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音乐史思维导图
19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极具魅力的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个性张扬,追求独创性,崇尚人的情感与本能,也在自然中寻找灵...
编辑于2022-10-31 23:41:04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五大核心问题 一、古希腊艺术体对整个西方艺术的影响 二、宗教复调音乐的发展 三、音乐理论(记谱法,唱名法)的发展 四、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五、奏鸣交响套曲的发展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公元前12世纪之前——公元476年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特点。 神被人化:人的形象,七情六欲。 人被神化:神的魔法与威力。 拓展:《诸神之战》,《诸神之怒》。产生于公元前十到前八世纪。核心内容可追溯到公元前12到前11世纪。 太阳神阿波罗主持音乐艺术,下辖九女分别掌管: 诗乐、舞蹈、抒情诗、历史、喜剧、悲剧、颂歌和天文。 古希腊音乐特点:(背) 1、单声部织体;2、有支声复调;3、具有即兴伴奏4、音乐节奏与诗歌节奏一致;5舞蹈、诗歌关系紧密;6、偶尔有乐器伴奏;7用字母谱
音乐作品:《塞基洛斯墓志铭》《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莎草纸)
《塞基洛斯墓志铭》:古希腊时期的一种酒歌。其是古希腊男子塞基洛斯为悼念亡妻在墓碑上记刻的乐谱,乐谱为字母谱,目前学界已将作品复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形成于约公元前8世纪的两部大型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由育诗人荷马记载编纂而成。 《荷马史诗》以公元前12 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取材精 妥,叙述生动,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一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 状况,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写作,节奏感强烈,由行吟诗人边弹里尔琴边诵唱,进行口头传播。
古希腊悲剧
1、古希腊悲剧:“悲剧”一词在希腊文里译作“ragodia”,意为“山羊之歌”,其是古希腊时期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希腊悲剧源于民间的酒神领(因为酒神狄俄尼索斯是享受、放纵、酒的神,亦是一个经历很多磨难的神)。早期酒神颂(悲剧):人们在乡村扮成羊,在阿夫洛斯管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中期酒神领(悲剧):由一人朗诵酒神的磨难,不时有合唱加入,在雅典演出:晚期悲剧:悲剧内容扩展到其他悲剧人物事件,保留了酒神颂的合唱形式,合唱队规模扩大,并加入到剧情的发展或氛围的渲染中,载歌载舞。 2.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对17世纪歌剧的产生、19 世纪瓦格纳歌剧改革均造成了深远影响。
三位作曲家(三斯);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古希腊喜剧:
希腊喜剧的创作手法与目的。 手法:以讽刺与嘲笑手段,夸张的表演和锋利的台词。 目的: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鸟》
古希腊抒情诗:萨福
1.抒情诗 抒情诗是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独唱歌曲,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诗人即音乐家。一般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笛歌是用阿夫洛斯管件奏演唱的诗歌,琴歌是用里拉琴伴奏演唱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特尔潘德、提尔泰俄斯和女诗人萨福(女诗人,写爱人、婚姻题材,风格细腻,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等。
古希腊乐器
弦乐器;里拉琴(用木棍绑在龟壳上)、基萨拉琴
弦乐设计灵感来源于弓箭 1、里拉琴:古希腊时期的弦乐器,据说是宙斯送给太阳神阿波罗的。经常在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相关音乐活动中使用,为演奏太阳神颂歌伴奏,容易演奏,多用于为唱歌和吟诗伴奏,常为业余音乐家使用。(背) 2、基萨拉琴:古希腊时期的弦乐器。由里拉琴发展而来,相比里拉琴,它的弦更多,体型更大,演奏要更难,七弦最为常见。他偶尔用于伴奏,较多用于独奏,常为专业演奏者演奏。背 3、巴比托
