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知识能力中学教育与人的发展知识思维导图,包括: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两部分内容。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思维导图,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我国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及行为、教师的历史文化素养、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文学素养。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国家的名义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与人的发展
内发论
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我国历史“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或“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先天决定论”,都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范畴。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辐合论
二因素论
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
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和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武德沃斯)
多因素相互决定论
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可“陵节而施”
2.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从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3.稳定性和可变性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但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4.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信心,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使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使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
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1.社会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成为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教育(学校)
对个体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表现: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前在可能状态变为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如:逆境可以成才,“同流而不合污””威武而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