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妇产科学-子宫颈肿瘤
妇产科学子宫颈肿瘤,包括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转移途径,临床分析,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的内容点。
编辑于2022-10-14 22:53:39 广西壮族自治区子宫颈肿瘤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是宫颈癌癌前病变
发病相关因素
HPV感染
低危型:6、11
高危型:16、18(70%)、31、33、45、52、58
性行为和分娩次数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小于16岁、早年分娩、多产
其他
吸烟、口服避孕药、免疫抑制
子宫颈组织学特点
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
基底带、中间带、浅表带
子宫颈管柱状上皮
转化区
鳞-柱状交接部受雌激素影响分为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鳞-柱状交接部 在此之间的区域称转化区
柱状上皮异位
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内侧
覆盖的子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
生理鳞-柱状交接部
阴道酸性环境或致病菌作用
转化区表面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的机制
1 鳞状上皮化生
暴露于子宫颈阴道部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环境的影响,柱状上皮下未分化储备细胞开始增殖,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继之柱状上皮脱落,被复层鳞状上皮所替代。
易恶变
2 鳞状上皮化
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 底之间,直至柱状上皮完全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替代。
不易恶变
病理学诊断和分级
据异型细胞占据宫颈上皮范围分
CINI级:<1/3,即轻度不典型增生
CIN II级:1/3—2/3,即重度不典型增生
CIN III级:几乎或全层,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原位癌
未穿破基底膜
原位癌累及腺体
转归
自然消退 ,恶变 ,各型都可浸润癌
二级分类法
LSIL
鳞状上皮基底基副基底样细胞增生,细胞核极性轻度紊乱,有轻度异型核分裂少,局部限于上皮下1/3,p16染色阴性或散在点状阳性
CIN I级、CIN II级并P16(-)或散在点状(+)
HSIL
细胞核极性紊乱,核浆比例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异型细胞扩展至皮下 2/3甚至全层,p16在上皮>2/3层面内呈弥漫连续阳性。
CIN III级、CIN II级P16(+)
临床表现
无特殊症状
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
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
检查
子宫颈可光滑,或仅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较特异),或子宫颈糜烂样表现,未见明显病灶
诊断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SIL及早期宫颈癌筛查
性生活开始3年后开始,或21岁以后开始,并定期复查
方法
巴氏涂片法(已弃)
液基细胞涂片法
报告形式
TBS分类系统
HPV检测
+细胞学检查
联合应用于25岁以上女性子宫颈癌筛查
21~25岁女性细胞学初筛为轻度异常的分流
为ASCUS(意义未明的不典型 鳞状细胞)时
进行高危型HPV检测
(+)➡️阴道镜检查
(-)➡️12个月后行细胞学检查
25岁以上女性子宫颈癌初筛
(+)➡️细胞学分流
(-)➡️随访
阴道镜检查
筛查发现有异常
细胞学ASCUS伴HPV检测阳性
细胞学LSIL及以上
HPV检测16/18(+)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确诊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应用
任何肉眼可疑病灶
阴道镜确诊为高级别病变者
单点或多点活检
子宫颈管搔刮术ECC
了解子宫颈管的病变
治疗
ISIL
60%会自然消退
细胞学检查为ISIL及以下者
观察随访
病变持续发展
持续存在2年
治疗
细胞学为HSIL、活检为LSIL
阴道镜检查充分者
消融治疗:冷凝、激光
阴道镜检查不充分者
不能排除HSIL
ECC阳性者
子宫颈锥切术
HSIL
需要治疗
阴道镜检查充分
消融治疗
子宫颈锥切除术
阴道镜检查不充分
子宫颈锥切除术
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
冷刀锥切术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经子宫颈锥切确诊、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合并其他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指征的HSIL
妊娠合并SIL
妊娠期仅作观察,产后复查再处理
子宫颈癌
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55岁
发病相关因素
同SIL
宫颈浸润癌的形成
SIL形成后继续发展,突破上皮下基底膜浸润间质,即形成宫颈浸润癌。
宫颈癌的演变过程:
宫颈炎症(撕裂、糜烂)~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病理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75%~80%)
巨检
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肉眼无明显异常 或类似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类型
外生型(最常见)
呈乳头状或菜花样,脆,触之易出血
常累及阴道
内生型
深部浸润,子宫颈肥大变硬,呈桶状
常累及宫旁组织
溃疡型
外生型、内生型继续发展合并感染坏死,形成溃疡或空洞,似火山口状