管乐器;阿夫洛斯管
1、阿夫洛斯管:古希腊时期的管乐器,主要用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中,为演唱酒神颂歌伴奏,偶尔也给戏剧伴奏。早期为3~5孔,后期发展为6孔。他有单管和双管两种类型,双管类型比较常见。 2、其他管乐器:西灵克斯(潘神排箫)萨尔平斯,克拉斯
古希腊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 西方第一个用理论来解释音乐现系的人。其最主要提出了“一切皆数”(或称“和谐论”,的观点),观点的核心是音乐由数字决定,并体现了宇宙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发现 2:1 的弦长比例可以产生八度,32 的弦长比例可以产生五度,43 的弦长比例可以产生四度。其他音程均可用比例来表示。基于此,他认为弦长比例越简单,音程就越协和,所以,他认为八度、五度、四度最协和。 (5:4 纯律大三度、8:5 纯律小六度、6:5 纯律小三度、5:3 纯律大六度)
赫拉克里特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古希腊音乐理论
四音音列
四音音列 公元前4世纪希腊音乐理论家阿里斯多塞诺斯(Aristoxenus,约前 330)在《和谐的要素》中提出了 “四音音列”(或称“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 四音音列:自上而下排列的,两端音程构成四度的,中间两个音可以变化的音列。四音音列按照不同的音程关系可以分为:自然音列、变化音列、微分音列
完整音音列
2.完整音体系 完整音体系:若干个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 “完整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提出了两套完整音列体系,即“大完整音列体系〞 和 “小完整音列体系”。 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组相同结构的四音音列构成,四音音列以相交或相隔的方式混合连接,连接规则是:第一个四音音列的末音与第二个四音音列的始音相交,第二个四音音列的末音与第三个四音音列的始音相隔,第三个四音音列的末音与第四个四音音列的始音相交,为了构成两个完整八度,会在最下方加一个音,称为“附加音”。大完整音列体系,一般以自然音列表示,但也可以用变化音列或微分音列来表示。 小完整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四音音列都以相交关系连接,一般为保证音列结构一致,一般会在体系中出现变音记号。 (相交的连按方式也被称为 “衔接式”,相隔的连接方式也被称为 “分商式”
古希腊调式(了解)
根据阿里斯多塞诺斯的理论,以四音音阶为基础,可以排列出七种八度音阶,分别为: 多利亚 (Dorian)、弗利吉亚(Phrygian)、里底亚(Lydian)、混合里底亚(Mixolydian入、副多利亚(Hypodorian)、副弗利吉亚 (Hypophrygian)、副里底亚(Hypolydian),这些音乐的名字都以当时的地名命名,名称一直流传至今。当时,音乐家托诺斯(tonos)同样以四音音列为理论基础,同样以相同的名称总结了建立在相同音高的音阶。两种思路均以多利亚调式为中心,相同名称的调式内部结构完全相同
记谱法:字母谱
记谱法 古希腊的乐谱一般为 “字母谱”,在乐谱中主要会用字母表示音高,符号来表示时值。 没有标记代表一拍,短横为两拍,折线加点为三拍。下谱例为《塞基洛斯墓志铭》片段。
音乐的社会功能学说:(音乐的教化作用学说)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道德、思想、行为。 他们认为调性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混合利底亚调式使人悲伤,多利亚调式使人勇敢。柏拉图认为音乐应该和体育结合,才能培养出人才。 2.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更认为,音乐是对人的情感和各种情感状态的模仿,因此人们听音乐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古罗马音乐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特征:实用化、仪式化、职业化、娱乐化(豪华、外在、喧闹)
古罗马的基督教音乐:赞美诗、圣歌
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在古罗马末期,基督教在地中海地区和罗马帝国兴起,在313年 《米兰教令》承认其合法地位后,变得更加壮大,基督教仪式音乐开始发展。随着教会取代了罗马帝国的政治权利,其成为影响音乐发展的主要力量。 早期基督教的音乐有几个特点: 其一,基督教会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特征,但又同时反对音乐的娱乐作用,主张音乐要服务于宗教。器乐逐渐在基督教会中被禁止了。 其二,基督教会有很多仪式和祭莫活动,在特定的仪式和祭莫活动上,会有特定的音乐。 其三,基督教在传播到欧洲的各地后,形成了不同的仪式,随之产生了不同的仪式音乐,比如:法国的“高卢圣咏”、西班牙的“莫扎拉比圣咏”、水兰的“安布罗斯圣咏”等。
