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和马原
考研政治中,毛概和马原是两块难啃的硬骨头,而知识点的背诵记忆尤为重要。文科学习就是这样,只有基础知识背的牢,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
编辑于2022-10-13 21:11:53 安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形成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具体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标志
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
遵义会议之后至抗日战争时期
著作
《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趋于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知道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理论
提出者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毛泽东
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并且领导全党全国人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
先后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 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精髓
实事求是
主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
重要理论观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意义
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的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
精髓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意义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实事求是
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
实事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
是
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即规律性
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
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要求
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含义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
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了群众中去。
重要性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
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独立自主
含义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重要性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和国立国的重要原则。
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重要
探索过程
1931年开始
左倾错误
1938年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意义
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它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既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是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未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
远大理想
追求和倡导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奋斗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革命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2014年分析题考点之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近代中国国情
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社会性质
改变时间
鸦片战争后
原因
封建统治的腐败
西方列强的入侵
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的完全独立的地位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的根本任务与性质
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的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
任务
反帝反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
1917年俄国10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
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觉醒,也促进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端
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转变条件
主观条件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客观条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1914年爆发第1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包含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提出
总路线的含义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
他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第一次)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1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1948年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完整的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革命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多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的对象
革命的首要问题
分清敌友
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
首要对象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在不同历史阶段,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新军阀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
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反动政权
从总体上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他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无产阶级
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农民阶级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阶层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城市小资产阶级
类型
广大的知识分子
小商人
手工业者
自由职业者
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特点
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
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是由他的软弱决定的。
他虽然是新民主主义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其采取的措施
在政治上
争取它
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
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在经济上
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是由历史和中国特点决定的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于资产阶级争夺的斗争中实现的
实现领导权的基本条件
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
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个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
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这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革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的前途
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性质:)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在政治上
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
在经济上
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际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前途~ )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
( 性质:)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实现的目标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政治上
(前途~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
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1 步是民主主义革命( 必要准备) ,第2 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必然趋势)
党的历史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上的错误观点
“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
分类
“无间断”革命
“毕其功于一役”
主张在反封建的同时也要反对资产阶级
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错误的原因
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右”倾的“二次革命论”
错误原因
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割裂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
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二次革命论”
主张在民主革命后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割裂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的提出
毛泽东
1940年
《新民主主义论》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945年,党的七大
《论联合国政府》的政治报告中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作用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政治纲领
内容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性质
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利
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政治。
政体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纲领
内容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1913年前后
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
1947年10月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1948年4月
毛泽东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大体上分两种)
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
削弱封建的土地制度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意
没收官僚资本
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过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用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过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民族工商业”
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他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保护其原因)
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
他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
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
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文化纲领
内容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主形式,民主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
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同时要尊重中国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以发扬民族新文化和提高民族自信心。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文化工作者要用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
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革命道路的提出
党成立初期
工作重心在城市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1938年11月
毛泽东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已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而确立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必要性(2点)
可能性 (4点)
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意义
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不是照抄照搬俄国10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2*不断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3*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的提出
毛泽东
《〈共产党人〉发刊词》
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统一战线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1*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2*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
民族压迫
革命统一战线历程
1924~1927年
国共革命联合战线(第1次国共合作)
aim: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1927~1937年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2次国共合作)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946~1949年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反动政权
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
1*工人阶级同农民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非常重要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1*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2*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3*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在革命进行过程中,要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4*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要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及其经验
1*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2*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经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
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建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人民军队。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
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原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
党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应到党内来。
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的主要矛盾
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主要内容)
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所谓,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2*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毛泽东
党的七大
《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三大优良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3*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的丰富了马克思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2*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10月革命之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
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949~1956年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五种经济成分
三种主要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主要经济成分之一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与主要矛盾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
又有拥护宪法,愿意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
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52年年底)
该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对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和方式的认识过程
最初设想(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
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1年前后
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5年计划搞工业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新的认识(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
1952年9月
毛泽东在讨论第1个5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
在中国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12月
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
一化(主体)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两翼)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
列宁在10月革命后提出的,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俄国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原因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他们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相互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相互合作的积极性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层政策
制定并贯彻执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第1阶段: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2阶段: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