颈管型
发生于子宫颈管内,常侵入子宫颈管和子宫峡部供血层及转移至盆腔淋巴结
显微镜检
①微小浸润鳞状细胞癌:
在HSIL(CIN 3)基础上镜检发现小滴状、锯齿状癌细胞团突破基底膜,浸润间质,深度≤5mm
②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I级(高分化鳞癌、角化性大细胞型):见癌珠
II级(中分化鳞癌、非角化性大细胞型)
III级 低分化鳞癌 小细胞型 未分化型小细胞
腺癌
巨检
来自宫颈管内,浸润宫颈管壁;
癌灶自子宫颈管内向子宫颈颈外口突出生长;
常可侵犯宫旁组织
向子宫颈管内生长,子宫颈外观正常,但因子宫颈管膨大,形如桶状
显微镜检
普通型宫颈腺癌
最常见,绝大部分高-中分化
肿瘤细胞内见不到明确黏液
黏液性腺癌
细胞内可见明确黏液
分型
胃型、肠型、印戒细胞型、非特指型
预后最差的是高分化胃型腺癌
其他
上皮性癌:神经内分泌肿瘤 间叶肿瘤、腺鳞癌
转移途径
直接蔓延 最常见
向下累及阴道壁(多见)
向上宫腔(极少)
向两侧累及主韧带、宫颈旁、阴道旁、盆壁、输尿管
输尿管阻塞、肾积水
向前后累及膀胱、直肠(晚期)
淋巴转移
一级组:子宫旁、闭孔、髂内外、髂总、骶前淋巴结
二级组:腹股沟深浅、腹主动脉旁LN
血行转移 少见 晚期肝肺骨骼
临床分期
FIGO分期
复发、转移时不再分期
I期
肿瘤局限在子宫颈
IA2期
间质浸润深度>3mm,≤5mm
IB1期
癌灶浸润深度>5mm,最大径线≤2cm
判断能否保留生育功能
IB2期
癌灶最大径线>2cm,≤4cm
决定治疗:手术/放疗
II期
肿瘤超越子宫,但未达阴道下1/3或骨盆壁
III期
肿瘤累及阴道下1/3 和(或)扩展到骨盆壁 和(或)引起肾盂积水/肾无功能 和/或累及盆腔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IV期
肿瘤侵犯膀胱黏膜/直肠黏膜(活检证实)和(或)超出真骨盆(泡状水肿不分为IV期)
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
症状
阴道流血
接触性出血
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
绝经后不规则流血
老年患者
VS子宫内膜癌
外生型出血早,量多;内生型出血晚
阴道排液
早期
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或米泔样 ,有腥臭味阴道排液
晚期
多为脓血性,大量米泔样,脓性恶臭白带
晚期症状
累及
直肠
便秘
膀胱、输尿管
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尿毒症
晚期:全肾衰竭症状
贫血、恶病质
体征
①宫颈光滑或柱状上皮异位改变(原位癌或微小 浸润癌)
②菜花样赘生物(外生型)
常伴感染,质脆易出血
③宫颈肥大,质硬,颈管膨大如桶状(颈管 型)
④宫颈火山口(溃疡型)
⑤妇检两附件区增厚,浸润达盆壁,形成冰冻 骨盆(宫旁组织受累)
诊断
“三阶梯‘程序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 → 阴道镜检查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子宫颈锥切术
子宫颈活检为HSIL但不能除外浸润癌者
活检为可疑微小浸润癌
需要测量肿瘤浸润范围
除外进展期浸润癌
鉴别诊断
子宫颈良性肿瘤 子宫颈管肌瘤 子宫颈乳头瘤 子宫颈转移癌 子宫颈良性病变
治疗
宫颈癌的处理:根据临床分期、年龄、全身情况 、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条件等决定治疗措施 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①手术:主要用于早期官颈癌(I A~IIA期)
IA1期
无淋巴管间隙浸润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有淋巴管间隙浸润
IA2期
改良广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IB1期、IB2期、IIA1期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必要时行服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
部分IB3期、IIA2期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选择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
新辅助化疗+
同期放化疗+全子宫切除术
是否能保留卵巢?
未绝经、<45岁、鳞癌
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IA1期
淋巴管间隙浸润有无
无:子宫颈锥形切除术(至少3mm阴性切缘)
有: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IA2期
IB1期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②放疗:
根治性放疗
部分IB3期、IIA2期和IIB~IVA期
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IA1~IB2/IIA1期
辅助放疗
术后病理发现有中、高危因素者
姑息性放疗
晚期患者局部减瘤放疗
对转移病灶姑息放疗
③全身性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 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者,根治性同期放化疗;手术前后辅助化疗
化疗
顺铂、卡铂、紫杉醇、拓扑替康
靶向治疗
贝伐珠单抗
免疫治疗
PD-1/PD-L1抑制剂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期、肿瘤大小、淋巴及血管浸 润、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治疗情况。 >晚期死亡原因: 尿毒症一一双侧输尿管梗阻。 大出血一侵犯大血管。 感染。 恶病质 全身衰竭
随访
2年内每3-6月一次
3~5年内6月一次
6年开始每年一次
内容
妇科检查 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胸部X片 血常规 子宫鳞状细胞癌抗原 超声
预防
一级预防 HPV疫苗
二级 子宫颈癌筛查 早发现SIL
三级预防 早发现高级别病变 阻断子宫颈浸润癌的发生
子宫颈癌合并妊娠
个体化治疗
除IA1期外,延迟治疗在妊娠34周前终止妊娠
子宫体部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