古罗马时期重要的乐器:水压管风琴
古罗马时期比较重要的乐器有:提比亚(Tibia):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在罗马宗教仪式、军乐队、剧院中使用,图巴(Tuba):长而直的小号(有教材中载“大号”):科尔努(COrDU):较大的半圆形号角;水压风琴 (hydraulos):目前可考欧洲最早管风琴,用水作为动力稳定风压的管风琴。
中世纪音乐
公元476年——公元1460年
宗教(基督教)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y chant):是指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
后发展形式(单声部发展):附加段、继叙段、宗教剧
教会音乐理论:
音乐美学:波埃休斯,著有《音乐的体制》强调音乐对道德的影响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看成是理性活动。
阿尼修斯-塞维里努斯-波埃修斯,中世纪时期音乐理论家,著有《音乐的体制》一书,其中包括毕达哥拉斯等人的音乐思想。他强调音乐道德影晌力和音乐的教育作用,把音乐看成是理性活动,注重心灵的和谐。把音乐分为三类:(天乐)宇宙音乐、(人乐)人的音乐,(器乐)以及依赖于外部事物的乐器的音乐。他对音乐的理解对中世纪的音乐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艺”:卡佩拉在5世纪初总结的音乐理论。他将语法、逻辑、修辞、几何、算数、天文、音乐称为 “七艺”。中世纪音乐理论家波埃修斯(波依蒂乌)后来将 “七艺〞 分为两个部分:语法、逻特、修辞为 “前三艺”几何、算数、天文、音乐为 “后四艺”。
教会调式:八种调式
纽姆谱
有量记谱法
伪音与终止式:推进了中古调式向大小调的转变

圭多·达莱佐
四线谱
六声音阶
早期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共有五种形式(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变体、自由式反向奥尔加农、花唱式奥尔加农、尤斯康特)西方有记载最早的复调
迪斯康特
孔杜克图斯
经文歌
圣母院乐派
世俗音乐
流浪艺人
拉丁歌曲
方言歌曲
新艺术
含义:在西方音乐史上,广义的泛指14世纪的音乐
14世纪的法国 “新艺术” 与意大利音乐在中世纪中,还有一个更为细致的历史分期,即为 “古艺术时期” 与“新艺术时期”。古艺术时期“特别是指 12 世纪至13 世纪末这一宗教音乐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而“新艺术时期〞 代表着中世纪新的音乐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14 世纪。他们共同构成了哥特艺术在音乐方面的辉煌时期
代表人物
马肖【法】(1300-1337)代表作《圣母弥撒曲》贡献:世俗音乐专业化、宗教音乐世俗化
兰迪尼【意】(1325-1379)创立了兰迪尼终止式(作品的收束是在上声部音阶,七级音与主音之间加入六级音)
等节奏
等节奏:是一种利用节奏因素来组织音乐结构的手法。 具体做法是在支撑声部上,安置一个不断重复的节奏,叫做 “塔利亚”(talcea)(“塔里 亚”),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的旋律,叫“克勒”(color)。塔利亚与克勒在周期性的反复中会结合在 起,这种创作手法使得较大的音乐结构被理性的组织起米。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公元1430-公元1600
四大乐派
勃艮第乐派: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
复调音乐的第三个高峰。 勃艮第地区音乐特征 三声部复调音乐常见。 旋律与节奏发展集中在高声部。 三度音程进行的旋律。 三、六度常出现。 对位弱化,和弦强化。 兰迪尼终止式普遍 少用固定旋律。 勃艮第作品多用三拍子。
代表作曲家:迪费(1400-1474) 班(本)舒瓦(1400-1460)
弗兰德乐派:15世纪中叶以后出自欧洲大陆北部地区的作曲家。
早期:(约1450-1490年)代表人物:奥克冈
中期:(约1490-1520年)代表人物:若斯坎
晚期:(约1520-1550以后)代表人物:拉索
罗马乐派: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
代表作曲家:帕莱斯特利那(1525-1594),及其弟子那尼诺(1545-1607)及英杰涅里(1545-1592)
威尼斯乐派:创立于15世纪后半叶。
维拉尔特:(1482-1562)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阿德里昂·维拉尔特曾任,圣马可大教堂的乐长作品1559《新音乐》集。
安德烈亚·加布里埃里(1510-1586)
世俗音乐
意大利
弗罗托拉:15世纪末在意大利北部的曼图亚、弗拉拉等宫廷中发展出的一种世俗音乐体裁,被称为弗罗托拉
