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包括知识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历史概念和总结升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
列强的武装干涉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需要
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国有化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
影响
保证了战争胜利,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国家无力直接组织和领导生产
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既保证公有制为主体,又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
分配原则: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中小企业允许私营
流通:允许自由贸易,取代产品交换
找到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经济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斯大林模式“
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苏联工业化水平低
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导致个人崇拜盛行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形成
工业化
资金来源是农业
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造成农业长期落后
特点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
行政手段管理
评价
积极方面
苏联社会主义的尝试,保证反侵略 战争的胜利,使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对刚独立的落后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
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局限
对苏联
人为造成工农之间、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违背客观规律,助长主观主义
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民积极性不高
企业积极性不高
对他国
经济体制造成影响
激化苏联和这些国家的矛盾
学法指导
新经济政策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之比较
相同点
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都是在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
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都属于苏联(俄)探索建设 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
都是苏联(俄)历史上重要 的经济政策或体制
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俄) 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
不同点
本质:前者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 来发展生产力;后者实行排斥市场的指 令性计划经济
地位:前者使苏联(俄)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 的正确途径;后者虽然在战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以后的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证明其不是一条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总结升华
学习误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完全对立
结论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暂时性
新经济政策是对失误的纠正
“斯大林模式”的误解
经济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模式:经济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
知能提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改造的方式:直接过渡,即直接和 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制,而代之以 新经济体制
性质:临时性非常措施
作用和实践效果:捍卫了十月 革命的成果,但也引起了政治 和经济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途径
背景: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 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改造的方式: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 期内对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步地进行改造
性质: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调整
作用和实践效果: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 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