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欧洲革命风暴
这是一个关于欧洲革命风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政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变革和土地革命)、文化教育(努力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外交(退出一战)等。
这是一个关于一二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凡华体系的实质、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欧洲革命风暴
俄国
十月革命
历史条件
俄国基本国情
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大量封建残留
阶级力量
主观条件成熟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党成熟—布尔什维克
贫苦农民作为同盟军
战争起催化剂作用
一战—导火索
二月革命
进程
经过
1917.3.8(俄历2.23)彼得格勒全城政治罢工
3.13占领冬宫,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3.15沙皇退位,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政治特点
两个政权同时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四月提纲
时间:1917.4.20
内容
当前任务:把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
新建国家的性质为苏维埃共和国
和平结束战争
不能立即采取暴力方式推翻临时政府
策略
第一步推翻临时政府,苏维埃掌握政权
第二步排除非布尔什维克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临时政府的三次危机
四月危机
六月示威
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党的策略口号转变,和平发展结束
起义成熟
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地位提高
各地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
小资产阶级政党开始分化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0.23通过武装起义决议
11.7日攻打冬宫,推翻临时政府
评价
结论
落后的俄国经济和先进的理论相结合的结果
历史意义
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推翻旧制度,维护国家独立
世界
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开创全新道路
有关争论
二月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前苏联—无产阶级领导
西方学者—各阶级联合(领导作用是立宪派政党)
新观点—自发的
两个政权并立问题
不存在并立
存在并立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问题
具有历史必然性(客观主观都具备)
资本主义矛盾
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联合反抗
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环节
主观
正确领导
经典作家理论
特殊的历史必然性(客观不具备,主观成熟)
落后的经济
先进的思想理论
历史选择的结果
各种偶然事件发生
特殊国家
苏维埃人民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政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解散立宪会议,确立苏维埃共和制
建立司法机关和民警机构
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打击反革命
建立军队
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变革和土地革命)
大企业国有化
废除非本政府的一切外债和内债
对私企进行监督
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周六义务劳动
《土地法令》
文化教育(努力促进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国民教育由教育部直接掌控
扫盲运动
文化场所向人民开放
建立出版社,出版人民急需的书籍
重视科学和知识分子的作用
外交(退出一战)
颁布《和平法令》
与德签订《布列斯特合约》1917.12.22
背景
态度
党内争论
列宁(少数派)立即签订
左派(布哈林等多数派)反对签约
托派不战不和
停战
俄军复员
苏俄放弃对波兰等波罗的海国家的管理权
承认芬兰,乌克兰为独立国家
赔偿60亿马克
影响
失去土地
获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军事(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
粉碎敌军进攻,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内战结束
战时共产主义(1918年夏-1921年夏)
国外
武装干涉,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国内
反革命叛乱
农民,工商业者反抗
经济停滞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贸易
贸易国有化
取消市场
分配
配给制,按量供应
取消货币关系
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
积极
保障军事的胜利,巩固政权
城镇人民生活得到了最低保障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
消极
不利于经济发展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工农联盟的瓦解
争论
实施目的
作用
实施原因
前苏联
恶劣的军事,经济条件
我国史学界
战争环境,经济遭到破坏
列宁和党渴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历史功绩
后果严重
两面性
其他国家
德国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过程
爆发
1918.11.3基尔港水兵起义—革命爆发标志
1918.11.9德皇被迫退位
1918.11.10组成新政府
德共成立(1918.12.30—1919.1.1)
失败原因
客观
右派的背叛
缺乏真正的革命政党
德共有诸多弱点
力量太小
没有建立革命武装
不注重领导权
农民没有参与
没有坚决反对错误主张
十一月革命
匈牙利
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夺权原因
资产阶级严重危机
战争导致国家机构崩溃
资产阶级政府刚成立,不稳定
帝国主义干涉
无产阶级力量绝对优势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