化状况;突发程度用以考察社会变迁的速度,即社会变迁中阶级成员变化程度
评价
(1)积极意义:①有力地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性;②使人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剥削和压迫的社会;③有助于人们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策略,对其他国家研究和解决本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局限性:①从根本来说,辩证冲突论仍然是一种不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抽象的肯定,具体的批评;②将社会冲突的原因一律归结为权威关系,将社会变迁统统视为权威结构的变迁,在理论上是武断的、片面的、有欠严谨的
科赛的冲突功能论
与马区别
在原因上功能上理解不同,马克思更注重冲突的革命效果,齐美尔更注重哪些更为温和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