劳达赞歌:是一种通俗的非教仪的奉献歌曲
意大利牧歌:16世纪出现在欧洲,具有广泛影响世俗音乐体材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
法国:尚松--尚松在法语中即“歌曲”的意思。它一般是指世俗的(非教堂的)独唱或重唱作品。音乐特点:采用流行旋律,常用卡农手法。
西班牙;:维良西科
英国:牧歌、琉特琴歌曲
宗教与反宗教改革
·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1517年张贴在施洛斯教堂大门的95条纲领,并脱离罗马天主教堂。 ·改革措施:改《圣经》为德文,采用圣歌曲调,选自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歌。 采用集体众赞诗,《圣咏》出现主调风格。 作品《上帝是我国的坚固堡垒》 新体裁:换个词,旧曲新词、打破宗教世俗界限。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音乐:马丁·路德深信音乐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他把对音乐的改革作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出现了一种新的圣咏--众赞歌。称为马丁·路德圣咏。
反宗教改革音乐:对反宗教改革影响最大的音乐家是,帕勒斯特里那。
巴洛克时期音乐
公元1600-公元1750年
声乐体裁
歌剧
歌剧是由戏剧(脚本)、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 歌剧中音乐形式的组成: 形式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主导动机、幕间曲以及舞蹈(battle)等。
歌剧的诞生:-----佛罗伦萨乐派
歌剧的起源:·古希腊悲剧·中世纪意大利宗教剧·宫廷戏曲中的田园剧、幕间剧·带有情节性的牧歌
歌剧产生的重要原因:1、文艺复兴后期人们对音乐的兴趣从复调音乐形式,转向主调音乐形式。2、牧歌、尚松有很大发展,影响了歌剧题材的产生。
卡梅拉塔:一种艺术沙龙,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研究歌剧艺术,发展歌剧艺术。
主要成员:诗人、剧作家、作曲家、歌唱家等。
代表作曲家:佩里、卡契尼,利奴契尼,伽利略
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1598年的狂欢节时,在佛罗伦萨的科尔西家里上演。 佩里、科尔西、利奴契尼,耗时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现只残存了少许旋律和一首宣叙调片段。 《尤里迪西》作者:利奴契尼,佩里,卡契尼创作 歌剧元年1600年10月6日上演。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梅迪奇公爵妹妹玛利亚婚礼上演出。 音乐特点: 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 序幕音乐与《达芙妮》调性一致,而且都使用一些标准的,旋律音形。 运用介乎说和旋律之间的歌唱。按照情感去模仿语言,音域不宽,但依据情感的变化有所突破。(宣叙调) 重唱、独唱和器乐部已经存在,并且贯穿整剧。
意大利歌剧:
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四个中心: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
罗马:卡瓦莱里,代表作:《灵魂与躯体》、兰迪《欧菲欧之死》、罗西
乔瓦尼·加布里埃里(1557-1612)
·音乐风格从多重合唱转向巴洛克时期的独唱、器乐和独唱与合唱等风格。 ·逐渐迎来巴洛克时期。
威尼斯:蒙特威尔第(1567-1643)代表作:《奥菲欧》
《奥菲欧》1607年上演于意大利曼图亚。 近代意义上第一部歌剧,典型意义上的歌剧。基本结构经有了基本心形态。 音乐成为戏剧性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角色。 世界上第一所歌剧院。圣·卡斯亚诺歌剧院1637年在威尼斯落成。
那不勒斯:A斯卡拉蒂(1660-1725)创作了115部歌剧。创造了“歌剧序曲”;作品《格里塞尔达》
那不勒斯歌剧的特征: 内容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英雄传说。内容严肃,与喜歌剧相对。 结构由五幕变成三幕,每幕分数场,每场包含,说明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两部分,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 歌剧有个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重要角色由“阉人”歌手担任,少用重唱,合唱,不用舞蹈,用意大利语演唱。 作品采用两种宣叙调,一种:干念式宣叙调、另一种带有伴奏的宣叙调。 创用返始咏叹调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乐谱失传)、《尤丽狄茜》(有乐谱)
