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身疾病
这是一篇关于心身疾病的思维导图,包括:概述(概念、范畴、发病机制)、常见的心身疾病等内容。
水样变性: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胞浆疏松化:肝C体积↑,胞浆疏松,半透明。气球样变:肝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十二指肠反流对黏膜屏障的破坏: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碱性反流物中的胆盐和溶血性卵磷脂对胃粘膜屏障有极强的破坏作用,能溶解粘液,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氢离子回渗入胃粘膜,产生炎症、糜烂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受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所产生的一类激素,对维持生命有重大意义。按其生理作用特点可分为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前者主要调节机体水、盐代谢和维持电解质平衡;后者主要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心身疾病
概述
心身疾病概念:指一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多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等器质性改变。
范畴
心身反应:心理应激一过性地引起躯体的生理变化,随心理应激消失而消失
心身障碍:心理应激长期反复作用,出现病理反应,躯体功能障碍/紊乱,较持久
心身疾病:上述情况进一步发展,躯体出现病理性损害/器质性病变
致病机制
致病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过度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
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行为学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经强化被固定下来
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
Cannon的躯体内稳态理论
Selye的应激学说
Pavlov的条件反射理论
Bekov的皮质-内脏相关学说
心理社会刺激→(认知评价、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边缘系统的联络:转化为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心身疾病的发生
综合发病机制:综合各种理论,互相补充。
应激源→心理应激→心身反应→器官脆性
致病因素
心理因素
A型性格(易激易感):更具竞争性,有时间紧迫感,对挫折情景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B型人格(应激耐受):安宁松弛,按部就班;抱负适度,不争强好胜;合作顺从,少有控制欲
C型人格(癌症易感型):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姑息迁就;抑制情绪表达、克制愤怒;焦虑、应激反应强
社会因素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生理因素
生理始基: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
生理中介机制
心理神经中介: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途径: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胸腺和淋巴细胞退化或萎缩
诊断和防治
诊断原则
以躯体症状为主
病因中存在心理社会因素
排除精神心理障碍
治疗原则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
消除生物学因素
急性发病且躯体症状严重者躯体对症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
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为慢性状态: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心理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
消化性溃疡
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
生理因素:胃酸激活胃蛋白酶原,对胃壁的自我消化导致溃疡
心理因素:易感人群经历了重大或持久的生活应激时,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发生溃疡
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
多因素:遗传,幽门螺杆菌,心理冲突、社会应激等,NSAID、吸烟等不良习惯
原发性高血压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行为:高盐、肥胖、缺少运动、吸烟及大量饮酒等
童年应激:交感-肾上腺髓质,RAAS系统紧张
负性情绪:焦虑、愤怒及发怒后抑制
慢性应激:长期慢性较急性应激更易发生
人格特征:过分谨慎、顺从、愤怒的扭曲表达、好斗等人格特质
精神障碍:失眠、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向障碍影响血压、血压的调节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心理生物学机制:高血压遗传素质→(慢性应激)→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神经内分泌反应→(缺乏适应性/过度反应,不健康生活方式)→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短暂血压升高→持续的高血压
心理反应:紧张焦虑、忽视
综合性心理社会干预
松弛训练
生物反馈:内脏学习的过程
运动疗法
改变生活习惯: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等
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
冠心病
A型行为模式: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生活事件: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NE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
负性情绪:抑郁症与焦虑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
心理反应
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紧张焦虑不安,惊恐发作,抑郁。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焦虑>抑郁>敌对>不安
心梗患者康复期心理反应:疲乏、抑郁、睡眠障碍、对性生活的担心、不敢恢复工作等。主张渐进性活动锻炼,必要时抗抑郁治疗。
心里社会干预
教育患者:认识疾病、减少焦虑
危险行为的矫正:矫正A型行为和以敌意为主的AIAI反应。松弛训练、改变自己的期望,进行时间管理指导和人际交往训练。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焦虑抑郁的治疗
哮喘
儿童居多,多因素致病——遗传、环境物、心理因素共同参与发病
心理冲突→(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脆弱的呼吸器官→哮喘
人格特征: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过于被动
心理应激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哮喘症状,暗示和条件反射也可以影响气管阻力的增减
负性情绪
恶性肿瘤
有关疾病:消化系统肿瘤(胰腺癌、胃癌、结肠癌)、颈部、肺癌、乳腺癌
机制
NK:心理应激与情绪困扰能影响体内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细胞因子:影响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浓度。
C型行为:癌症易感。
心理干预/支持能减缓癌症病情的恶化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