初级社的特点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
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3阶段:发展高级社
高级社的特点
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取消土地分红
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采取的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在方法和步骤上
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3步骤(从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和包销产品。
他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供销轨道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由供销小组合并而成,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分别核算,生产活动仍由客户分散独立完成,后来局部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
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方法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和政府采取的方法
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
时间
到1956年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赎买
def:赎买: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变为国营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
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
2*实行和平赎买的现实可能性
原因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的前提。
-3-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也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1*国家资本主义
def: 国家资本主义
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初级形式
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分类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第1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措施
1、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企业利润:(四马分肥)
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4个方面进行分配
作用
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2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措施
1-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2-企业的利润分配任为“四马分肥”
3-国家派干部(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作用
1-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
2-企业的经营管理以 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 和完成国家计划 为目标 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3步:实行全行业的公司合营
时间
1956年,全行业公司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措施
是全行业公司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作用
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了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措施
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
以企业为基地,
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作用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个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方针)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这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主要表现
1*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的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时间
1956年年底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政治领域
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实施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阶级关系的改变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知识界已经成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意义
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了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1*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是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根据
2*实践证明
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2* 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的最根本变革
4*使占世界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他进一步改变了,受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信念和发展的结果。
他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专利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丰富总结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毛泽东
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2次结合”,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不仅同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
第1次结合。即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也同如何借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时间
1956年4月和5月
毛泽东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最高国务会议
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论十大关系》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
基本方针
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大关系”
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前5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后5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述的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的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1*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提出背景
1-内部
不少人对新的社会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
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1956年下半年
一些地区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情况
2-外部影响
国际上出现波兰匈牙利事件也为国内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时间
党在八大前后
毛泽东
1957年2月
最高国务会议上
《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讲话稿经补充修改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矛盾
毛泽东指出。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容,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
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性质
非对抗性的矛盾
特点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相适应
基本方面
相矛盾
非基本方面
解决途径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反映在政治上,划分为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
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
对抗性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主导地位
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
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的看法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问题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专政
民主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的来说,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和原则(总方针的具体化)
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
实行“团结- 批评- 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
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民族之间的矛盾
实行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时间
党的八大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了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的意义
毛泽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
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使党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受苏联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结合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
第1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已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须的,是毫无意义的必须肯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要求(6个必须)
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战略目标
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步骤“两步走”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统筹兼顾的方针
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量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
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毛泽东
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朱德
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
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
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
刘少奇
使社会主义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
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邓小平
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处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周恩来
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是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立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五、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82年
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形成
开幕词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里程碑的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理论观点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党的十三大
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形成
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南方谈话
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
“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党的十四大
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
1997年
党的十五大
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
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99年的宪法修订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
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关键
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时间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意义
1*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突出的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因为应对资本主义严峻挑战说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
突出的强调“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
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2*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毫不动摇的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
在改革中公有制,实现形势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阔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一国两制”
子主题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七、科学发展观
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十、五位一体总体部局
十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二、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创立人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科学主义
意义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根源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的 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
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矛盾内容:
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意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对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思想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的成果与创新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现实需求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需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西欧三大先进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共产党宣言》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党纲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知识扩展
1844年2月
马克思,恩格斯
《德法年鉴》
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1845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1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8
《共产党宣言》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867
《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1876-1878
恩格斯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def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
革命性
革命性集中表现在
彻底的批判精神
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发展开放性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重点
“两观”
物质观
意识观
“两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定义部分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由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
内容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与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意义
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哲学划分
1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黑格尔
分类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第一方面)
2
可知论
黑格尔
不可知论
对世界是否可知问题的不同回答。(第二方面)
3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不同回答
4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物质
物质和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过程
def
物质范畴
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
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一样
恩格斯
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形态和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
对物质概念作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换句话说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根本特点
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化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存在形态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重点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
总观点和总特征(2个)
联系与发展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个基本范畴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主要内容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垄断资本主义)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自由资本主义)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
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雇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租地主或富农的土地种。 2、贫农:只有很少的土地,还要租种地主或富农的土地。 3、中农:包括:下中农 上中农 富裕中农(三者中土地 最多),自己有土地,能解决自家的温饱。 4、富农:有较多的土地,除自己种些外,其余的出租,还 放些高利贷。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