法国歌剧
首部法国歌剧:1659年康贝尔(1628~1677)的《波蒙娜》 1660年卡瓦利的歌剧《塞尔西斯》,增加了芭蕾舞场面。 1671年第一座歌剧院------皇家歌剧院开幕。
吕利【意大利】(1632-1687)《阿尔赛斯特》、《阿尔米德》
坎普雷(1660-1744)芭蕾舞成为各幕中的核心
拉莫(1683-1764)《和声基本原理》
歌剧受吕利和坎普雷双重影响 A.更加强调了戏剧效果。 B.乐队伴奏旋律化的宣叙调。 C.更多调性与和声。 D.键盘乐器的重要发展者。 代表作品《希波利特与阿丽西亚》、《双子星座》 1722年,《还原到其自然原则的和声学》,归纳了大小调和声学体系。 1726年,《音乐理论的新体系》内容: 每个和弦都有基础低音-----根音在和弦连接中形成基础根音线。 和弦的功能出现了主、下属、属的性质。
英国歌剧:普赛尔(1658-1695):《狄多与埃涅阿斯》
歌剧特点: 1、受到法国大歌剧的影响。 2、英国音乐以民谣为基础。
德国歌剧:许茨(1585-1672)《达芙妮》(1627年)、凯泽尔(1674-1739)
清唱剧:大型声乐套曲,又称神曲。内容赋予戏剧型和史诗性,包括独唱、重唱以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
清唱剧的代表作 1、巴洛克时期:巴赫《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亨德尔《弥赛亚》、《犹太·马卡比》 2、古典主义时期:海顿《创世纪》、《四季》 3、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比利亚》、《圣保罗》 4、近现代时期:法国作曲家,奥涅格《火刑堆上的贞德》;苏联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森林之歌》 清唱剧(不代喜剧表演,服装) 宗教性的声乐剧来源于中世纪的神迹剧 取消了服饰、布景和表演成为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在内的发挥自己专长的大型声乐戏剧。 在独唱各类重唱和合唱之间,借助解说者叙述情节的发展。合唱在清唱剧中具有突出作用。 第一部清唱剧:卡瓦里埃利《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康塔塔:规模较小,是和清唱剧同时平行发展的一种体材。
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有宗教内容,也有世俗内容。 由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合唱管弦乐队构成。 意大利的康塔塔,具有更多的室内型和世俗性的特性。取材以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叙事诗为主。 在表现的规模上也比清唱剧短小且通俗。
受难乐:是清唱剧的一种,是根据《新约圣经》“四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的记述演变的一种清唱剧。
器乐体裁
奏鸣曲:16世纪奏鸣曲泛指一切乐曲,到了17世纪初奏鸣曲分三重奏鸣曲和独奏奏鸣曲两种。
协奏曲:协奏曲最早作为一种声乐体材出现。16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17世纪后半叶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材。
组曲:有一组同义调性的舞曲构成,在节奏、速度上形成对比,他们是各国舞曲的精华。
前奏曲:本身的含义是引子和序曲,起活动手指或导入乐曲部分的作用。
重要作曲家
J·S巴赫【德】(1685-1750),《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亨德尔【德】(1686-1759)《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等。
维瓦尔第:【意】(1678-1741)被称为“红发神父”《四季》。确立协奏曲三乐章结构。---有了早期标题音乐的影子
D·斯卡拉蒂:【意】(1685-1757),A·斯卡拉蒂的儿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共有555首奏鸣曲。晚期巴洛克三杰:(巴赫,亨德尔)
通奏低音(数字低音):巴洛克时期的核心特征
作曲家写出高低两个多声部的旋律在低声部上标明和声功能数字,以表示在这个低声部上所构成相应的和声。 他的中间两个声部(中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作曲家不写,留给演奏者按低音部数字的提示,做即兴演奏。
博洛尼亚乐派:是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以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圣彼得堡大教堂为中心,出现一批对器乐有贡献的作曲家群。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曲家、相关名词
近现代音乐
嗯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